中醫教你認識一味「中藥萬能王」-甘草

2020-12-24 騰訊網

我們在生活當中不免會患上疾病,在尋求中醫治療的時候,處方當中最頻繁出現的一味中藥就是甘草,甘草究竟是何方神聖?我們一起來探個究竟。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我們中醫的經典怎麼說。甘草為雙子葉植物豆科的根及根莖。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是一味補益藥,不僅能補益脾氣,還能夠滋養五臟,也就是我們的心、肝、脾、肺、腎,在藥典描述中,它作用還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將它列為藥之上乘,我們的中醫大家陶弘景稱之為「諸藥之王「,有言:「此藥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藥聖李時珍認為它「普治百邪」由於它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又有「十方九草」之說,價格又非常便宜。它本身性情甘平補益,又能緩能急。在不同的處方中,可分別為君、臣、佐、使,因此能能調和諸藥,增強藥效的發揮,同時可以緩和中藥之苦。現代醫學研究還發現,甘草中含有黃酮類等成分,具有抗抑鬱、調節免疫、抗心衰、抗心律失常、抗癌、抗炎等作用。

甘草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古籍文獻描述,甘草能「通經脈,利血氣」 , 可以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疾病,為「炙甘草湯」的主治證,除了大劑量的炙甘草外,方中還有補氣的人參,滋陰的生地黃、麥冬,通陽的桂枝、生薑,補血的阿膠、麻仁、大棗等。炙甘草與這些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同用,能夠發揮它的特性,分別具有補氣血、調攝陰陽的作用。同時甘草能夠寧心安神,對於失眠、心悸等病證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臨床常將「炙甘草方」用於治療循環系統疾病,比如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等。另外,「甘麥大棗湯」可以針對肝鬱不疏、心氣不足、心血虧虛之證進行治療,能補益氣血、緩急安神。甘草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常常與麥冬、枇杷葉、阿膠治療咳嗽。甘味屬土入脾,甘草可以通過補益脾氣來恢復脾的運化功能,能夠健脾化積、健脾除滿,可用於治療消化系統類疾病當中。

最後甘草雖好,卻不是可以隨便服用的。中醫學」十八反「中記載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將其列為藥物使用禁忌,補恰當的使用嚴重時可能中毒。並且現代研究顯示,長期過量服用甘草可能會產生類似腎上腺皮脂激素樣的副作用,使血鈉升高,鉀排出增多,導致高血壓、低血鉀症,出現浮腫、軟癱等臨床表現。要使用甘草還是應該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相關焦點

  • 中藥甘草有什麼功效作用,服用時需要注意什麼,注意禁忌
    我國素來都被國外稱為文明古國,而國家中藥和中醫的文化,更是被世界各國爭先研究。在我國中醫學上,有十方九草的說法,意思是,無論開什麼藥方,十有八九都會在藥方中加入甘草。提到這兒可能會有人好奇,為什麼甘草這麼常見?那是因為它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好處和功效。
  • 每天學一味中藥:訶子!
    (《保命集》訶子皮散)2、治失音不能言語者:訶子(半炮半生)四個,桔梗(半炙半生)30克,甘草(半炙半生)二寸上為細末,每服7.5克,用童子小便一盞,煎至五七沸,溫服。(《宣明論方》)3、治久咳語聲不出:訶子(去核)30克,杏仁(泡,去皮、尖)30克,通草7.5克。上細切,每服12克,水一盞,煨生薑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蒿!
    (《本草匯言》)2、治暑毒熱痢:青蒿葉30克,甘草3克。水煎服。(《聖濟總錄》)3、治溫瘧痰甚,但熱不寒:青蒿60克(童子小便浸,焙),黃丹15克為末。每服6克,白湯調下。(《仁存堂經驗方》)4、治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並塞鼻中。(《衛生易簡方》)5、治聤耳膿血出不止: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
  •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你知道嗎
    甘草,相信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味中藥,對於甘草的功效我們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知道甘草是能夠解百毒的,那麼對於甘草的解毒功效應該如何使用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甘草的解毒的藥方吧!祖國傳統醫學認為,甘草可以調和諸藥,能解百毒。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陳皮
    導言:陳皮可以說是很接地氣的一味中藥了,「為芸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說白了真的就是橘子皮。但出身尋常,藥效可不含糊,陳皮辛散苦降性溫,芳香醒脾,長於理氣健脾燥溼,降逆止嘔,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 ,經常被當作主藥使用。
  • 常用中藥甘草的配伍禁忌
    甘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藥,有很多的別稱,如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等,甘草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常用與呼吸道疾病。中藥使用的時候是有很多的配伍禁忌。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甘草的用藥禁忌。
  • 中醫:牙齦腫痛多與胃火上炎有關,一味中藥可解!
    寒水石清瀉心胃實火,在古代各種的藥方當中,是經常用到,比如鵲石散可用治傷寒陽明熱盛之癲狂,就是用的寒水石配黃連、甘草。牙痛齦腫是口腔當中很常見的一種病。而現代醫學歸結為炎症,就會使用抗菌消炎,疼痛起來用止痛片止痛。其實療效確實是一般。而作為一般中醫多是進行,清熱降火,同樣這樣也是差強人意。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每日記一味中藥—砂仁
    ——安卓教育,伴你成功!
  • 單方一味,氣死名醫!一味中藥降血壓的故事,說給你聽聽
    我說,我教你一招,你回去試試。這就是——準備中藥鉤藤20克,剪碎,放入一個布包裡頭。在布包內,加入少許的冰片。每天早晨起來,和晚上睡覺之前,把藥包放入洗腳桶裡頭,加溫熱水來泡腳。早上時間緊,就少泡一會兒,但不可以低於30分鐘。晚上時間充裕,泡至少40分鐘。一包藥,用一天。10天為一個療程。
  • 一味中藥被譽為能安魂養神,能調失眠健忘,還能健脾胃,除溼
    答案是肯定的,其實養生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紹有一味常見中藥,被《神農本草經》譽為能安魂養神,它能寧心安神,還能健脾胃,除溼,從病根祛痰,它就是中藥茯苓。茯苓是真菌科,寄生在松科植物的樹根上中藥茯苓是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一般寄生在松科植物的樹根上,深埋於地下二三十釐米處,多數是野生,可於七至九月挖取,被中醫列為養生上品。
  • 【認識中藥】 中藥絕學:知母一味,大有可為!
    導讀李時珍,一位曠世奇才,留下了驚世之作《本草綱目》;更是一位浪漫詩人,以中藥名寫情詩給夫人
  • 卻被稱為「國老」的中藥,它就是調和眾藥的——甘草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東省中醫院 葉永濃「甘草」因為它的藥性平和、功效獨特,在中醫中應用十分廣泛,今天我們帶你一起了解這味「國老」。甘草中藥飲片甘草中藥飲片中醫藥裡使用的「甘草」飲片來源於豆科植物甘草或脹果甘草、光果甘草的乾燥根和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雜質,洗淨潤透,切片乾燥;呈類圓形或橢圓形,有時也會切成斜片,氣微,味甜而特殊。
  • 一味中藥很像迎春花,能清心火,散心肺之熱,中醫稱「瘡家聖藥」
    中藥均是源自我們身邊之物,尤其是中草藥大部分源自農村地區的花草,自神農嘗百草開始,人們就慢慢認識到了各種植物的用途,這其中有一味中藥比較常見,因為開花非常漂亮所以常被栽植以觀賞,也經常被栽植於綠化帶之內。
  • 甘草的功效 想不到這種中藥可以祛痰止咳
    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甘草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相信大家對於這種藥物並不陌生,其實甘草具有多種對人體比較好的功效,可以有效的治療和預防多種疾病。生活中甘草的吃法有很多,並且每一種的效果都不一樣。不過我們知道食用甘草的禁忌是什麼嗎?
  • 人參皂苷、甘草酸、小檗鹼,這些中藥分子具有廣譜的抗冠狀病毒棘突...
    人參皂苷、甘草酸、小檗鹼……這些你熟悉的特定中藥分子,被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夠與新冠病毒棘突蛋白很好地結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15日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林國強及交叉科學研究院陳紅專教授團隊合作,有了中醫藥科技抗疫新發現。
  • 每天學一味中藥:蜂房!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每天學一味中藥:陽起石!每天學一味中藥:千日紅!每天學一味中藥:蓮房!每天學一味中藥:僵蠶!每天學一味中藥:小薊!每天學一味中藥:冬葵子!每天學一味中藥:油松節!每天學一味中藥:冬葵子!每天學一味中藥:青蒿!每天學一味中藥:蠶沙!每天學一味中藥:千年健!每天學一味中藥:穿山龍!每天學一味中藥:葉下珠!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
  • 一味溫腎助陽的中藥,種子入藥,中醫說它能滋養腎陽,散寒止痛
    在中醫裡面,有很多可以滋補肝腎的中藥材,而且現代人們都喜歡用一些滋補的中藥材來養生,所以此類藥材如今深受人們的歡迎。有這樣一味可以溫腎助陽的中藥材,相信很多人對它還不是很熟悉。在中醫裡面,人們一般會在夏季葫蘆巴成熟的時間採收它們的種子,揀淨乾燥後就可以當作中藥來使用了。葫蘆巴的味道略苦,藥性溫熱,是一味溫補的中藥材,具有很好的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效果。葫蘆巴雖然名字聽起來不是很順耳,但是它在溫補腎陽的方面作用是很好的。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
    《青皮》青皮,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每天學一味中藥:瓦松!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每天學一味中藥:木棉花!每天學一味中藥:辛夷!每天學一味中藥:石菖蒲!每天學一味中藥:牡蠣!每天學一味中藥:莪朮!每天學一味中藥:蔓荊子!每天學一味中藥:天冬!
  • 濫用中藥,小心傷身
    近年來,不少人開始追求「中醫養生」。提到「中醫養生」,不得不說的就是中藥。在很多人看來,中藥意味著純天然、無毒、滋補等功效,甚至把中藥當作保健品來長期服用,調理身體。  對此,市中醫醫院藥劑科主任江南提醒:「是藥三分毒,中藥也是有偏性的,中藥的配伍、煎煮的方式、服用的多少都有講究,自行服用或濫用中藥,不僅不治病,反而容易給身體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