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教育成為河北脫貧攻堅突破口

2020-12-22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 韓潔、胡浩)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近年來,國家教育經費不斷向貧困地區傾斜,打響了教育脫貧攻堅戰。

記者日前赴河北貧困山區採訪,蒼翠巍峨的太行山間,一座座嶄新校舍承載著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希望,彰顯國家「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的堅強決心。

讓山裡孩子能在家門口有學上

上學住校不再翻山越嶺,吃飯免費管飽還吃得好,除了學課本還有興趣班——對15歲的時躍南來說,這樣的初中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時躍南是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贊皇二中的一名初二學生,家住30多裡外的贊皇縣許亭鄉北水峪。「姐姐以前在山裡讀初中,上學翻山走很遠的路,每天早晨五點起床,放學回家天都黑了。」時躍南對記者說。

地處太行山脈的贊皇縣素有「七山二灘一分田」之說。山裡孩子上學動輒走十幾裡山路,當地人形容「過了一道山又一道山,學校就在山那邊」,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走讀上學之苦導致當地學生輟學現象嚴重。

大山的出路是教育。2011年,贊皇縣被納入石家莊市「山區教育扶貧工程」試點,新建贊皇二中,把深山5個鄉鎮4所中學近3000名中學生集中起來寄宿讀書,再把山裡的初中學校改成寄宿制小學。

如今的贊皇二中校園環境優美,教學樓、宿舍樓、實驗樓、餐廳、綜合樓一應俱全,磚紅色的外牆配上寬敞明亮的窗戶,成為當地標準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所全封閉寄宿制中學。

各級財政的專項補助,有效解除了貧困山區娃上不起學的擔憂。記者從贊皇縣教育局了解到,除了免住宿費、學雜費外,從2012年開始家庭困難初中生每年有2400元補助生活費,還有450元交通補助,這些補助金基本能滿足上學期間費用,不用從家裡拿錢了。

贊皇的探索,是河北省推進教育扶貧的縮影。

目前,教育已成為河北脫貧攻堅的突破口。2014至2016年,該省累計投入154.6億元用於薄弱學校改造,共支持119個縣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山區教育扶貧投入3.93億元,將37個貧困山區縣納入實施範圍。

不讓山裡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017年4月,河北保定阜平縣的龍泉關鎮龍泉關學校與保定名校——保定師範附屬學校籤約,開啟了優質教育資源輻射貧困地區教育的新探索。

龍泉關學校是國家級貧困縣阜平2013年起異地遷建改擴建的13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之一。這所各級財政投入5000萬元建成的九年制農村學校環境優美,硬體設施絲毫不差於縣城學校。

「硬體改善了,如何提升學校的軟實力滿足孩子們發展需求是我們合作的重點。」保定師範附屬學校副校長高彥芹說,一方面引入藝術、體育、科技等課程提升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派駐專職校長帶動學校整體理念轉變,提升管理水平。

「不能讓山裡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阜平縣副縣長張風毅說,通過引入衡水中學、石家莊28中、保師附校等外部名校對接山區學校,有效推動教育均衡發展。13所寄宿學校投入使用後,離開山村到縣城上學的壓力也減輕了,也緩解了縣城大班額的問題。

發展農村教育,教師是關鍵。2017年5月,河北省實現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在山區貧困縣全部落地。

「基本工資加上鄉鎮補貼和農村生活補貼,現在每月收入能到4000多元。」在龍泉關鎮當了20多年鄉村教師的趙建珍說,待遇的提升讓越來越多鄉村教師留得住、留得下。

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2017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其中,安排38億元對各地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給予綜合獎補。

目前,全國有665個連片特困地區縣實施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佔片區縣總數的97%;惠及130萬鄉村教師,佔片區縣鄉村教師總數的96%,絕大多數縣補助標準超過年人均2400元,有的甚至高達6000元。

「小手拉大手」用教育拔除「窮根」

穆銀虎是贊皇二中初二學生穆曉峰的父親,自打孩子下山到縣城讀寄宿中學,他也告別務農跟著進城開始打工。

「新的初中條件好,孩子上學家裡一分錢不用掏,還讓我們有精力出來打工。」穆銀虎告訴記者,進城搞建築兩年,一年收入從以前幾千元增加到幾萬元,他還計劃在城裡買房,一邊陪孩子一邊繼續打工。

贊皇縣常務副縣長宮國恩說,第二中學投入使用以來,通過「小手拉大手,學生帶家長」,已累計帶動1101戶家長下山創業就業致富,188戶家庭進城買房落戶,山區教育扶貧工程的良好社會效益不斷延伸。

在阜平縣龍泉關鎮,52歲的李瑞風自打女兒顧真進入龍泉關學校讀初中後,去年開始在顧家臺村一家私人開辦的皮包廠打工,一年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和她一樣,當地很多沒了後顧之憂的農民跟隨孩子走出大山,有的進入蘑菇大棚打工,一天能賺七八十元。

張風毅說,實施山區教育扶貧工程,可以使山區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逐步引導山區人走出大山,到城鎮安家置業,走上徹底脫貧致富的路子。與以往「輸血」式的扶貧不同,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山區人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是一項精準有效的「造血」工程。

「用教育拔除『窮根』。」河北省財政廳教科文處調研員宋華說,教育扶貧工程降低了山區群眾的教育支出,直接促進了學生家長進城務工、創業致富。以教育為支點,徹底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從「經濟扶貧」到「智力扶貧」的探索也為扶貧工作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河南: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輟學,目前53個貧困縣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7.24%
    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垠亭在接受記者採訪一、應助盡助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輟學我省健全完善了從學前到研究生教育全學段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做到了「應助盡助」,確保每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困失學輟學。
  • 河南省:應助盡助,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輟學
    央廣網河南分網9月17日消息(記者 彭華 陳振華)「我省健全完善了從學前到研究生教育全學段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做到了『應助盡助』,確保每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困失學輟學……」9月17日上午,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垠亭在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教育扶貧專場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河南省教育脫貧攻堅工作舉措及所取得的教育扶貧成果時說。
  • 河北舉行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發布會
    原標題:10月27日河北舉行「河北省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新聞發布會  10月27日,河北舉行「河北省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新聞發布會,請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書記,河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勇介紹河北省教育脫貧攻堅有關情況,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
  • 教育脫貧攻堅「義務教育有保障」 相關政策
    教育脫貧攻堅「義務教育有保障」 相關政策一、 教育脫貧攻堅任務是「義務教育有保障」「義務教育有保障」主要是指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保障有學上、上得起學。
  • 如何阻斷家庭貧困代際傳遞?河南教育扶貧「應助盡助」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輟學
    大河網訊 (政務記者 申華)「義務教育有保障」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是貧困家庭擺脫貧困的根本之路。9月17日上午,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教育扶貧專場,介紹全省教育脫貧攻堅工作有關情況以及取得的教育脫貧成果,並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應助盡助,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2016年來,全省發放33.19億元...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樊雪婧 9月17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之教育扶貧專場,介紹我省決戰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教育扶貧工作取得的成就。應助盡助,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垠亭介紹,我省健全完善了從學前到研究生教育全學段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做到了「應助盡助」,確保每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困失學輟學。
  •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勐臘職高學生資助政策簡介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在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07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戶籍所在縣(市、區)的學生資助管理機構提出申請,解決在校期間的學費和住宿費。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含第二學士學位、高職學生、預科生)每人每年申請貸款額度不超過8000元,貸款期限為學制加13年,最長不超過20年。貸款學生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全部由財政貼息。
  • 應助盡助,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2016年來,全省發放33.19億元資助金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樊雪婧 9月17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之教育扶貧專場,介紹我省決戰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教育扶貧工作取得的成就。應助盡助,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垠亭介紹,我省健全完善了從學前到研究生教育全學段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做到了「應助盡助」,確保每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困失學輟學。2016年秋季學期以來,全省累計資助建檔立卡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759.03萬人次,發放資助金33.19億元,確保不讓一個貧困家庭的學生因貧失學輟學。
  • 政風行風熱線 |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慶承松率隊參加《政風行風熱線》節目9月2日,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慶承松率省教育招生考試院、財務處、基教處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慶承松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慶承松介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目前我省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資助政策各個學段全覆蓋
  • 中南民大校長李金林: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武漢晚報訊(記者馬輝 通訊員藍永麗)「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不讓一個學生因學業困難而掉隊。」25日,中南民大校長李金林,在長江日報直播室向考生及考生家長莊嚴承諾。中南民大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建立完善了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資助計劃。同時,學校通過學費減免、無息借款、臨時困難補助、學生救助基金、校友獎助學金、社會資助、基層就業代償、服兵役代償等10多種方式,為學生儘可能提供幫助,已經形成了「獎、助、貸、勤、減、免、補」七位一體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2019年,學校累計發放各類獎助金額1億元,覆蓋學生3.9萬人次。
  • 「一個不能少」,讓輟學的孩子重返校園——雲南脫貧攻堅總攻中「控...
    古啟生,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曰者鎮中學初二學生,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他只身前往廣東打工。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打工幾個月後,曰者鎮幹部與學校老師來到他打工的工廠。在鎮幹部和老師的勸說下,他又回到了學校。「學不可以已」。
  • 真抓實幹 做實教育脫貧攻堅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完善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工作體系,實現所有貧困家庭學生「應免盡免、應補盡補、應助盡助、應貸盡貸」,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學生因貧失學。  二、精準資助,教育權益保障有力  市教育局積極與市扶貧移民局溝通銜接、密切配合,及時指導縣(區)認真做好調研、摸底和篩查工作,精確掌握了全市14240名建檔立卡學生數據,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8680名,為全面做好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奠定了準確的數據基礎。市教育局已按照相關政策要求,逐一落實精準資助,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
  • 蘭州丨不因疫情流失一個學生,保證線上教育不落一人!
    保證線上教育不落一人目前蘭州市尚有輸入性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疫情防控工作仍處於關鍵期,各區縣各學校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脫貧攻堅義務教育有保障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堅持思想不亂、精力不散、標準不降、工作不斷,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義務教育控輟保學,確保疫情防控和控輟保學
  • 教育扶貧脫貧 家長學校也要辦好
    筆者在幾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調研中發現,造成失學輟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有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由於路遠、路險而造成的學生失學輟學;同時,由於深度貧困山區學校英語、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師資短缺而無法開足課時、開齊課程,教學質量不高,學校教育對學生缺乏應有的吸引力。
  • 廣西河池市羅城縣教育脫貧攻堅紀實
    縣四家班子領導和縣直機關單位定點掛鈎聯繫學校,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均安排有幹部聯繫幫扶,各鄉鎮成立有失學輟學學生勸返專業隊,通過假日大家訪、扶貧「三同日」、勸返攻堅周等活動,落實落細控輟保學工作。二是強化督導檢查。
  • 遼寧: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
    原標題:我省建立較完善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今年遼寧省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提前發放春季學期國家助學金2.2億元,發放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國家助學金5150萬元,發放義務教育階段生活補助費5018萬元……8月23日,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目前我省已經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方位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資助項目達20多個,資助政策不斷完善,教育脫貧攻堅能力持續增強
  • 讓孩子共享教育的藍天 ——通渭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見聞
    原標題:讓孩子共享教育的藍天   ——通渭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見聞  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讓貧困村的孩子上得起學、讀得起書,是通渭縣落實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重中之重。
  • 讓孩子共享教育的藍天——通渭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見聞
    讓孩子共享教育的藍天——通渭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見聞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楊耀華 劉建雄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全縣沒有一人因為貧困而失學輟學」教育的本質在育人。現就讀於通渭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烹飪專業的學生王續平,在2018年年底上初二的時候,母親突然因病去世,再加上家境貧困,他產生了厭學思想,幾次出走,都被家人和老師找了回來。
  • 天全:突出「三點」 督戰教育系統脫貧攻堅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19日電 (劉剛 解明堯 劉雪)今年以來,為貫徹各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精神,雅安市天全縣紀委監委駐縣教育局紀檢監察組突出「三點」,積極督戰教育系統脫貧攻堅工作
  • 2020~濱州教育向您述職④:今年我市共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61280人
    今年以來,我市共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61280人,免除和發放資助資金3406萬元,2020年春季學期資助資金已全部發放到位,秋季學期各類資助資金發放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預計11月底前完成。今春,我市全力實施了「停課不停助」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