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之一,世界上幾乎每個民族的早期文學都出現了詩歌,那麼詩歌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文學是怎樣產生的。
關於這個問題,中外許許多多文藝理論家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6種。第一,模仿說。藝術起源於對自然的模仿。這種學說是德莫克利特提出來的,亞里斯多德也同樣贊同這種觀點。第二,有一種學說是神示說,認為詩歌是神的靈魂在世人體身體上憑附,柏拉圖就支持這種觀點。第三,另外一種學說是16世紀的遊戲說,是卓瑪尼提出來的,文藝即是遊戲。
第四,還有一種學說是心靈表現說,這是雪萊、託爾斯泰等人支持的,認為藝術是人類心靈的一種表現。第五,巫術說,這種學說提出來的是18世紀義大利科學家韋克,他認為原始詩歌語言與宗教關係緊密。第六,最後一種是在19世紀最普遍的勞動說,是由普列漢諾夫提出的,認為藝術根源於生產起源於生產勞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普遍認同「勞動說」,這種觀點在前蘇聯和中國也比較流行。
那麼,上中國的上古詩歌也應該是在遠古先民的生產勞動中形成的,那麼原始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手腳分離促進大腦的發育,大腦發育又促成了思維和語言的發展,從而使文學的產生成為可能。比如,那時候幾個人抬木頭,大家都抬不動,突然有一個人喊出了一聲「嗨」,人們會發現這個聲音出現的時,同時抬,可以抬起這個木頭。於是,下一次抬木頭的時候,大家還用這個聲音來協調他們的動作,慢慢的,這種聲音就固定下來了。
這種有規律的呼喊,加上有意義的語言,就形成了原始的詩歌。在先秦古籍《淮南子》中寫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就記錄了這樣的過程。這個詩歌就記錄了文學產生的過程。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也對文學的產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述,他說人類應該在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辦法記下,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連話都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練出複雜的聲音來。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卻想不到發表,直到其中一個聲音的發出,很久很久就是創作,他們有什麼符號留下來了,那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吭育吭育派。
這段論述使我們基本上了解了文學產生的過程。但是,話又說回上古詩歌,因為它們也是口耳相傳的,所以很多都失傳了。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先秦古籍當中,我們總結出來的有這樣幾種類型:①勞動歌謠,比如彈歌,短短8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記錄了原始先民狩獵的過程。②祭祀歌謠,比如說,詩歌中記錄的「土反其宅,水歸其澤,昆蟲勿作,草木歸其責」。③婚戀歌謠,《爻辭》就記錄了原始搶婚的過程。④戰爭歌謠。
從上古詩歌我們看出,那時詩歌其實已經有了自己的特點。它們短小,大部分都是兩言,而且缺乏娛樂性,我們在讀這些詩歌的時候,讀不到像《再別康橋》一樣的優美感覺。這主要也是由於它具有比較鮮明的功利性,這些詩歌的創作目的就是為了表達思想、促進生產、傳遞生產和生活的經驗。
另外,最開始,詩歌往往是和音樂、舞蹈緊密聯合結合在一起的。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最早記錄在《呂氏春秋》有一個古樂篇,「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是說這些原始先民打獵之後,圍著篝火來慶祝,白天打到了獵物,然後晚間的時候圍著篝火又唱又跳,這樣的場景說明,原始的文學藝術,詩歌、舞蹈、音樂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