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探討一下文學翻譯的問題,這次我們要追根溯源,首先來弄清楚到底什麼是文學翻譯?當然小夥伴們此時的內心獨白肯定是「文學翻譯不就是文學作品的翻譯嗎?」yes,沒錯,文學翻譯的確就是翻譯文學作品,可是那什麼樣的作品才能被稱之為文學作品呢?
不就是魯迅,周樹人(我知道還是他),莎士比亞,莫言等人的作品嗎?好啦,現在準備記好筆記啦。
➤狹義的文學是指情感的、虛構的或想像的作品,如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加上稱之為「慣例文學」的傳記、雜文、兒童文學等,對這些作品的翻譯,一起構成了文學翻譯這個難啃的「硬骨頭」。
那麼,下一個問題,文學翻譯有什麼特點呢?
➤文學翻譯具有主體性和創造性,簡單說來就是文學翻譯因人而異(這是不是說我可以隨性翻譯了?呵呵,當然不是啦)。讓我們來看一個大家都熟知的《傲慢與偏見》中的例子吧。
「My dear Mr. Bennet,」 replied his wife.
這句話是不是很簡單,可是你會怎麼翻譯呢?羅良功的譯文是「『我親愛的貝內特先生』太太答道,」,我想大多數人的想到的譯文應該跟這個差不多,這當然也沒有錯。但是有些譯者卻有不一樣的譯文,孫致禮的譯文是「親愛的貝內特先生』太太答道,」(沒了「我」);而王科一的譯文就更不一樣了「『我的好老爺,』太太回答道,」這個譯文是不是充滿了年代感和畫面感?是不是想起了一位民國的太太跟她丈夫的對話?當然這些譯文跟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但這也是個人風格的一部分嘛。
最後一個問題!
文學作品怎麼翻譯才好?換言之,文學翻譯的標準是什麼?
一百多年來,嚴復的翻譯標準在我國的翻譯界影響深遠,「信達雅」三字也成了我國翻譯界的金科玉律。但同時不乏諸多翻譯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標準:「忠順美」、「信達切」、「神似」「化境」(感興趣的小夥伴自行去深入了解吧)。那這麼多眼花繚亂的文學翻譯標準,我們入門者該以什麼為標準呢?沒錯,文學翻譯的標準還是信達雅,不過,是需要重新解釋的「信達雅」。
➤「信」是必須的,但「信」的程度是相對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找到了一首經典的英文小詩(你可能也很熟悉)。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王佐良的譯文是:
從一粒沙看世界,
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恆納進一個時辰,
把無限握在自己手心。
另外一個古體詩的譯文是:
一沙見世界,
一花窺天堂.
手心握無限,
須臾納永恆。
很顯然,兩個版本的譯文都是相對的「信」,例如「a wild flower」「an hour」譯文分別是「一朵花」「一花」,「一個時辰」「須臾」,譯文都沒有百分百忠實於原文,但仍能完整傳達原詩的意義。
➤「達」是譯作的語言通順流暢,符合譯入語的語言規範。毫無疑問,前面小詩的譯文都能做到這一點,就不再贅述。
➤而「雅」的重新釋義是要求譯者根據讀者的習慣、原作風格和特定文體靈活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再舉一例,17年大火的電視劇《春風十裡,不如你》改編自馮唐的小說《北京,北京》,那麼作家兼翻譯的馮唐是怎麼翻譯這個劇名的呢?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
馮唐本人則借鑑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中的一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看來馮唐的譯作不全是不正經的嘛……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的話題從什麼是文學翻譯,到文學翻譯有什麼特點,最後是怎樣的標準進行文學翻譯,三個簡單的入門知識介紹給大家,希望熱愛文學翻譯的童鞋們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