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蘇軾一生成就不俗,眾所周知,不需在此贅言。蘇軾寫了無數的詩詞,每一首都有其特點,也神深見其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底,和對文字駕馭的熟練程度。
在蘇軾所作的詩類中,有一首很與眾不同。這首詩既不是蘇軾很拿手的迴文詩,比如《題金山寺》,也不是蘇軾的《題西林壁》名句盡出,流傳千古。這首詩全詩只有三句,為什麼這樣說?只因詩中的首尾句竟然完全一樣,嚴格意義上來講,重複的,化二為一。這首詩如下: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古人作詩有一個講究避諱,詩中忌用同字,這不僅是為了讓全詩各自出彩,還考慮到音律平仄問題。以這樣的規矩看蘇軾這首詩,完全是違逆。理論上就行不通。難道這是蘇軾在炫技?偷懶?才思枯竭了,對不出下句了?或者是另有深意。
大家也知道,蘇軾一生信奉佛教,對佛教的禪悟有自己的見解。相傳他每每出行必將佛像隨身攜帶,以敬佛祖。有一個傳說,蘇軾的前世是五祖戒禪師,他轉為凡人後,大肆飲酒吃肉,妻妾成群,以掙脫前世的束縛,徹底將自己的生性解放了出來。而他的才華又成了他「狂」的資本。
這當然是個傳說。不過蘇軾信佛誠懇確實真的,他有一個叫佛印的佛門好友,倆人插科打諢的佳話也成為了美談。再回到詩中,這首詩大意是說,廬山的煙雨,浙江的潮,不看就會留下遺恨在心中,看了之後又覺得也沒有什麼不一般,廬山的煙雨還是廬山的煙雨,浙江的潮還是浙江的潮。
看著詩意,是不是感覺很繞口,有一股怪怪的味道,感覺話裡有話,似有似無。有這種感覺就對了,禪宗的味道。沒錯,這其實是一首禪詩。類似於他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看似平淡,實則句句哲理。
這首詩通過對廬山浙江景別的不同角度的書寫,闡述了「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的禪宗思想,其實也是在勸誡自己要放下心中的躁動妄念,以一顆平常之心面對世俗之事,豁達超然以求得心間的涅槃。了解了這些,頓時覺得蘇軾好厲害,能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句句看似無味,句句卻又十分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