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瑞華 通訊員 吳婭萍 實習生 黃妍嘉
「到了,這是我們鎮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歐全的葡萄園。」7月30日,冒著炎炎烈日,衡南縣三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肖功利帶著記者來到大廣村,走過雜草叢生的機耕道,進入被防護網「嚴密保護」的果園裡。
彎下腰才能看到的葡萄,特別甜
這個葡萄園有點不太一樣:葡萄藤的整體高度僅及人的肩部,一眼望去,大棚內是一片綠油油的葡萄葉和藤:「葡萄呢?」
「葡萄在架子下面,要彎下腰才能看到!」一個年輕聲音傳了過來。彎腰一看,嚯!果然另有乾坤。只見葡萄架下一串串紫黑的葡萄隨風搖曳,距離泥土不過一尺。葡萄園見得多了,這麼矮的,記者還是第一次見到。隨手摘下一顆葡萄品嘗,好甜!像蜜一樣。葡萄的芬芳和泥土的芳香交織在一起,令人心曠神怡。
這時,歐全過來了,曬得黝黑的臉上掛著豆大的汗珠,帶著淳樸的笑容,說:「這種葡萄是特地從廣西引進的,它比較矮,味道很甜,抗風能力比較強,在本地種還蠻合適種的。」
歐全還沒說幾句,就聽見有人喊買葡萄,請他過去計量收款。歐全像一陣風一樣跑過去了。
農大畢業回鄉,續寫「論文」
2013年,歐全從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專業畢業後,前往廣州一家農技公司擔任技術員。兩年後,他毅然辭職。他說:「我覺得打工不太自由,一切按部就班,種什麼都按固定的程序。我喜歡農村,喜歡研究種什麼東西更好,所以就回村了。」
因為大學的專業與農有關,歐全回村馬上大展拳腳,搞水果種植,同時種大棚西瓜維持果園開支。幾年過去,果樹都掛果了,他涉足的範圍也廣了:葡萄20畝,無花果和奈李各有五、六畝,草莓有4畝;田腳地尾則種了少量西瓜、香瓜、蜜柚、柑橘等,一方面自家品嘗,一方面做些研究。此外,他與人合夥在山上開了蜂場,有50多箱蜜蜂。閒下來時,他還自己搞醡菜加工。醡菜是由豆角、刀豆、蘿蔔、茄子、黃瓜皮、豆豉、生薑、辣椒等各類蔬菜醃製成的醃菜,這種土特產在網上很受顧客歡迎。
面對採訪,歐全很謙虛:「我搞的名堂不少,現在還談不上成功。但是,對種植業我越來越有心得了,感覺很踏實。」
歐全跟泥土打交道,開始村民不理解,懷疑他能不能吃得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畢竟他是村裡為數不多考上了一本的大學生。他說:「農村的條件是差點,天天呆在果園裡,蟲子和蛇都很常見,蚊子就更多。但父母非常支持,我也有信心把產業經營好。」
衡陽小夥與苗族姑娘搭檔創業,很暖心
其實,支持歐全的不僅有父母,他的踏實肯幹還吸引了鳳凰縣一位女大學生。2015年,他把美麗的苗族姑娘龍春梅娶回家,一起創業。夫妻倆在先後往果園裡投入了30多萬,引進各種果苗。歐全和父母管理果園,他負責技術,學平面設計的妻子負責營銷。
水果種植並不簡單,種下苗後,要修枝、套袋、除草、覆膜、施肥等。每個步驟,歐全都親自上陣,實在忙不過來才請人幫忙。種植之路也有坎坷。不久前,歐全看奈李長勢良好,想多澆水迎接豐收。不料,奈李受不了高溫下澆水,幾百株奈李幾乎都毀了!
「有些東西像葡萄要勤快,有些卻不能太勤快。」歐全有了深切的體會,但並不灰心,「每種植物的種植方法不同,這次是有點急了。」吸取了教訓,歐全準備多探索,引進其他品種對比試驗。
水果保質期不長,銷售是難題。最初,他與妻子開淘寶店,但開店成本高、管理時間有限,就放棄了。精心生產的水果賣到農貿市場價格又太低,他們就嘗試在朋友圈做微商推銷,現在的客戶幾乎都來自微商。主要渠道是客戶來果園採摘。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有不少開車來的客戶。
「客戶覺得水果不錯,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客戶就多了。」每逢葡萄上市旺季,他們還要請幾位大學生打臨工,在國道邊擺攤賣葡萄。歐全欣慰地說:「目前,我們的毛利每年近30萬,比前幾年好多了。」
今年雖然受了疫情的影響,但他的果園已走上了正軌,當初村裡人的質疑也變成了認可。下一步,歐全準備創立自己的水果品牌。對未來,這位步入而立之年的年輕人信心滿懷:「現在國家很重視農業,我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