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有的高中生都在為考大學而奮戰高考,考大學是大部分人改變人生的一個途徑。歷史往前推進是我們的父母一輩,他們的一些人為了考上大學一次次復讀。誠然,在隋文帝開創科舉制度以來,萬千學子都以考試為終身奮鬥目標,範進就是萬萬學子中的一個。範進是清朝科舉制度下一個可悲、可憐、可嘆還可敬的一個小人物。說起範進,大家可能還不是很熟悉,但是大家應該都是聽過他中舉的故事的。沒錯,他就是那個中了舉人然後高興的差點瘋掉的人。
據我國統計,每年本科畢業生最少在九百萬以上,還不帶研究生和博士。現在的本科相當於古代的秀才,依舊還得修身養性,一路過關斬將,到達博士後成就才算圓滿,相當於古代的進士。古時候的狀元榜眼探花如同天之驕子,寒門學子就指著考試來完成人生的最高成就。但是古代的科舉和現在的考試難度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他們必須精通各種寫法難度級別高到八級,才能到達殿試,也就不難理解每三年都沒多少考中進士的人這種令人驚嘆的事情了。
可全國光秀才何其之多,三年一試,考生又有多少。在古代,有人考一輩子都只是一個小小的秀才,能在萬萬考生中脫穎而出難度不可謂不大。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一旦榜上有名,那就相當於遊戲通關了。但科舉考試就像一個大boss,雖然考試的人特別多,但最終還是要有很多很多的人要考一輩子試,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成功了,而範進,就是這少部分中的一個。他雖然成功了,但是他幾乎用了他半輩子的時間去參加科考,大家知道嗎?
範進從小時候開始,直到他50多歲才考上了舉人,成了別人眼裡的文曲星,儘管只是一個舉人,但是他高興得差點瘋掉。第一次讀範進中舉是在課堂,當時還小,人生閱歷較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能高興的瘋掉,也不理解他怎麼能用他半輩子的時間去完成這一件事,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想想如果是我在那個年代,換了我自己去經歷,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或許換做是我,大概也就是放棄吧,做不到像他那樣的堅持。這篇整文章感覺都在說他的可笑,讀完之後,卻突然讓人覺得很可悲。
當你靜下心再次品讀它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人物實在是有點可憐,也有點可敬,可憐的是花了半輩子的時間去準備,一次次的遭受別人的輕視、不理解,他還得當作什麼事都沒有一樣。有困難的時候,他還得放下他的面子去借錢。可敬的地方在於現在沒人會用半輩子時間去做一件事,沒有人能堅持的下來。但是範進他做到了,那麼長的時間去用去攻讀一個舉人,他付出了我們難以想像的艱辛。到底是什麼支撐他堅持了這麼久的時間呢,也許就是文中他考上去了之後的人生的輝煌和榮耀和可以大肆享受這種被人追捧、受人敬佩的感覺。這只是一個科舉,卻能改變一個人的地位、命運,這是多麼的可怕。
我覺得範進這個人身上雖然有很多毛病,但是卻也有許多品質值得我們大家共勉學習。他敢於追求理想,不管他的嶽父如何看不起他,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老師的建議下,堅定地參加了這次科舉考試。在沒有路費,妻子不理解,嶽父看不起的情況下,不惜給嶽父叩頭,也要去考試的堅定信念。其實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他有時間證明了那句名言,失敗成功之母。他在中了舉人之後到底怎麼樣了呢?他在中了舉人之後,並沒有停下考試的腳步,他又繼續努力,考中了進士實現了人生的大圓滿。有些人好奇範進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他在考中進士以後,官至四品,在競爭激烈的古代已經可以給他頒發一張榮譽證書,表彰他的堅持不懈的毅力。範進最後能在官場發揮作用,說明他並不是沒有學問,沒有才能的,並不像他們說的那樣,是一個書呆子,還是笨的,等著上天的垂憐。我反而覺得範進可能只是運氣不好,沒有被主考官青睞。我覺得篇文章主要是在說當時的科舉制度,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範進身上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比如說他的毅力、他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