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封建制度的產物,擁有著讓人可悲可敬的結局

2020-12-13 百家號

現在所有的高中生都在為考大學而奮戰高考,考大學是大部分人改變人生的一個途徑。歷史往前推進是我們的父母一輩,他們的一些人為了考上大學一次次復讀。誠然,在隋文帝開創科舉制度以來,萬千學子都以考試為終身奮鬥目標,範進就是萬萬學子中的一個。範進是清朝科舉制度下一個可悲、可憐、可嘆還可敬的一個小人物。說起範進,大家可能還不是很熟悉,但是大家應該都是聽過他中舉的故事的。沒錯,他就是那個中了舉人然後高興的差點瘋掉的人。

據我國統計,每年本科畢業生最少在九百萬以上,還不帶研究生和博士。現在的本科相當於古代的秀才,依舊還得修身養性,一路過關斬將,到達博士後成就才算圓滿,相當於古代的進士。古時候的狀元榜眼探花如同天之驕子,寒門學子就指著考試來完成人生的最高成就。但是古代的科舉和現在的考試難度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他們必須精通各種寫法難度級別高到八級,才能到達殿試,也就不難理解每三年都沒多少考中進士的人這種令人驚嘆的事情了。

可全國光秀才何其之多,三年一試,考生又有多少。在古代,有人考一輩子都只是一個小小的秀才,能在萬萬考生中脫穎而出難度不可謂不大。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一旦榜上有名,那就相當於遊戲通關了。但科舉考試就像一個大boss,雖然考試的人特別多,但最終還是要有很多很多的人要考一輩子試,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成功了,而範進,就是這少部分中的一個。他雖然成功了,但是他幾乎用了他半輩子的時間去參加科考,大家知道嗎?

範進從小時候開始,直到他50多歲才考上了舉人,成了別人眼裡的文曲星,儘管只是一個舉人,但是他高興得差點瘋掉。第一次讀範進中舉是在課堂,當時還小,人生閱歷較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能高興的瘋掉,也不理解他怎麼能用他半輩子的時間去完成這一件事,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想想如果是我在那個年代,換了我自己去經歷,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或許換做是我,大概也就是放棄吧,做不到像他那樣的堅持。這篇整文章感覺都在說他的可笑,讀完之後,卻突然讓人覺得很可悲。

當你靜下心再次品讀它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人物實在是有點可憐,也有點可敬,可憐的是花了半輩子的時間去準備,一次次的遭受別人的輕視、不理解,他還得當作什麼事都沒有一樣。有困難的時候,他還得放下他的面子去借錢。可敬的地方在於現在沒人會用半輩子時間去做一件事,沒有人能堅持的下來。但是範進他做到了,那麼長的時間去用去攻讀一個舉人,他付出了我們難以想像的艱辛。到底是什麼支撐他堅持了這麼久的時間呢,也許就是文中他考上去了之後的人生的輝煌和榮耀和可以大肆享受這種被人追捧、受人敬佩的感覺。這只是一個科舉,卻能改變一個人的地位、命運,這是多麼的可怕。

我覺得範進這個人身上雖然有很多毛病,但是卻也有許多品質值得我們大家共勉學習。他敢於追求理想,不管他的嶽父如何看不起他,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老師的建議下,堅定地參加了這次科舉考試。在沒有路費,妻子不理解,嶽父看不起的情況下,不惜給嶽父叩頭,也要去考試的堅定信念。其實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他有時間證明了那句名言,失敗成功之母。他在中了舉人之後到底怎麼樣了呢?他在中了舉人之後,並沒有停下考試的腳步,他又繼續努力,考中了進士實現了人生的大圓滿。有些人好奇範進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他在考中進士以後,官至四品,在競爭激烈的古代已經可以給他頒發一張榮譽證書,表彰他的堅持不懈的毅力。範進最後能在官場發揮作用,說明他並不是沒有學問,沒有才能的,並不像他們說的那樣,是一個書呆子,還是笨的,等著上天的垂憐。我反而覺得範進可能只是運氣不好,沒有被主考官青睞。我覺得篇文章主要是在說當時的科舉制度,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範進身上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比如說他的毅力、他的堅持。

相關焦點

  • 範進與吳敬梓:科舉制度造就的結局
    相信大家對《範進中舉》的故事並不陌生:愚笨又執拗的範進在經歷二十多場應試後,終於在五十四歲的時候中了秀才,後來頂住老丈人的侮辱,毅然嘗試了鄉試。誰也沒料到他竟能中了舉?得知中舉後的範進因太過高興而變得瘋瘋癲癲,受到平時自己懼怕的老丈人一巴掌後,才清醒了過來。
  • 孔乙己與範進:相同的開始,不同的結局
    小的時候,身邊沒什麼課外書,學校也沒有圖書館,能接觸到的就是當時的小畫書,反正記得第一次讀小說《孔乙己》,是在語文課本裡,具體幾歲記不清了,老師告訴我們,魯迅先生以筆為刀,討伐批判了封建制度的可憎可恨。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瘋?將中舉的範進換作是你,恐怕你比他還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封建社會科舉制下所有寒門子弟都夢寐以求的願望,對於絕大多數平民百姓而言,能夠在封建時代通過科舉制提筆步入仕途,那絕對是幾輩人都朝思暮想的事情。有些人十年寒窗苦讀最終也沒能戴一頂烏紗帽,有些人當真以「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度努力了一輩子,但臨終也沒能蹦躂出秀才的範疇,哪怕往上再邁出一步當上舉人也好哇!
  • 範進中舉教案教學設計
    範進為什麼會發瘋?明確:(1)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選拔馴順的爪牙,藉以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2)個人原因:範進20歲開始應試,前後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驚喜得發了瘋,這是有其必然性的。
  • 「範進中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古代制度當中把人分成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在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士人舉子。普通百姓把科舉考試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範進中舉"就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誕生的故事。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壓榨洗腦的現代人很難理解範進,在封建制度下普通百姓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舉考試。
  • 範進是科舉制度的「殉道者」?你可知範進中舉後,當了多大的官
    在當時封建時代背景下,如《論語·子張》所載:「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範進應該是科舉制度的獲益者。當然,我們在看課文的時候,會覺得範進因為高中舉人而發瘋,顯得過於戲劇化。卻沒有人注意到,範進最後當的官到底有多大。
  • 封建統治階級的產物——談古代十惡不赦制度
    然而,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其卻是作為一個具體的、維護皇權的法律制度——十惡制度而存在。顧名思義,該制度主要是對威脅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皇帝統治權威的十大罪名進行了規定,這些罪名在各個朝代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具體的罪名也各有不同。
  • 範進中舉後發瘋,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最後當上了大官!
    說起範進中舉,我們一定都不陌生,正是出自於《儒林外史》,在範進中舉這篇故事中,極大地諷刺了範進和他身邊的每個人,同時也諷刺了科舉制度的死板。我們都知道,範進的幾十年裡什麼都沒做,碌碌無為,寒窗苦讀了幾十年,卻從來沒有考中過,受盡了身邊人的冷眼和嘲諷,都說他是個沒用的人。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取得了成功。
  • 從《範進中舉》切入,深入探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賈誼《過秦論》 秦,中華大地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從那裡開始了綿綿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同時也產生了一種制度—科舉制。
  • 為何西歐諸國能夠跳出封建制度的制約,快速邁進資本主義制度
    也可以說是過渡階段的產物。重商政策也就是當時不得已政策的產物。形成全民信仰支持的利益體,只是在給制度捆綁的同時,也斷送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不得不說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任何的優勢只能保持一段時間的適應性。但對於不同時期的命運與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
  • 【初中語文試講】範進中舉
    【過程與方法目標】理解分析範進和胡屠戶的形象(前後對比)。【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了解封建社會庸俗腐敗的人情世態,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分析範進和胡屠戶的形象(前後對比)。
  • 科舉制度下的人物命運:範進中舉了 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孔乙己》。大概很多人也還記得,老師講這篇小說,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會指出,孔乙己是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的悲劇就是這種制度造成的。也有的老師會說,孔乙己是深受科舉毒害,是舊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封建制度是我國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政治體制,自秦統一華夏到滿清愛新覺羅家族的覆滅,一直持續了兩千餘年。封建制度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實行專制統治的唯一手段,那麼,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我的點評:學生的這段表述有一定的錯誤,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並沒有真正推翻封建制度。
  •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無數人嘲笑,可你知道後來範進有多牛嗎?
    小說形象地刻畫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階層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狀。它透過人生百態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係和整個社會風氣。 而且大多數人一定是在上學時候在語文課本中學到的,是一篇反諷題材的文章,故事描寫的是主人公範進寒窗苦讀幾十載,終於在50多歲時喜中舉人,鬧得眾人皆知,歡天喜地之時,範進卻因過度興奮而發瘋了。直到老丈人的一巴掌才讓他清醒過來,可是極少有人知道後來的範進是有多牛?
  • 選擇屠戶做範進的嶽父,吳敬梓大有深意——與一名清朝屠戶的對話
    可是宰殺家畜的職業只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在宋朝之前,社會地位和其他職業相比並不低,甚至還因為收入較高,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宋朝有個著名的屠戶名叫鄭屠,綽號"鎮關西",雖然人品不好,因欺壓金老漢父女,被魯智深三拳打死;但從他身上也可以看到,在宋朝的時候,屠戶還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不但能養家餬口,還能成為富戶。
  • 封建制度
    A1:封建這個詞的本義是指將國土劃分分給有具有特權的人,讓這些具有特權的人們(一般來說就是貴族,就中國而言是指諸侯)代替自己行使這片土地的一部分管理權。即「封邦建國」。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實際上中國只有在從西周到東周以及西漢的初期是真正的封建制度。這種「封建制度」才是封建的本來面目。而目前我們教材中的封建一詞的錯誤使用主要是一些早期學者的鍋。
  • 明清小說《範進中舉》教案/賞析,咦,好了,我中了!
    《儒林外史》作為諷刺小說的代表,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範進中舉》就是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章,作者吳敬梓。範進中舉是什麼意思?範進是封建時候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中舉就是在封建社會,秀才參加三年一次的考試(鄉試),考中了,錄取了就叫做中舉。
  • 別瞧不起範進中舉,讀完《儒林外史》,才發現原來範進是人生贏家
    可是,如果你把這本書讀完的話,才會發現範進才是標準的人生贏家。如果你知道他後來當了多大官,就不會笑話他了。實際上,吳敬梓的這部《儒林外史》本來就是諷刺小說,作者借用範進的遭遇來諷刺當時的科舉制度以及人情冷暖。但是在這本書中,作者最後也沒有忘記範進,給範進安排了一個比較不錯的結局。雖然範進上半輩子為了科舉吃了不少苦,可是最終還是依靠科舉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 別看不起50多歲的範進中舉,你知道他的結局嗎?
    別看不起50多歲的範進中舉,你知道他的結局嗎?曾經的中學課本上一篇文章《範進中舉》,這是一片具有諷刺意義的文章,在文章中將封建社會的制度,還有範進身邊的人物的嫌貧愛富揭露無疑。範進就是其中一個特例,他忍辱負重,窮困潦倒,甚至食不果腹,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夠考中出人頭地,最終他做到了,雖然幸福來得晚了一些而已。一直到50多歲的時候他才從一個窮酸秀翻身成為人上人,從幾十年的苦痛中爬出來,難怪在中舉之後他瘋了,這可比中了大獎的概率還要小百倍。
  • 今日的範進們,放棄也許能更好擁有
    他的靈魂他的人格都在科舉制度的禁錮下得到了扭曲。勿做時代的範進那麼範進在他前五十年考不上科舉時,他是否可以轉變下人生活法,是否可以去做個小買賣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看到範進,我想到了當前社會上的考生,比如,為考公務員,考教師考了十幾年,但最後還是沒考上。但他們待業在家,靠啃父母為生。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焦灼,對於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壓力,養孩子養到了20多,還沒有盡頭,人已到風燭殘年而孩子還沒有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