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美國有GAFA、中國有BATX,歐洲有什麼?

2020-12-20 歐洲時報官方

【歐洲時報12月11日賈言編譯】歐盟擬採取手段強化其科技實力,在數字科技領域努力趕上美國和亞洲。

法國《世界報》(Le Monde)報導,「美國人有GAFA(谷歌、亞馬遜、臉書和蘋果),中國人有BATX(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而歐洲人有《數據保護總則》(RGPD)」,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風投基金Atomico網站12月8日播出的一段採訪中坦承,當天一份名為《歐洲科技現狀》的報告正式公布。

由於歐洲未能成功發展本土數字巨擘,只能退而求其次,制定出類似《數據保護總則》的保護性規定,以避免淪為數字巨擘的殖民地。 在馬克龍的思想中,歐洲現在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利用一切法律手段來應對這些新的世界主宰者;另一方面,全力創建有能力與中美競爭對手抗衡的歐洲數字巨頭。

這個起點很高。畢竟,根據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近期公布的一項統計,在全球範圍內,歐洲獨角獸企業比例僅略高於10%。另一個數字也極具象徵意義:美國蘋果公司股市市值高達2.1萬億美元,相當於法國股市指數CAC 40所有公司的市值總和。像其他科技巨頭一樣,蘋果公司憑藉自身強大的資金實力,有能力收購任何一家試圖與其競爭的企業。「只是試圖複製谷歌或亞馬遜的成功模式,根本無法去戰勝它們」,普華永道(PwC)法國和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總裁蓋尼爾(Bernard Gainnier)直言。

歐洲落伍始於2000年代初

在數字科技領域競爭中,歐洲在2000年代初開始落伍,當時網際網路已廣泛普及。「也就是在這時我們開始落後,而且我們也沒有及時跟進」,蓋尼爾認為。但是,根據法國國家投資銀行(Bpifrance)執行行長富爾涅(Paul-Franois Fournier)的說法,歐洲在數字科技領域的沒落起始更早,足可追溯到矽谷成立的上世紀50年代。

加利福尼亞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將科研機構和企業聚集在一起,並通過發展風險投資為新創企業融資創造條件,從而為孕育全球性大科技公司創造了良好環境。「事實上,是美國人發明了數字經濟體系運營的條件和規則,並且經歷了將近五十年的發展而成型」,富爾涅進一步解釋說。

總之,他們只是抓住了時機,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到來和數字經濟的革命。然而,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巨大優勢:擁有3.5億消費者市場,而且市場相對單一,尤其是在語言方面。第一次數字科技變革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各種服務,歐洲在這方面也有出色表現。

面對數字科技變革,歐洲為什麼沒能及時做出應對?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歐洲傾向於注重傳統工業領域的發展。以21世紀初畢業於巴黎六大(Université Pierre-et-Marie-Curie)的兩位科研人員克魯恩斯(Thierry Cruanes)和達吉維爾(BenotDageville)為例,他們最終還是選擇在美國創辦科技企業,「在那個年代,技術創新在法國還得不到重視,反而會被認為是一種風險」。二十年後,克魯恩斯和達吉維爾聯合創辦的雲計算公司Snowflake今年登陸美國股市,並取得巨大成功。

蘋果智能語音助手Siri的發明者朱莉亞(Luc Julia)的看法如出一轍,他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對「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感到失望」而出走美國。他在加利福尼亞發現,「一個研究所也可能成為一個影響許多人的企業」,當然還有「渴望成就一番事業的那些人之間具有的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美國和亞洲數字科技企業佔絕對優勢

僅用短短幾年的時間,歐洲國家就被亞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甩在了後面,他們的數字科技企業成功地佔據了「絕對性的優勢地位」。然而,「我們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發展模式」,蓋尼爾指出。對於試圖崛起的創新企業而言,歐洲的大環境並不是很理想,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12月2日坦承:「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競爭對手相比,多年來,我們的數字企業面臨更多的困阻:基礎設施和數字科技能力方面的缺陷、投資能力較低,而且,這些企業如果想要出國發展還要應對複雜的監管和官僚障礙。」

世貿組織前總幹事、巴黎和平論壇主席拉米(Pascal Lamy)也有同感,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如今「在風險、文化和經濟體系上依然存在不利於創新的問題」。直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歐洲才開始制定政策支持創新企業。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時任法國經濟部負責數字經濟的部長佩勒林(Fleur Pellerin)為發展法國科技企業奠定了基石,也是在同一時期(2014年),歐盟委員會推出《2020遠景計劃》(Horizon 2020),該項目計劃投入800億歐元,被認為「在歐盟創新與科研領域史無前例」。

然而,也有一些歐洲國家已經走在了前面,例如英國,一直是歐洲數字科技的領頭羊,英美兩國文化「相近性」便於英國接受矽谷科技的應用。還有北歐國家,他們很快就意識到,本身國內市場規模小,他們不得不考慮把目光投向國外。也正是這種考量才孕育了瑞典的聲田(Spotify),如今其市值已達620億歐元。

歐洲仍有機會

歐洲數字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取得成功的例子較為罕見,但是,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似乎有能力效仿成功企業。《歐洲科技現狀》報告顯示,儘管遭遇新冠疫情危機,2020年歐洲企業風投融資金額高達410億美元,前所未有。

歐洲已經意識到要清除影響歐洲科技發展的阻礙,不但要協調歐洲法規以便創建一個真正的數字單一市場,為與數字霸權企業進行公平競爭創造條件,而且還要通過成立一個能夠具有吸引力的科技企業股票市場來拓寬籌資渠道,當然,還要採取措施留住歐洲「人才」。歐盟成員國正在為此做出努力。

歐洲目前指望借新一輪數字革命來重塑其科技實力。隨著「深科技」(deep tech)的發展,歐盟希望藉助其在農業、衛生以及能源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這一領域建立領先優勢。富爾涅相信歐盟在新一輪數字革命中有望「翻身」,「『深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看到自身的潛力,並且在新的起跑線上我們已經佔有有利位置。」

相關焦點

  • 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美國有牛仔文化,中國有啥?
    縱觀古今中外強國,都可以看到一點:任何一個民族,無關大與小,只要有獨特的精神信仰,那麼往往就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斯巴達,只是古代希臘城邦之一,論國家規模微不足道,卻因尚武精神,而為世界矚目。 然而,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之風,美國有牛仔文化,俄羅斯有戰鬥精神,那麼中國到底有啥呢?
  • 變異病毒已到美國?美媒稱英國"全球棄民",德媒稱"歐洲病夫"
    儘管如此,這種變異病毒還是到達了美國,美媒見狀開始落井下石。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下屬媒體CNBC於12月21日刊文《疫情失控情況下,被多國切斷航班往來的英國儼然成了"全球棄民"》。不僅美媒,歐洲媒體也發起了吐槽。德媒《每日鏡報》在當天頭版貼了一張詹森的照片,一旁配文"歐洲病夫"。
  • 歐洲選擇了中國?美媒:我們知道中國有一個計劃,美不能分心了
    美國「福克斯商業新聞」(Fox Business)7月1日發表了美國旅遊國際公司執行長Noel Irwin Hentschel的文章稱,近日,歐盟表示將向多國海外遊客開放邊境,但不對美國人開放。更令人氣憤的是,若中國對歐洲人給予互惠條件的話,歐盟還計劃允許來自中國的遊客入境。
  • 中國內地百所大學進入世界前列 法媒:高校崛起令世界矚目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報導】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日前正式發布「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展示了全球領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學。據統計,中國內地共有144所大學上榜,中國高校的崛起令世界矚目。 法媒本周發表了一篇專稿,報導分析了中國大學體制的變遷,稱這一排名也以獨特的方式投射了世界的變遷。 據《世界報》報導,一項由中國機構發布的年度大學排名震動了國際高教界。
  • 美媒:歐洲讓拜登的對華政策「難上加難」
    然而,美國並不樂見中歐關係更進一步,無論是川普政府亦或是拜登團隊。與此同時,多家美媒悲觀預測,歐盟的做法將損害拜登就任後的歐美關係,打亂拜登的對華政策,讓其變得難上加難。 美國《華盛頓郵報》7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曾表示,他希望建立起一個全球聯盟,以抗衡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此前,拜登團隊還曾表達過希望與歐盟在涉華問題上密切合作的願望。
  • 中國駐法使館批駁法媒涉臺文章: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寸也不放棄
    人民網巴黎9月18日電(記者葛文博)9月18日,中國駐法國使館發言人致函法媒《世界報》,批評該報近日發表涉臺灣文章與事實嚴重不符,通過列舉政策、事實與數據對文中偏頗觀點進行逐一批駁,強調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寸也不放棄;不是中國的領土,我們一寸也不要」。
  • 德媒:中歐投資協定本周可能有突破
    來源:環球網德媒:中歐投資協定本周可能有突破【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歐盟和中國距離達成投資協定更近了!」據德國《商報》16日報導,歐盟和中國本周將就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進行新一輪談判。「布魯塞爾和北京正就該協定的要點進行強有力的政治協商,並且已經迅速推進了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中國商務部12月14日發表聲明說,12月6日至11日,中歐雙方舉行了第35輪投資協定談判。本輪談判中,雙方圍繞文本和清單剩餘問題展開談判,取得積極進展。德媒報導稱,歐盟和中國已經就投資協定進行了7年談判。
  • 美國不敢阻止中國運回黃金,美媒:中國或將清零美債,事情有新變化
    所以,這也就解釋了就在美國將黃金排除出貨幣體系,認為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已經結束之際,但新興市場和歐洲國家的同行卻正以50多年來未曾見過的速度在囤積黃金。彭博社日前稱,全球央行正在淨拋售美債以置換黃金等非美元資產,以尋求多元化儲備。
  • 未來僅中國一家有空間站,歐洲太空人熱衷學中文,提前給自己鋪路
    中國目前是繼美、俄之後的世界第三航天大國,如今各國在太空面臨的一件大事是,美俄以及歐洲聯合開發的「國際空間站」即將完成歷史使命,而中國卻可以在2022年完工啟用自己的「空間站」,而且到時候中國空間站會成為太空中的唯一。歐洲國家看到這種勢頭了,美國也看到了,但是行動起來的只有歐洲國家。
  • 歐洲大國各有憂慮
    【環球時報駐德國、法國、美國、英國記者 青木 劉玲玲 鄭可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 張旺】編者的話:若拜登上臺,跨大西洋關係將迎來「蜜月」?在美國大選投票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被主流民調普遍看好,歐洲很多國家也希望拜登贏,連被視作川普最親密盟友的英國首相詹森,也被英媒爆料有此期待。隨著美國大選結果明朗化,歐洲人長出一口氣,一些政要歡呼「歡迎美國歸來」。
  • 美國內亂還沒停,德法兩大國又吵起來了,這次還和中國有關係
    德法又已經因為這個問題吵起來了,這次還和中國有關係,馬克龍成為首個對中國政策大加讚賞的歐洲領導人,並以此佐證歐洲脫離對美國的依賴的必要性。 二戰結束以後,歐洲和美國就結為了盟友,美國為前者提供安全保護,後者在全球重大外交和安全問題上追隨美國的態度和選擇,在歐洲看來,美國處於全球領導地位,美國的對外政策也符合歐洲利益,大家結盟百利而無一害,但近年來川普主張美國優先,以國家安全為由打擊歐洲製造,公開發表敵視歐盟以及歐洲一體化的觀點,逐漸和歐洲的整體利益背道而馳,歐洲國家對待美國的態度也因此產生了分歧,
  • 美媒說了大實話:中國在「提供」,美國卻在「斷供」
    【海評面】美媒說了大實話:中國在「提供」,美國卻在「斷供」摘要:一段時間以來,為了「疫苗霸權」,白宮煞費苦心。5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 美國盟友被坑慘,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是在跟歐洲盟友搶市場?
    美國針對中國的限制,為什麼坑慘了歐洲的盟友?歐洲國家終於反應過來。博採眾議地球議,大家好呀我是小議,今天小議和大家聊聊美國是怎麼坑盟友的。盟友有什麼作用?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美國的話,得到的回答肯定是堅定而有力的「用來坑的」。
  • 德媒稱歐洲太空人正努力學中文:「我想上中國空間站」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導德媒稱,歐洲航天局的三位太空人正在努力學習中文:一名義大利女士、一名法國男士以及德國材料學家馬蒂亞斯·毛雷爾。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書寫歷史。2003年,一位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太空;2008年,另一位航天員進行了首次太空漫步;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北京還希望在五年後,正好在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加拿大共同運營的、自2024年起前途未卜的國際空間站可能退役之時,建成自己的國際空間站。今年5月,中國與聯合國共同宣布將邀請其他國家未來到中國空間站進行研究。
  • 美國500萬人或將失業 在美國失業意味著什麼有多可怕?
    在美國失業意味著什麼?美國人一點積蓄都沒有嗎?在美國失業到底有多可怕?據悉,在美國失業,將意味著生活立刻變得拮据起來,因為美國人基本上沒有可觀的積蓄。3月17日,美國拉斯維加斯一站式職業中心前排起長隊。(美國《政治報》網站)美媒分析稱,新冠病毒暴發的後果預計將對美國經濟前景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 外媒:掌握中文才有未來 「漢語熱」席捲歐洲
    中國日報網10月26日電 據歐洲時報網10月25日報導,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快速崛起,讓許多歐洲人放下了曾經優越的文明自豪感,開始虛心學習中文。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 歐洲多國引入中文教育前不久,一個名為《兩隻老虎》的小視頻在社交媒體臉譜網(Facebook)上爆紅,視頻中兩名四五歲的外國小朋友,一邊揮舞著印有中國地圖的小扇子,一邊聲情並茂地演唱被重新填詞的《兩隻老虎》:你好你好,你好你好,去北京,去北京,一二三啊,三四五啊,再見北京,再見北京!
  • 中國軍艦開進歐洲內湖,為了什麼大事?
    撰文 | 李巖   編輯 | 張偉 7月,軍演、訓練頗多,多數和中國還都能扯上點關係。跨越半個地球去演習軍演還沒正式開始時,有美國媒體便評論稱:「放在十年前,這是難以置信的。」美國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此次演習的海域地處歐洲腹地:波羅的海。這是中國第一次在該海域進行演習,甚至有評論稱,這是中國海軍赴海外參加聯合演習距離本土最遠的一次航程。
  •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沒有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重大。甚至可以說美國是蘇聯解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們對比一下二戰前後蘇聯的國際環境就知道了。 二戰以前,蘇聯(俄國)的主要外部敵人是誰?
  • 尷尬還在持續,法媒用三個詞形容蓬佩奧七國之旅
    來源:海外網法媒用三個詞形容蓬佩奧七國之旅。(圖源:法新社)海外網11月22日電「奇怪」「充滿象徵意義」「沉默」……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十天七國「尷尬之旅」還在持續,法國24小時電視臺(France 24)21日用三個詞形容了這位美國國務卿出訪法國、土耳其、以色列、喬治亞、阿聯、卡達以及沙特歐洲和中東七國。
  • 美國的風向標英國,為何要脫離歐盟?英國脫歐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英國脫歐,對我國有什麼影響?英國為啥要脫歐,是因為帶不動隊友嗎?地理冷姿勢帶你漲知識,大家好我是姿勢君,今天姿勢君來和大家聊聊英國脫歐的那些事。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次提及脫歐公投,而到了2020年2月1日零時英國正式脫離歐洲聯盟,從2013年到2020年7年的時間,英國成功脫歐,也給歐盟其他國家做了一個榜樣。英國財政部還發行「脫歐」紀念幣以此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這些行為在姿勢君看來,肯定是英國故意做給歐盟看的啊。英國跟歐盟有什麼深仇大恨?脫個歐是不是還得放兩掛鞭炮慶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