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12月11日賈言編譯】歐盟擬採取手段強化其科技實力,在數字科技領域努力趕上美國和亞洲。
法國《世界報》(Le Monde)報導,「美國人有GAFA(谷歌、亞馬遜、臉書和蘋果),中國人有BATX(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而歐洲人有《數據保護總則》(RGPD)」,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風投基金Atomico網站12月8日播出的一段採訪中坦承,當天一份名為《歐洲科技現狀》的報告正式公布。
由於歐洲未能成功發展本土數字巨擘,只能退而求其次,制定出類似《數據保護總則》的保護性規定,以避免淪為數字巨擘的殖民地。 在馬克龍的思想中,歐洲現在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利用一切法律手段來應對這些新的世界主宰者;另一方面,全力創建有能力與中美競爭對手抗衡的歐洲數字巨頭。
這個起點很高。畢竟,根據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近期公布的一項統計,在全球範圍內,歐洲獨角獸企業比例僅略高於10%。另一個數字也極具象徵意義:美國蘋果公司股市市值高達2.1萬億美元,相當於法國股市指數CAC 40所有公司的市值總和。像其他科技巨頭一樣,蘋果公司憑藉自身強大的資金實力,有能力收購任何一家試圖與其競爭的企業。「只是試圖複製谷歌或亞馬遜的成功模式,根本無法去戰勝它們」,普華永道(PwC)法國和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總裁蓋尼爾(Bernard Gainnier)直言。
歐洲落伍始於2000年代初
在數字科技領域競爭中,歐洲在2000年代初開始落伍,當時網際網路已廣泛普及。「也就是在這時我們開始落後,而且我們也沒有及時跟進」,蓋尼爾認為。但是,根據法國國家投資銀行(Bpifrance)執行行長富爾涅(Paul-Franois Fournier)的說法,歐洲在數字科技領域的沒落起始更早,足可追溯到矽谷成立的上世紀50年代。
加利福尼亞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將科研機構和企業聚集在一起,並通過發展風險投資為新創企業融資創造條件,從而為孕育全球性大科技公司創造了良好環境。「事實上,是美國人發明了數字經濟體系運營的條件和規則,並且經歷了將近五十年的發展而成型」,富爾涅進一步解釋說。
總之,他們只是抓住了時機,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到來和數字經濟的革命。然而,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巨大優勢:擁有3.5億消費者市場,而且市場相對單一,尤其是在語言方面。第一次數字科技變革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各種服務,歐洲在這方面也有出色表現。
面對數字科技變革,歐洲為什麼沒能及時做出應對?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歐洲傾向於注重傳統工業領域的發展。以21世紀初畢業於巴黎六大(Université Pierre-et-Marie-Curie)的兩位科研人員克魯恩斯(Thierry Cruanes)和達吉維爾(BenotDageville)為例,他們最終還是選擇在美國創辦科技企業,「在那個年代,技術創新在法國還得不到重視,反而會被認為是一種風險」。二十年後,克魯恩斯和達吉維爾聯合創辦的雲計算公司Snowflake今年登陸美國股市,並取得巨大成功。
蘋果智能語音助手Siri的發明者朱莉亞(Luc Julia)的看法如出一轍,他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對「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感到失望」而出走美國。他在加利福尼亞發現,「一個研究所也可能成為一個影響許多人的企業」,當然還有「渴望成就一番事業的那些人之間具有的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美國和亞洲數字科技企業佔絕對優勢
僅用短短幾年的時間,歐洲國家就被亞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甩在了後面,他們的數字科技企業成功地佔據了「絕對性的優勢地位」。然而,「我們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發展模式」,蓋尼爾指出。對於試圖崛起的創新企業而言,歐洲的大環境並不是很理想,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12月2日坦承:「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競爭對手相比,多年來,我們的數字企業面臨更多的困阻:基礎設施和數字科技能力方面的缺陷、投資能力較低,而且,這些企業如果想要出國發展還要應對複雜的監管和官僚障礙。」
世貿組織前總幹事、巴黎和平論壇主席拉米(Pascal Lamy)也有同感,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如今「在風險、文化和經濟體系上依然存在不利於創新的問題」。直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歐洲才開始制定政策支持創新企業。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時任法國經濟部負責數字經濟的部長佩勒林(Fleur Pellerin)為發展法國科技企業奠定了基石,也是在同一時期(2014年),歐盟委員會推出《2020遠景計劃》(Horizon 2020),該項目計劃投入800億歐元,被認為「在歐盟創新與科研領域史無前例」。
然而,也有一些歐洲國家已經走在了前面,例如英國,一直是歐洲數字科技的領頭羊,英美兩國文化「相近性」便於英國接受矽谷科技的應用。還有北歐國家,他們很快就意識到,本身國內市場規模小,他們不得不考慮把目光投向國外。也正是這種考量才孕育了瑞典的聲田(Spotify),如今其市值已達620億歐元。
歐洲仍有機會
歐洲數字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取得成功的例子較為罕見,但是,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似乎有能力效仿成功企業。《歐洲科技現狀》報告顯示,儘管遭遇新冠疫情危機,2020年歐洲企業風投融資金額高達410億美元,前所未有。
歐洲已經意識到要清除影響歐洲科技發展的阻礙,不但要協調歐洲法規以便創建一個真正的數字單一市場,為與數字霸權企業進行公平競爭創造條件,而且還要通過成立一個能夠具有吸引力的科技企業股票市場來拓寬籌資渠道,當然,還要採取措施留住歐洲「人才」。歐盟成員國正在為此做出努力。
歐洲目前指望借新一輪數字革命來重塑其科技實力。隨著「深科技」(deep tech)的發展,歐盟希望藉助其在農業、衛生以及能源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這一領域建立領先優勢。富爾涅相信歐盟在新一輪數字革命中有望「翻身」,「『深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看到自身的潛力,並且在新的起跑線上我們已經佔有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