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源自「國際鋼琴詩人」蔡崇力教授精心策劃的以崇尚返璞歸真為宗旨的鋼琴師資培訓課程在第十七屆廣州國際樂器展期間正式發布。吸引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鋼琴老師及行業協會、文化中心負責人等的關注。
據了解,在課程發布的前後,種子藝術園就鋼琴師資培訓針對不同的主體,如老師、家長和機構等,展開過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81%的鋼琴老師,希望解決學生日常練琴積極性的問題;95%的老師,希望開展線上、線下,以及有後續跟蹤服務的師資培訓。在針對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100%的培訓機構都希望能與種子藝術園有更深入的合作,運用種子藝術的理念推動鋼琴教育行業的發展。
對此,與蔡崇力教授聯合創辦種子藝術園的柯舜珺老師表示,自然、靈性、活學活用是種子藝術園鋼琴教育體系鮮明標誌。與傳統和現行的「新派現代」鋼琴教育不同的是,種子藝術園更偏向「痛點式」教育,解決多年齡段學習鋼琴的基礎問題。從固定的鋼琴練習到創作性的鋼琴演奏,從枯燥機械的教育到全面覆蓋性的鋼琴素質教育。 以提高練琴積極性問題為例,種子鋼琴師資培訓會從以下幾方面的切入:首先,鋼琴老師需要找到自己成為鋼琴老師的使命和價值。
其次,鋼琴老師需要在課堂上運用種子獨創的「樂活」法,開發和啟動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知,並發掘學生的「亮點」和「潛能」。
然後,鋼琴老師再運用種子獨創的教材為補充,讓鋼琴和藝術成為孩子情緒的寄託和感知幸福、快樂的源泉。
作為種子藝術園的創始人,蔡教授表示,在還未向公眾公布種子藝術園的鋼琴師資培訓體系之前,自己與柯舜珺老師已經積累和總結了非常多的教學經驗和經典案例,這次也是希望注入一些新的觀點與大家分享。作為老師,要永遠銘記:「教即學」,這是先賢古訓。作為老師,應多聆聽學生的想法,關注他們的感受。老師應該學習定位自己及學生,把中外優秀的文化先承受後傳下去,使下一輩生活更美好。希望通過「樂活」即歡樂的活動,令學生有一個從身到心的啟發。學習音樂就是探究作曲家的感情與精神世界。中國人講求剛柔並濟,陰陽相調,但縱觀現代教育學都偏向「硬功」(技法),尤其對年齡比較小的少年、兒童,這就違背了自然規律。
藝術是人,是自然,是時光,是用有限的知識結合無限的想像力,推動社會發展的一種特殊語言,是世間唯一永恆的存在。藝術是讓我們走入自己靈魂深處的途徑,自己與自己對話。無論幹什麼,無論去哪裡,都沒有比棲息在自己的靈魂深處獲得安寧更可貴。藝術會不斷刷新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擁有源源不斷的想像力。
對於師資培訓課程,種子藝術園柯老師介紹說,前期會通過線上的方式,對相關老師進行系統的培訓,重新梳理鋼琴教育的觀念,消除各類常見的鋼琴教學痛點。每周線上一小時,進行種子課程的培訓內容。課後,課程顧問會對培訓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收集與反饋。培訓後,種子藝術園還會進行跟蹤檢測,保證種子老師的培訓質量。
另外,在種子藝術園的系統師資培訓中,她們還會通過觀察和考核,選擇合適的鋼琴老師成為種子藝術園的師資培訓研發團隊成員,共同探索藝術教育的更多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