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宋楚老先生二三事
文|劉建明
在這個陰悽的午後,收到初中班主任劉老師的微信語音信息,得知奉老先生已於今日凌晨駕鶴西去,和恩師舊友談及往事,心有戚戚然,久久不能平復。
淚眼模糊之際,我仿佛又看到了老人家的身影,他不急不徐地即將遠行,他回頭看我,還是那雙細小眼晴,還是那樣慈祥可親……
奉先生晚年照
奉老先生是我的初中語文老師,亦是家父的小學語文老師,舍妹的初中語文老師,我家父子二代三人,可謂其徒子徒孫也。老先生畢生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老先生擔任六都寨鎮中學校長,兼任初三語文老師。應試教育的語文課容易走入照本宣讀、死記硬背的誤區,老先生觀念超前,敢想敢做,身先士卒走在語文教改的前沿,給我們展現了顛覆式語文教學理念和迄今難以忘懷的課堂體驗。
三尺講臺化作舞臺,扁擔水桶皆是道具,在老先生指導下,我們相繼精心排練了語文書上膾炙人口的《白毛女》《龍鬚溝》《高山下的花環》等著名話劇,在班級演出成功後又在全年級各班巡演,如此別開生面的語文課,如此開明新潮的語文老師,在偏居一隅的鄉鎮中學,讓語文成為學子們最期待的一門課。
奉老先生非常注重我們的作文練筆,他要求我們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編纂成冊,以做收藏。多年語文教學,累積海量學生作文冊。仍記得我臨畢業時精心製作的作文冊名為《浪仙集》,同窗好友笑稱「浪子」,我竟因此得一綽號,此為後話。大學畢業後有一次去探望老先生,適逢老先生痛失愛子,悲戚之餘,談及往事,仍憤憤然遠房親戚之做法。細細詢問,原來老先生在學校的辦公室給了這個求學的親戚居住,誰知道這個親戚將一大摞老先生珍藏的學生作文藏本當廢品賣掉,老先生當時那捶胸頓足,懊悔萬分的神情至今難忘!
奉老先生板書極具特色,寫意如行雲流水,少年時代的我曾花大力氣模仿,卓有成效,幾可亂真。有一回模仿老先生板書在黑板上留了一道通知「請大家放學前上交作文」,班主任劉老師大為詫異,「奉校長下午不是沒有課麼?」,頗為洋洋得意了一番。成年後我的書寫筆跡仍依稀可見老先生風範。
無論是課下指導,還是當堂授課,奉老先生都極為投入,最常見的一個手勢就是把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這三個手指捏在一起,手掌隨語調上下升騰起落,猶入忘我之境。看老先生那如痴如醉的神情,坐在課堂上的我們,仿佛覺得一壇濃厚的老酒,在他起起伏伏的手勢中氤氳升騰,正芳香四溢!
當年畢業照,奉先生居二排右六
奉老先生祖籍並非本縣,卻一輩子紮根在隆回這片熱土。班主任劉老師給我轉閱了老先生近年手寫的一封信件,我看著這舒展飄逸的熟悉字體,恍若莊重拜讀老人家的遺書,八十多歲的老人思路依然清晰,對待人生疾病樂觀豁達:
「……我對死亡不恐懼,因為一個人生老病死,自古皆然,這是自然規律,何懼之有?我之今後,絕症不化療,病危不搶救,求健康而不貪生,少痛苦而不苟延殘喘,順其自然」。
然而,老先生晚年並沒有逃過病痛對衰老軀體的無情侵蝕,「為什麼我對人生不留戀呢?因為這些年來小病小痛纏身,很折磨人,活得不是滋味……」,讀至此處,我已淚眼婆娑。
奉先生遺墨
奉老先生是語文老師,雖然囿於時代局限,他沒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是這並不能影響他溫和善教、春風化雨的長者形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這抑揚頓挫的新化口音,那厚重鏡片後面散發智慧光芒的小眼睛,那鼓點般飛騰手勢,已然化作永恆的思念,長存心間。
奉老先生千古。
1. 此文初成,發班主任劉老師審閱,同為老先生門下得意弟子,劉老師嘆道:「建明,你的才華給足了老師面子,如果奉老師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些文字,老人家該是何等的欣慰!」聽劉老師之感慨,我愈加懊悔 —— 原本計劃春節後回鄉探望老先生,因為疫情,卻拖到現在一直未能成行。同樣懊悔有加的還有家父,我將老先生離世的消息告知家父時,他正在和要好的幾個小學同學商討一起去參加老先生追悼會,老先生彌留之際所在醫院和家父暫居所在地咫尺之隔,卻因為資訊不通未能見老先生最後一面,憾甚。
2. 奉老先生簡介:奉宋楚,湖南新化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湖南省教育系統勞動模範,隆回縣六都寨中學原校長,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日在邵陽市區與世長辭,享年83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