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財故事 | 王立達先生二三事

2021-02-15 中央財經大學校友總會

日前,中財大的老同學給我轉來閔庚堯老師的一篇回憶王立達先生的文章,讀後不禁感嘆唏噓。王立達先生是中央財經大學一位才學出眾的語言大師,但他最終還是沒能逃過那場劫難。感慨之餘,落筆寫下回憶起的有關先生的二三事,聊以悼念。

作者劉新春 中財大銀會65級校友

退休前在太原市人大工作  

我同王立達先生的認識實屬偶然。

剛上大學時,學校將同學們分到英語班、俄語班或是古文班。聽古文班的同學說,教古文的王立達老師博學多才,講課風趣,旁讓博引,引人入勝。我從小就熱愛文史,因此很想領略一下他的風採,但一直無由會面。

文革爆發後,王先生因歷史問題毫無疑問地被「揪」了出來,打成所謂「日本特務」「反動雜家」,但從大字報對他的「批判」中反而可以窺見,他的訓詁和日語水平都十分了得。大字報上曾有人揭發道,從他家裡搜出一尊小銅佛,上有一行日文,先生對內容支支吾吾,不老實交待;又污衊先生家藏有一個本子,裡面的顏色圖案儘是些特務的聯絡「暗號」等。我對那些「帽子」不感興趣,但總覺得「小銅佛」和「顏色本」中應當有什麼故事。

有一天,我正在校門口遛達,正好遇見王立達先生騎著自行車進校門,當時文革剛開始,他在接受批鬥後每天還能回家。我向他打招呼,稱他為「王老師」,他立即與我問好。聽他的口音很熟,便詢問他是哪裡人,他說是山西太原人,我說我是晉東南的。這樣,我們就拉起了老鄉。我趁機問他大字報中提到的那尊小銅佛上的日文是什麼意思,他環視左右,然後小聲地、極其認真地給我講,那句話的意思是「失去了親人的小鳥,到我這裡來玩玩吧!」我問那是什麼含義,他解釋道,「銅佛為日本寺院所鑄,這行字在製作時就存在,往往是批量製作。人們買下銅像送給出門在外的親人,盼望遊子早日平安歸來。那尊佛像是早年一個日本商人送給我的。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揭發過,說那是日本帝國主義在向我發出召喚,讓我叛國投日。日本早就投降了,我還投什麼日!可我也無法辯解。」這時,班裡一個同學從門房出來,手裡拿著一張郵單,說有我的郵件。我拿過郵單正要去魏公村郵局取,立達先生說,「騎我的自行車去吧,車子不好,但總比步行快。」我不好意思地道謝,他卻顯得有些不知所措。還記得那輛車子又舊又破,就像相聲裡講的「除了鈴不響什麼都響」,也不知他平時是怎麼騎的。當我回到學校時,尋不見立達先生的身影,就隨手把車子推到存車處,鎖上就走了。後來因為忙別的事情,借車的事早早地被我拋到腦後了。

快到中午時,忽然聽到廣播聲,「是誰借了王立達的自行車,請送到校門口」。壞了!我一聽,急忙跑出四合院,只見王先生站在校門口焦急地等待著。我很不好意思地把車鑰匙還給他,向他表示歉意,誰知他卻笑容可掬地說:「沒關係,沒關係,再用的時候來找我吧!」我曾想,先生為什麼對學生那麼恭謙呢?可能因為每天遭受批鬥,聽到的總是謾罵與斥責,以至於聽到我的道歉和感謝,竟有些「受寵若驚」!

在文革中,王立達先生顯得有點另類,他不修邊幅,甚至有點邋裡邋遢;他被批鬥時嘻嘻哈哈,有問必答,對什麼「帽子」都來者不拒;他願意遊街卻不願拔草,我曾見他一個人敲著破臉盆在「自我遊街」,逗得人們哈哈大笑。人以為其疏狂,我倒覺得,這是先生應對文革衝擊的一種態度。而對他的人格和學識,我是一直很尊重的,我時常向他請教問題,他也從未拒絕回答過。1969年夏天,學校組織師生去京郊的懷柔縣割麥,結束後,在返回的火車上,我和同學們正好和王先生在一個車廂,學生們圍著王先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說開了。有的同學問一些知識性問題,有的同學則故意調侃,甚至搞惡作劇般提問,但王先生都能運用他淵博的知識和幽默的語言將這些「問題」一個個文明地應對過去。我當時問他,懷柔縣為什麼叫「懷柔縣」,他說,「懷柔」一詞,出自《詩經》,「懷」是召來的意思,「柔」是安撫的意思,「懷柔」就是招來、安撫,簡單講就是施德政,講團結。那為什麼縣名要叫「懷柔」呢?因為這個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是少數民族居住地,一直爭戰不斷。由於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秦統一中國後就在這裡築長城、修馳道,稱這裡為漁陽。唐朝初年,在今天的順義縣一帶正式設立懷柔縣,以強調民族團結,後來邑名多次變更,直到明朝時,才重新設置懷柔縣,同今天的懷柔縣範圍基本相同。聽罷,一個學生挑釁地問,「聽說你是什麼『講師』、『教授』,那我問你,為什麼罵人要罵『王八蛋』?」他不慌不忙地說,「王八蛋」實際上是對「忘八端」的訛傳。中國人自古講究修「八端」,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排在第八位的即「恥」。「忘八端」,就是忘記了「恥」,一個人如果沒了恥辱感那還叫人嗎?這個典故據說同明末清初的洪承疇有關。洪承疇原來是明朝的重臣,後來在同清軍的作戰中被俘而投降了清朝,成為清王朝的「開國漢奸」,因此遭到人們的唾罵。有一年過年,有人在他門上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下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橫批是「無恥忘八」,即上聯沒有「恥」,下聯忘了「八」。那個學生聽後說,「真不愧是『講師』、『教授』,就像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他則回應道,什麼「講師」、「教授」,不過是「殭屍」「叫獸」而已。一句話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他也笑了,但我覺得他那笑聲是那麼的酸楚和無奈。1969年初,62、63、64級的同學都已畢業並先後離校。為了便於管理,工、軍宣隊把我們系65級的學生都集中到東一樓住,同時把所謂「有問題」的教工也安排在東一樓,王立達先生的房間正好和我的斜對門,這樣,我們就有了「接觸」的機會。當然,「接觸」的時候手裡還要拿著毛主席語錄本,要正兒八經地把他叫出來「問話」。
有一次,我從他宿舍門前經過,見他正拿著日文版《毛主席語錄》在讀。我問他為什麼不讀中文版的,他看了看周圍,沒人,才低聲說:「運動不可能沒完沒了地搞,總有結束的一天,結束後各行各業都還要按部就班地發展。我沒有別的本事,就懂點日語,如果忘光了,不僅不能再為人民服務,恐怕連吃飯的本錢都沒有了。」我提到那個顏色本子的事,他向我解釋:那是60年代初,一個經銷顏料的日本株式會社商人贈送他的顏色標本。本子裡各種顏色都有,其中黑、紫、青、藍等顏色頁面排在前面,綠、黃、橙、紅等排在後面。抄家時有人說,黑色在前紅色在後是以黑壓紅,是想翻天、陰謀復闢資本主義。說到這裡,他笑了笑,接著說,「他們願怎說就怎說吧,我也不待去解釋,解釋也說不清,由它去吧,總會有弄清楚的一天!」我嚴肅地問他究竟有沒有問題歷史,他說:「我30年代在北大東語系學習日語,畢業後曾去日本留過學,也在日偽統治下做過事。但這些在解放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我都交待清楚了,經黨組織查證落實,正式給我作過結論。我以為從此可以輕裝上陣為人民服務了,沒想到現在會被揪住不放。」是啊!可在那種情況下,我除了安慰,又能說些什麼呢?在工、軍宣隊領導下,學校搞「清理階級隊伍」活動,軍宣隊負責人派我隨工人師傅去唐山、胥各莊查事情。臨行時我問王先生,胥各莊那裡有什麼歷史典故,他不加思索地說,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是我們中國第一條自行修建的鐵路。在此之前的清同治年間,英國人曾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過一條一裡長小鐵路,因朝中有人認為那是「怪物」,不久就被拆掉了。後來光緒二年,英國人又修了一條從吳凇到上海長不足30裡的窄軌輕便鐵路,卻被清政府以28萬兩白銀買斷後拆除了。直到光緒六年,清政府才正式修築自已的鐵路,這就是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儘管它還不到10公裡,但卻是我國近代以來真正成功保存下來並實際應用的第一條鐵路。當我們在胥各莊辦完事後,我特地到胥各莊站鐵路邊看了一下,果然看見牆角廢棄的舊鐵軌上「大清光緒」的字樣。我不由得佩服王先生的記憶。王先生住在東一樓期間,我多次向他請教問題,如解放前法幣、銀元的比價變化,解放區和敵佔區紙幣的兌換,解放後新幣更替舊幣的背景,袁世凱出賣光緒的內幕,孫中山倫敦蒙難事件等等,他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讓我獲益非淺。還有一次,軍宣隊領導批准他同我一起外出辦公,結束後我請他去頤和園轉轉,他十分高興。在園中,他指著假山、銅牛、長廊中的畫、清宴舫等景物滔滔不絕地給我講起來,就連遠處玉泉山下樹林中露出尖頂的景泰陵,他都能講上一大段,引得周圍的遊人一片叫好聲,直到很晚我們才回去。1969年9月,學校決定全體師生都「疏散」到河南省淮濱縣辦「五七」幹校,大家都在作出行前的準備。我偶然遇到先生,見他正提著一摞書往16路公交車站走。我幫他拿起書一起走,問他淮濱有什麼典故,他說,淮濱即為淮河之濱,其縣治所在地叫烏龍集,傳說早年淮河中有條小烏龍,在淮河兩岸興雲布雨,使得兩岸連年風調雨順,百姓對其感恩戴德。忽一天,一條大白龍來到這裡,驅走小烏龍,佔據淮河,整天興風作浪,導致旱澇頻頻,百姓苦不堪言。一天晚上,小烏龍託夢給百姓,言及天明後將與大白龍決鬥,讓百姓們幫它一把,並告知百姓具體做法。第二天一早,百姓們雲集在淮河邊,只見空中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兩條龍正在搏鬥。當大白龍被趕下河時,按小烏龍的吩咐,百姓們把準備好的石灰推向河中,河水立即沸騰起來,大白龍忍受不了沸水燙身,騰身向小烏龍反撲,小烏龍也被拉下沸水河中,兩條龍打得天翻地覆。大雨停止時,河面上漂起一白一黑兩條龍的屍體。百姓們悲痛萬分,專門為小烏龍立廟祭祀,此地遂起名為「烏龍集」,相傳包公即為烏龍轉世。我如醉如痴地聽著故事,16路車都到了,還沉浸在奇特的神話中無法自拔。1970年8月,我們這一屆同學畢業離校,當汽車路過校部的駐地馬集時,我遠遠地看見王立達先生站在人群中。我大聲呼喚他,他看到我,把那頂爛帽子高高拋起,喊著「保重!再見!」這是我們的最後一面。我與先生的交往,在那時從不敢談及。今日看了閔老師的文章,得知先生早在1978年就已魂歸故裡。獲知此訊,心下愴然。

相關焦點

  • 中財往事 | 憶王立達先生
    我是在1962年8月調來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的(中央財經大學前身)。王立達先生比我早來三個月。王先生教現代漢語與基礎寫作,我教公文寫作。由1962年相識共事,直到學校在「文革」中期的1971年解散,相處近十年,頗值得一敘。
  • 陶載良和立達學園的故事
    說起陶載良和立達學園,如今70歲以下的恐怕很少有人知悉其中的故事;但如果提起松江三中,那可是一所松江人耳熟能詳的學校。陶載良是立達學園老校長和松江三中首任校長。我們的故事就從這裡展開。他從小就聽過武訓的故事,平日也時常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武訓一個叫花子都能辦學,我為什麼不能呢?在這種極其樸素心理的驅使下,機緣巧合使然,就產生了他與校長張柏苓非同尋常的交往;也是惺惺相惜,張柏苓非常賞識這位年輕又頗有見地的教師。於是,兩人之間曾有過一次非同尋常的談話,話題有關辦學。
  • 啟功先生二三事
    把字寫好,不讓學生笑話,不讓先生失望,對自小從祖父習《九成宮》的啟功不太難,然而也並不輕鬆。啟功說: 「我一個字一字,認認真真地寫,一連好幾年。」陳垣先生辭世,啟功尚在牛棚,不能前往告別,遂作聯曰:「依函仗卅九年,信有師生如父子刊習作二三冊,痛餘文字答陶甄」
  • 葉聖陶先生二三事
    葉聖陶先生二三事 張中行葉聖陶先生於1988年2月16日逝世。記得那是舊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這消息,外面正響著鞭炮,萬想不到這繁碎而響亮的聲音也把他送走了,心裡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我第一次見到葉聖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編課本,他領導編課本。這之前,我當然知道他,那是上學時期,大量讀新文學作品的時候。相識之後,交往漸多,感到過去的印象失之太淺,至少是沒有觸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傳》說不朽有三種,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聖陶先生總當排在最前列。葉聖陶先生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
  • 劉建明:奉宋楚老先生二三事
    奉宋楚老先生二三事文|劉建明在這個陰悽的午後,收到初中班主任劉老師的微信語音信息,得知奉老先生已於今日凌晨駕鶴西去,和恩師舊友談及往事,心有戚戚然,久久不能平復。淚眼模糊之際,我仿佛又看到了老人家的身影,他不急不徐地即將遠行,他回頭看我,還是那雙細小眼晴,還是那樣慈祥可親……
  • 松江立達學園創辦之初的故事
    1923年至1925年間發生的幾件事,對他的從教之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先是匡互生等因中國公學董事長參加曹錕賄選而憤然辭職,隨即到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陶載良亦由匡互生介紹到春暉中學教英語。後來,匡互生因在訓導學生問題上與春暉校長經亨頤(國民黨中央委員)意見不合而辭職,陶載良欽佩他的原則性和毫不妥協的精神,也一同辭職。匡互生他們幾位教師的接連辭職,在春暉中學引發了極大的震蕩。
  • 「立達醬油」聞名松江,背後竟有這些故事
    在派克路上的原立達蜂蜜公司內,他見當年存放在此的儀器圖書等校產尚在,便就此設置了立達學園復校籌備處,寫信去四川召來工讀生黃少平相幫照應,自己則整日奔波滬上,拜訪校友、社會賢達。此時的上海灘,波譎雲詭,辦成一件事往往事倍功半。年近半百的陶載良,想到留在四川歸心似箭的一眾立達學園師生,他不敢有一絲懈怠。他剛到上海時在親戚家短暫住過,總非長久之計。
  • 我的二三事作文500字(精選5篇)
    篇一:我的二三事作文500字  時光如流水,不知不覺我已經五年級了。
  • 致敬立達中學這位「老人」!
    當初,他接任立達學園行政委員會主席時,曾悲痛地對立達學園師生們說過:「我之所以敢於挑起這副重擔,就是為了恪守與匡互生相約的『生死以之』的誓言。如果打退堂鼓,不但對不起匡互生,對不起立達創辦的宗旨,更對不起為共同的理想而奮鬥的老師們和同學們啊!」這發自心中的肺腑之言,今天讀來,還是那樣令人動容,那樣使人振聾發聵!立達,曾經滄海。
  • 孫先生二三事
    相對於孫先生的著裝,孫先生的第一堂卻有著幽默的時代意義;相對於曾經記憶中顯得忸怩的語文課,孫先生的第一堂卻是清新與狡黠。在腦海裡,又一扇孫先生的狡黠笑容裡語文課堂的模樣打開了。三歲後再回首,我是篤定了心思一定要費幾滴墨水寫寫孫先生恣意瀟灑的語文課堂。孫先生的著裝有著一種現代說書人的味道,往那兒一坐,然後再捧一本書,就知道孫先生要開始講故事了。
  • 【慶祝教師節】感謝師恩:林桂生先生二三事
    林桂生老師為社會、為學校、為師生做的公益之事,達到了「萬小時定律」的要求。學到老、活到老、做到老、樂到老,他「永遠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學生」。2011年,他榮獲了「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林桂生老師在他的「功半齋」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 學生練筆|老王二三事
    王老師的二三事初一九班 高伯遠「嘿嘿嘿嘿~」當王老師的無法效仿的笑聲再次響起時,親切感也再次湧上心頭。第一次見到王老師的時候,是在8月16日晚上。心中默念著不久前犯下的錯誤並想好改正的辦法,卻仍不敢直對王老師的目光,害怕一看到,自己就會丟魂喪膽。那晚的教訓讓我明白兩件事,第一件是絕不能違反校規,第二件是絕不能惹老班!絕不能!一提起王老師,想起的並不是他嚴峻的面貌,而是像小孩一樣「天真無邪」的笑容。
  • 立達常州二工廠開業 立達(中國)負命啟航
    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理事長王樹田、瑞士駐上海領事館總領事Heinrich Schellenberg、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姚曉東、常州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戴源等政府、協會部門主要領導以及由立達董事會主席Erwin Stoller先生率領的立達管理層出席了這一盛大的慶典活動,35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立達用戶及媒體記者參加了慶典儀式。
  • 李慶:羅宗強先生二三事
    當時曾和有的學者討論過這部著作和其他「文學批評史」論著的異同,我認為,這部著作的特點不在收輯材料的詳盡、具體個案的分析,而在於別開了研究的視角,有新的創意和開拓。這是在還沒有和先生相見之前的事。羅宗強本世紀初,章培恆先生主持在復旦大學召開一個古典文學的國際研討會,請了不少學者,我也參加了。
  • 有教無類 大師風範——記王之卓院士二三事
    王之卓院士有教無類 大師風範——記王之卓院士二三事(測繪名家故事之27)1973年春天,武漢珞珈山鮮花盛開。王任享與王教授素不相識,心情忐忑地來到武漢水利學院拜見王教授。王任享自我介紹後,把自己研究的立體測圖儀器設計思想方案呈王教授指教。王教授接過資料翻了翻,說:「很難得啊!三天後,你來學院的階梯教室,咱們一起研究。」三天後,王任享如約而來。王教授說 :「讓我講一講你的設計思路,看理解得是否正確。」王教授簡要說明了對方案的理解,肯定了這一設計思想,鼓勵王任享要將這個方案付諸實施。
  • 醫聖張仲景二三事
    他向藥店掌 櫃央求說:「我從外地來,生活沒有著落,請收下我當個夥計吧!」王神仙見這個小夥子年輕利落,詢問一番之後,高興地說:「好!就收下你給我炮製藥材吧。」這個後生就是張仲景。他一心 一意學習醫術,深怕知道他的人把他當客待,故意不講自己的真姓名。張仲景就在同濟藥堂住下來,當了夥計。王神仙見他炮製藥材熟練內行。幹得又快又好,十分看重,不久,就替換他當了司藥。
  • 謝園先生留下的《孩子王》,給我的思考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就是著名演員謝園突發心臟病去世,謝園先生為人處世低調,只有生前一些好友葛優等發文悼念,所以並沒有引起多大動靜。說句實話,我也對謝園先生不熟,所以我搜索了一下他。在他的作品裡,我看到了《孩子王》,想起裡面那個嬉笑著臉的「孩子王」——老杆。
  • 民間故事:王老漢家出怪事,先生卻說:是你家金蛇起舞鬧騰的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317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今天給大家講一篇過去的老故事,這則民間小故事大約發生在90年代,地點就不透露了。閒話不多說,咱直接開門見山說故事:90年代那會兒,某村裡有一個王老漢,因為家裡新添了人口,老房子明顯不夠住了。於是王老漢便向村委會申請,想要一處地基,重新建一所房子。
  • 瑞立達辭職公告牽出「深圳四胞胎」之父
    27日,記者來到廣東東莞調查,發現蔣受廉曾系新三板掛牌公司「東莞市瑞立達玻璃蓋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立達」)管理層成員。他於21日辭去公司監事一職,其名下所持股票市值百萬。
  • 與彼得•薩瑟蘭(Peter Sutherland)先生二三事
    薩瑟蘭先生是個具有大智慧,大格局,開放眼光和謙遜的紳士。我在英國石油BP公司供職期間曾有幸和他有幾次交往。圖中中間為彼得•薩瑟蘭(Peter Sutherland)先生,左一為筆者,右一為英國石油中國區公關經理趙遠恆先生薩瑟蘭先生在擔任BP董事長期間,先後多次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