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滇池邊的城市、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昆明與滇池,唇齒相依,圍繞它們之間的故事,很多很多。
每年一次的徒步環滇活動,我們都在用腳步丈量、描繪滇池湖岸曲折蜿蜒的線條,也遇見了很多昆明發展歷史、民居文化的記錄,具有較強保暖性能的螺螄殼土牆房就是其中之一。
環滇活動第三站,我們都是從古滇溼地走到南滇池沙灘,這一區域曾是古滇國的疆土,留下了很多具有古滇色彩的遺蹟。在滇池東岸南段,屬於晉寧區上蒜社區的河泊村,我們總能與一種神奇的螺螄殼土夯牆相遇:泥質牆體中含有數量很多的螺螄殼,遠遠看去,土紅色的牆面上散落著白色的星星點點。走近細看就更有趣了,完整的、破損的,各式各樣的螺螄殼有機組合,均勻地鑲嵌在土質的牆體中,組合成一種很獨特的圖案。
據說,螺螄殼用於建房造屋是滇池邊古民居的特色之一,有著濃濃的昆明特色。聽同行的友友介紹,很多年前在昆明螺螄灣一帶有很多這樣的螺螄殼房子,後來隨著城市發展的進程都被拆除了。作為昆明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的螺螄灣商品批發、集散市場,在建設過程中從地下挖出了數量很大的各類螺螄殼,因而得名螺螄灣。還有另一種說法,螺螄灣名字的由來源於它的形狀像一個彎曲的螺螄,究竟是哪一個說法準確,也是不得而知了。總之,老昆明與螺螄殼有著很多、很深的關聯。
隨著滇池周邊生態環境保護的推進,滇池邊的很多村莊都已搬遷,每年環滇走過同樣的路段、卻會遇見不一樣的景致。河泊村的螺螄殼土基房卻依然保留下來,作為一種老昆明民居文化的記錄,向人們展示著滇池邊一種特有的歷史。
遠看螺螄殼房的外形就是一幢老舊的土屋,並無太多特別之處。走近細看,才明白原來它是將螺螄殼作為建築材料之一,與紅土混合作為砌土牆的材料,這是滇池沿岸農家房的傳統築造方式,螺螄殼的表面積較大、重量較輕,據說用這樣的材料砌牆,有冬暖夏涼之效,猜想會是與現在常用的空心磚有異曲同工之妙。牆體中的螺螄殼是白色的,應該是有一定的歷史了,或許可以算作化石一類,足見這些老房子的歷史也是不短了。
村子裡有很多螺螄殼土牆房,幾乎都是整面牆都布滿了螺螄殼,有點壯觀哦。在網上查詢一下,上蒜貝丘遺址、河泊所螺螄殼土夯牆,是晉寧片區最具有古滇國色彩的代表性遺蹟。我們今天走過的區域正是上蒜社區。或許,這就是貝丘遺址的一部分呢。
徒步環滇走上蒜,總會遇見螺螄殼土牆房。只可惜,隨著城市發展的進程,這種記載著老昆明一段歷史的螺螄殼土牆房已越來越少見了。
(拍攝於2019年4月27日,星期六)
小知識:貝丘(Shell Mound),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日本稱為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中國沿海發現貝丘遺址最多的,當推遼東半島、長山群島、山東半島及廟島群島,此外在河北、江蘇、福建、臺灣、廣東和廣西的沿海地帶也有分布。在內陸的河流和湖泊沿岸還發現有淡水性貝丘遺址,前者以廣西南寧邕江沿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後者則以雲南滇池東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