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著的校訓
來源:光明日報 2014-12-29 禚玉群
我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博士後期間都在英國,如今回到清華並在熱能工程系任教10多年。從這裡出發,又回到這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八字校訓一直在我求學和執教之路上激勵著我。如果說清華校訓是刻在石碑上的靜態文字,那麼老清華人展現出來的品格和風骨則是站著的校訓,栩栩如生,對我影響至深。
清華校訓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987年我考入清華熱能工程系,校訓對於我們剛進校門的學生來說,其實是比較抽象的,我們對它的理解更多的是來自身邊的老先生們。在我求學生涯中,我有幸遇上了徐旭常先生,他畢業於清華大學,並在清華工作了五十餘年。老先生已經過世了,他給予我的幫助和引導,回想起來仍感動不已。
「寬厚」是所有接觸過先生的人對他的評價,而我感觸尤深。我的本科畢業設計是先生指導的,用計算機模擬鍋爐內部的流場。我修改了之前一個學生編寫的幾萬句的程序,結果運行不通。我就把這些程序列印出來,上面標上我認為可能有問題的句子,找先生討論,先生說幫我看看。幾天後,先生帶著厚厚的列印本給我,對我說:「我已經全部仔細看了,另外我覺得這些地方也有問題,我已經標註在上面了。」聽完之後,我特別感動,因為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院士,他能夠靜下心來,和一個本科生平等討論,要知道幾萬句的計算機英文程序對於一個60歲的老人是個不小的挑戰。
先生年輕的時候學俄語,不懂英語,由於科研需要才自學英語,憑藉頑強的毅力,達到了流利交流的水平,這種自強的精神也無形地影響著我們。
在我跟著先生繼續讀研究生的時候,碰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插曲。機緣巧合,我獲得了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一個全獎求學的機會,當時出國留學是很多學生嚮往的,而那時高校的氛圍並不鼓勵學生出國。我向先生表達了出國的意願,徐先生沒有生氣,反而鼓勵我說,年輕人出去見見世面是好事。我的出國打亂了先生的科研計劃,在人手非常緊缺的情況下突然離開,實在愧對先生。
在英國的7年時間,我時常和先生保持聯繫,他仍然像以前一樣鼓勵我,幫助我。在我博士後快結束的時候,接到了先生的電話:「回清華吧,國內正是快速發展的時候,需要能源方面的人才,你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短短數語,包含了老師對學生的深情厚誼,他總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並加以點撥。
2011年,先生離我們而去。在追思會上,一位國企老總回憶了先生對他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在一次講課結束後,先生對底下的工農兵學員說,「我講明白了嗎?如果沒有講明白,我重新講講」。這位老總就是曾經在座的學員。先生沒有居高臨下地問學員們聽懂了沒有,而是考慮自己有沒有講明白,就是這樣一種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品格感召了許許多多的人。
先生雖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先生的寬厚之道傳承下來了,在我們研究所有一個這樣的傳統:老教師主動把研究生名額分配給青年教師,並把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向他們傾斜,以鼓勵年輕人的成長。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句校訓影響了清華幾代人,而老清華人展現出來的品格是對校訓的生動實踐,他們是站著的校訓,他們把「厚德」「自強」融入骨骼血液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
(作者為清華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