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線下培訓活動受限,在線教育突然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景,在線教育需求迅速增長。疫情期間,學校、線下教培機構暫停了線下教學培訓活動,所有教學需求轉向線上,提高了家長用戶對在線教育的接受程度,加速了在線教育的發展。
一直以來,在線教育最受關注的部分是上課部分,但是在線教育分為課程類、工具類、綜合類等。課程類就是平常我們關注的科目教學為主要模式,而工具類則有題庫、作業答題等類別。
從分類上看,在線教育不只是改變了學生的上課模式,甚至改變了學生們的作業模式,從線下作業轉變為線上作業。有的家長覺得在線作業需要利用電子產品,容易影響孩子的視力健康,而在疫情後學生被迫進行在線作業,改變了不少家長對於在線作業的固有印象。
作業模式的改變能夠為教育方式帶來什麼變化?
在線作業模式帶來的變革
在線教育中,在線作業有別於在線課程、教學平臺等服務模式,屬於通過將布置作業、寫作業、批改作業等整合到線上,為教師和學生搭建橋梁,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工具型產品。
2017年12月,艾瑞諮詢發布了《2017年中國中小學在線作業用戶洞察報告》,分析了在線作業對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帶來的影響。對於在線作業平臺來說,基於大數據智能技術,起到了減輕教師工作負擔、縮短家長陪同作業時長、滿足教學差異需求、提升學習興趣與效率等多種作用。
節省作業時間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動力
一起作業的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學生使用在線作業之前,做作業時間在2小時~3小時之間的佔比為15.4%,而使用了在線作業之後,這一區間佔比縮小至11.1%。在30分鐘以內完成作業的比例則從31.8%增加到46.7%。
此外,家長陪同孩子做作業的時間也得到了大幅度下降,耗時在30分鐘以內的用戶佔比從使用在線作業平臺之前的27.4%提升到了32.2%。這大大緩解了不少家長頭疼於需要長時間陪孩子做作業的問題。事實上,有超過70%的家長認為孩子做作業的時間應該在1小時以內。
更重要的是,通過線上作業包含的豐富題庫題型和基於大數據的個性化方案,教師們針對不同的學生自身的特點、興趣度和狀態,可以布置出不同的作業,做到了因材施教。
作業平臺具備了趣味化、情景化和個性化特點的功能,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動力。教育的意義,絕不不僅僅在於學生有個好成績,而是學生各項能力得到全面培養發展,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等等。而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在線作業平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能夠幫助學生抵達的成功彼岸。
減輕老師作業布置的負擔
在減輕了學生做作業壓力的同時,在線作業平臺也減少了教師布置、檢查作業的工作負擔,提升了教師對作業的完成滿意度。在布置作業量總體不變的情況下,有45.1%的教師群體認為使用在線作業平臺布置和檢查作業減少了自己30分鐘的工作時間,更有16%的教師認為節省了30分鐘到1個小時的時間。
以往的作業布置是需要學生手寫,如果學生在抄寫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出現遺漏或者錯誤,就會為老師增加的負擔。但如果通過在線作業平臺,家長可以隨時查看孩子還有什麼作業需要完成,減輕老師負擔的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的作業效率。
可以說,數據或技術都只是手段,在線作業平臺最終要回歸到教育的最樸素理想——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事實上,數據報告顯示,有70%的教師、90%的家長和95%的學生對在線作業平臺持積極態度,後者毋庸置疑正在成為網際網路+教育的典型案例。
作為國內強大的託育平臺,今託管APP中有一項作業管理功能,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對學生作業進行管理,學生和家長也能及時看到反饋。詳情可戳→今託管APP功能課堂第二期:老師在線作業的「最佳搭檔」
「網際網路+教育」是大勢所趨
實際上相比沿襲了幾百年的紙質作業,在線作業的優點非常明顯,更多類型的交互方式可以充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聽力、邏輯、抽象思維等能力,同時電子化的產品可以讓學生的結果得到更快更準確的反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些是傳統紙質作業無法帶來的。
但是由於受到一些負面新聞的影響,仍然有相當大比例的家長、老師在學生教育問題上談「上網色變」、談「手機色變」,害怕孩子長時間用手機做作業毀了眼睛,害怕做了作業又偷偷跑去玩遊戲。
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要求學校教學不使用電子設備、不利用網絡和APP,是不現實的,但是學校和家庭在學生利用網絡和手機APP學習時,要加以積極引導,培養孩子健康的作業習慣。
與之呼應的是政府對教育信息化的態度。在2018年4月份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當中,數字校園建設、智慧教育創新、網絡學習覆蓋、數字資源普及成為反覆提及的關鍵詞。在未來,無論是校園還是校外教培機構,教育在線化、信息化、電子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