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中國與歐洲巨大的教育差距

2021-03-01 跟我看歐洲

無論你的外語有多好,在和歐洲人的交流中,你都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我們的教育和他們的教育存在著根本性差異。

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巨大差距

昨晚,在朋友組織的一次品酒會上,我和我鄰座的德國小夥聊了兩個小時——小夥是富三代,家族繼承下來的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品質極棒,小夥正在大學攻讀葡萄酒釀造專業,馬上畢業繼承家族的產業。

對於這麼一個從來沒來過中國的德國土豪來說,我說的雙十一銷售額517億人民幣,以及中國有503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這種話題,他是顯然插不上話的。他也在我大量的引用數據和案例解釋下承認,如果不來中國市場,未來酒莊是很難有發展的。

但是,在這段看似我強勢的對話結束之後,我卻從心底感到了一絲憤怒——為什麼一個從來沒來過亞洲的德國農民,為什麼一個20多歲的毛頭小夥子,為什麼一個連Manager這個概念都沒弄清楚的德國土豪,可以如此順暢地和我對話2個小時,而我沒有一絲一毫地不想跟他聊下去的想法?

捫心自問,你能不能和一個沒出過國,也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中國鄉村農民聊那麼久,還不心生厭煩?

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答案是肯定的。歐洲人的思維和邏輯方式,是更適合用來溝通的:觀點清晰,推導合理,論據紮實,說理有力。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在中國接受的本科教育,在德國接受的碩士教育,在教育強度、廣度和深度方面,3年的德國教育完爆4年的中國本科。在英德法意西等歐洲傳統強國接受過系統教育的朋友相信會有同感。

而邏輯,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最大的差距,我認為在三個方面,而且都與智商無關,都是方法論和思維模式的問題:

1. 閱讀廣度——為什麼讀的少

這個是系統差距,從小學開始,歐洲主要國家的孩子,已經學會了老師布置課題——學生分組分解課題——分頭研究子課題——自行閱讀延展材料和參考教材——小組開會總結提煉觀點——修正原始課題和觀點——補充材料——撰寫報告——修正報告並練習Presentation——最終提交作業 這樣的流程化的邏輯處理模式。

歐洲比較好的學校的學生們,閱讀量是驚人的;雖然,目前國內頂級名校做的也還不錯,但是和歐洲孩子做出來的作業的深度,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平心而論,我在中國接受的本科教育階段,閱讀量已經不小,不少教師都有意識地開了龐大的書單,不閱讀超過1/2的話,考試是肯定沒戲的。

而在德國碩士階段的教育中,我發現,在閱讀量和閱讀習慣方面,我們已經吃了很大的虧。

2. 鑽研深度——為什麼想不到

大家捫心自問,有沒有對每個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

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的歐洲人真的有!

這就是思維的深度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德國上學時的《經濟法》這門課,是由一位長期從事企業併購的資深律所合伙人教授的,他曾經布置過一篇小論文:從2000年到2020年世界主要國家GDP排名數據的變化,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要求從經濟學視點出發進行解釋。

這對於成天看WTO新聞和世界各國經濟數據的中國學生來說有何難度?我很快就炮製了一篇,論及包括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崛起、網際網路時代的變革、歐洲經濟痛苦的一體化和亞洲非洲國家的人口紅利等等觀點。

教授後來給我回信,說,你有那麼多的數據和信息,為什麼你就沒有發現,GDP的組成當中,有一些重要的因素你居然沒有論及?比如,私人企業的爆炸式增長?比如說重點國家的貿易數字的變化?

是我不知道嗎?顯然不是,這些事實都是耳熟能詳的。

是我理解不系統不深刻嗎?沒錯!

歐洲教育中的分析能力,就是從分解——深度剖析——論據支持——尋找反例——完善理論這個鏈條開始的;而我們,則常常習慣於堆砌觀點和事實。

既然問題是關於GDP,為什麼不先想著分解GDP的組成,然後逐個子項目去找原因,而是直接去找現成的已知的原因呢?

思維上的偷懶,直接反映在思維深度的直線下降上。

3. 邏輯縝密度——為什麼思維跳躍

思維跳躍,也是大部分歐洲教授對中國學生的印象。

說明這種思維模式和邏輯是深入我們骨髓的。

舉個例子來說,雙十一淘寶天貓銷售總額突破517億元,很多人直接就跳躍到結論說——中國網民的購買力在持續增長,網商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預測,中國消費力仍在成長。

且慢。你不覺得這個邏輯有問題嘛?

雙十一銷售總額的不斷衝高,最直接的結論只能是:這是一次非常成功,且一年比一年成功的促銷活動!

第二步可以推導出,中國網民已經習慣了在11.11 在淘寶天貓和其他網商平臺,進行一次集中的採購行為。

第三步,這樣的集中採購行為,可能是一種預支和提前消費的現象,在11.11之後,銷售回落是必然的現象;

第四步,為什麼人們願意在11.11集中消費,是看重性價比和促銷優惠。因此,如果優惠幅度有限的情況下,11.11是不足以支持網商的爆發式增長的。

第五步,中國消費總額中,網商消費與實體消費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從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實踐來橫向對比,網商消費是有物理極限的。

因此,需要對網商消費與在實體店消費的行為,進行綜合評估和考量,才能判斷出,究竟人們的消費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看出問題了沒?我們習慣的邏輯是不太講究前提、假設條件、外部因素、短中長期因素等等的,我們習慣於直接談結論。

這是我們思維缺乏邏輯鍛鍊的結果,也是中國教育的一個悲劇——如果連邏輯思路都無法和國際接軌,我們跟外部世界的接觸,只能是你談你的,我說我的。

再回到最初談到的那個德國小夥,我相信,他只是一個接受過德國系統教育的孩子,他的知識體系也未必比國內的同齡孩子強很多——但是,他的思維結構遠比國內的同齡人合理,清晰;在工作中,這可能會直接導致,他寫的報告,老闆一目了然;而國內孩子寫的報告,則需要上級再三的修改。

所以,家長們,教會孩子成熟與合適的邏輯,遠比教會他一個公式,要重要得多。

感謝大家對於「跟我看歐洲」的支持! 本公眾號成功入選上海市微信大賽公眾號評選(社會自媒體類)100強!

友情提示:
現在開始,可以在輸入模式下回復相應數字,尋找您想要了解的國家

回復1

看德國

回復2

看英國

回復3

看西班牙

回復4

看義大利

回復5

看北歐國家(丹麥瑞典芬蘭挪威冰島)

回復6

看法國

回復7

看奧地利

回復8

看希臘

回復9

看其他國家

回復10

看歐洲各類排名和綜合點評


相關焦點

  • 邏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巨大差距
    邏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巨大差距昨晚,在朋友組織的一次品酒會上,我和我鄰座的德國小夥聊了兩個小時——小夥有家族繼承下來的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品質極棒,小夥正在大學攻讀葡萄酒釀造專業,馬上畢業繼承家族的產業。
  • 中國和歐洲教育的三個差距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我們的教育和歐洲的教育存在著根本性差異。邏輯,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曾經在朋友組織的一次品酒會上,我和我鄰座的德國小夥聊了兩個小時——小夥有家族繼承下來的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品質極棒,小夥正在大學攻讀葡萄酒釀造專業,馬上畢業繼承家族的產業。對於這麼一個從來沒來過中國的德國農民來說,我說的雙十一銷售額517億人民幣,中國有503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這種話題,他是顯然插不上話的。
  • 中國教育到底比歐洲教育差在哪裡?
    這就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差距。邏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巨大差距昨晚,在朋友組織的一次品酒會上,我和我鄰座的德國小夥聊了兩個小時——小夥有家族繼承下來的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品質極棒,小夥正在大學攻讀葡萄酒釀造專業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巨大差異!外語再好,也不一定入西方人眼
    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的教育和他們的教育存在著根本性差異。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都有哪些差異呢?一起來看下。最大的差距,主要在三個方面,而且都與智商無關,都是方法論和思維模式的問題:1,閱讀廣度為什麼中國學生讀的少?
  • 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我們教育最大的缺失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語言和寫作決定人的發展潛力我們教育最大的缺失,是缺乏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作者|田禾看到一篇FT中文網文章,叫《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實驗失敗了嗎?》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裡,這種教育被概括為「自由七藝」:文法、邏輯、修辭、幾何、天文、算術、音樂。其中文法、邏輯和修辭這三藝(trivium)是核心,其餘四藝(quadrivium)則是高階課程。與通識教育相對的,是強調學以致用的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無論目標職業是否光鮮亮麗。
  • 我們教育最大的缺失,是缺乏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裡,這種教育被概括為「自由七藝」:文法、邏輯、修辭、幾何、天文、算術、音樂。其中文法、邏輯和修辭這三藝(trivium)是核心,其餘四藝(quadrivium)則是高階課程。與通識教育相對的,是強調學以致用的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無論目標職業是否光鮮亮麗。接受了通識教育的學生當然可以選擇去矽谷或華爾街,但以去矽谷或華爾街為目標的高等教育一定不是通識教育。
  • 中國與韓國足球差距的根本,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差距
    過去十幾年裡,國足實力不增反降,「朝令夕改」的政策,盲目的向歐洲各足球強國學習比賽風格,卻始終未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眼看著和鄰國們的足球水平差距越拉越大,球迷們也只能無奈嘆息。近年來,韓國足球發展極快,各國字號都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
  • 中國邏輯教育的出路
    中國邏輯教育的出路 2017年02月16日 15:38 來源:《自然辨證法研究》 作者:王慶英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相互獨立,又各具鮮明特點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 先讀|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以及什麼是荒誕
    編者按: 作為在文學與現實中呼喊十年的階段性回望與總結,餘華10年雜文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首度結集由新經典出版。1月20日下午,餘華在北京出席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首發式。
  • 西歐的城市和亞洲文明的巨大中心城市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合作、共識以及耕作模式的推行,都對普通耕地產生了巨大影響,一開始採用的是耕種與休耕交替的雙輪制,其後,當豆子和花生作為穀類的代替品開始種植時,在各個村子裡建立了三輪制(這可能最早在8世紀出現)。開拓新的潛力需要社會行為的變化。雖然很難進行統計,但可以推斷出北歐糧食的產量和生產能力出現了穩步提升。
  • 人們財富的巨大差距,來自於這5個賺錢邏輯!
    所以,這句話最冷酷之處,便在於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忙碌工作之餘,也要多去反思每個人與財富之間的關係與價值邏輯。大的暴富機會,中國在過去20年出現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機遇幾乎全都和政治格局變化息息相關。其基本特點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讓你賺個飽,但這波賺完還想繼續賺,幾乎不可能。煤礦、進出口加工,這才幾年而已,現在已經在生存線上掙扎。
  • 王朝科:市場邏輯「重傷」中國教育
    經過仔細研讀自十四大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後發現,沒有任何一次直接或間接提出過藉助市場邏輯發展教育,但曾幾何時,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卻被悄然嵌入教育發展的邏輯,對中國教育發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永久性傷害。在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的推動下,中國教育的市場化取向十分顯著,具體表現在:教育管理體制公司化、管理模式標準化、管理主體官僚化、教育資源租金化、教育思想功利化等。
  • 吳建樹、劉慶彬:川普對中國貿易政策背後的政治邏輯
    那麼,川普對華的貿易政策,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政治邏輯?而這種政治邏輯背後的目的又是什麼?長期以來,川普和他的政策智囊們都一致認為,中美兩國所存在的數千億美元的巨額貿易逆差,是導致美國製造業蕭條和美國霸權日益衰落的主要原因。
  • 盜版邏輯高VS正版邏輯高差距這麼大?!
    ,拓展十二大智能,建構幼兒的邏輯金字塔,讓幼兒愛上遊戲化思維訓練。讓小編不得不說,網上賣盜版邏輯高的店鋪,不僅五花八門,橫行霸道,更是蔓草難除。為了「打假」,小編的同事,只好到淘寶購買了些許,到貨發現貌似和正版並無差異。打開包裝薄膜的剎那間,確認了氣味是盜版的味道,研究發現,差距竟如此之大。
  • 赴英留學中國學生增加 歐洲教育業者談「好的教育」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日前,英國《今日華聞周刊》刊登文章稱,近幾年前往歐洲等國家接受教育的中國學生增多,一些在歐洲的教育業者接受採訪,探討了對教育質量的理解,各國之間教育系統的差異和對教學各方面的不同側重。  文章摘編如下:  什麼是好的教育?
  • 印度領先中國多少?一位德國人直接說破,兩國之間的差距巨大
    但是在印度人眼裡可不這麼想,在他們心中印度是世界的中心,他們在很多領域都領先中國。那麼事實確實如此嗎?一位德國人直接說破,兩國之間差距巨大。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人口也跟中國相差無幾,作為鄰國所以一直跟中國比較,印度當地人認為印度的醫療藥物研究方面,電影製造行業,IT產業都遠遠超出中國一個檔次,不可否認,在這三個方面印度人確實有底氣,印度目前是醫藥出口大國,全世界的仿製藥有五分之一是從印度出口,但是印度似乎搞混餚了,仿製藥發達並不代表國家醫療發達,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印度新冠感染人數將近1000萬人
  • 中國教育電視臺特邀有道精品課《邏輯英語》 探索英語教學變革
    中國教育電視臺特邀有道精品課《邏輯英語》 探索英語教學變革 2020-03-30 14:48:03   中新網3月30日電 近日,中國教育電視臺邀請有道精品課《邏輯英語》團隊的主創老師鍾平,出席《同上一堂課·給老師幫幫忙》欄目,為屏幕前近20萬老師講述「如何讓英語的教與學更有趣」,在線老師與傳統老師攜手共同探討英語教學的變革方向。
  • 中國教育最大的缺失:缺乏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
    「通識教育」也常作「博雅教育」,對應的英文表述都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 , 在中文裡卻常被誤解為文科教育。實際上「Liberal Arts」源自拉丁文「artes liberales」,意為「自由人的技藝」,目的是培養足以參與城邦公共生活的自由人。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裡,這種教育被概括為「自由七藝」:文法、邏輯、修辭、幾何、天文、算術、音樂。
  • 國際教育聯盟會議首次離開歐洲在中國舉辦
    國際教育聯盟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  2006年10月27-29日,將是國際教育界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來自五大洲的國際教育界翹楚際會中國上海,參加國際教育聯盟(AIE)2006會議。這是國際教育聯盟首次離開歐洲舉行這樣的盛會,也是首次由中國教育機構擔任承辦會議的東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