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到底比歐洲教育差在哪裡?

2021-02-19 智客

關注"智客"↑,全球頂尖智庫精選薈萃。

轉載自:邏輯學

來源:大河報網

德國孩子的知識體系也未必比國內的同齡人強,但是,他的思維結構遠比國內的同齡人合理、清晰。這就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差距。


邏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巨大差距

昨晚,在朋友組織的一次品酒會上,我和我鄰座的德國小夥聊了兩個小時——小夥有家族繼承下來的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品質極棒,小夥正在大學攻讀葡萄酒釀造專業,馬上畢業繼承家族的產業。

對於這麼一個從來沒來過中國的德國農民來說,我說的雙十一銷售額517億人民幣,以及中國有503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這種話題,他是顯然插不上話的。他也在我大量的引用數據和案例解釋下承認,如果不來中國市場,未來酒莊是很難有發展的。

但是,在這段看似我強勢的對話結束之後,我卻從心底感到了一絲憤怒——為什麼一個從來沒來過亞洲的德國農民,為什麼一個20多歲的毛頭小夥子,為什麼一個連 Manager 這個概念都沒弄清楚的德國土豪,可以如此順暢地和我對話2個小時,而我沒有一絲一毫地不想跟他聊下去的想法?

捫心自問,你能不能和一個沒出過國,也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中國鄉村農民聊那麼久,還不心生厭煩?

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答案是肯定的。歐洲人的思維和邏輯方式,是更適合用來溝通的:觀點清晰,推導合理,論據紮實,說理有力。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在中國接受的本科教育,在德國接受的碩士教育,在教育強度、廣度和深度方面,3年的德國教育完爆4年的中國本科。在英德法意西等歐洲傳統強國接受過系統教育的朋友相信會有同感。

而邏輯,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最大的差距,我認為在三個方面,而且都與智商無關,都是方法論和思維模式的問題:

1、閱讀廣度——為什麼讀的少


這個是系統差距,從小學開始,歐洲主要國家的孩子,已經學會了

老師布置課題——學生分組分解課題——分頭研究子課題——自行閱讀延展材料和參考教材——小組開會總結提煉觀點——修正原始課題和觀點——補充材料——撰寫報告——修正報告並練習Presentation——最終提交作業,這樣的流程化的邏輯處理模式。

歐洲比較好的學校的學生們,閱讀量是驚人的;雖然,目前國內頂級名校做的也還不錯,但是和歐洲孩子做出來的作業的深度,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平心而論,我在中國接受的本科教育階段,閱讀量已經不小,不少教師都有意識地開了龐大的書單,不閱讀超過1/2的話,考試是肯定沒戲的。而在德國碩士階段的教育中,我發現,在閱讀量和閱讀習慣方面,我們已經吃了很大的虧。

2、鑽研深度——為什麼想不到


大家捫心自問,有沒有對每個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

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的歐洲人真的有!

這就是思維的深度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德國上學時的《經濟法》這門課,是由一位長期從事企業併購的資深律所合伙人教授的,他曾經布置過一篇小論文:從2000年到2020年世界主要國家GDP排名數據的變化,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要求從經濟學視點出發進行解釋。

這對於成天看WTO新聞和世界各國經濟數據的中國學生來說有何難度?我很快就炮製了一篇,論及包括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崛起、網際網路時代的變革、歐洲經濟痛苦的一體化和亞洲非洲國家的人口紅利等等觀點。

教授後來給我回信,說,你有那麼多的數據和信息,為什麼你就沒有發現,GDP的組成當中,有一些重要的因素你居然沒有論及?比如,私人企業的爆炸式增長?比如說重點國家的貿易數字的變化?

是我不知道嗎?顯然不是,這些事實都是耳熟能詳的。

是我理解不系統不深刻嗎?沒錯!

歐洲教育中的分析能力,就是從分解——深度剖析——論據支持——尋找反例——完善理論這個鏈條開始的;而我們,則常常習慣於堆砌觀點和事實。

既然問題是關於GDP,為什麼不先想著分解GDP的組成,然後逐個子項目去找原因,而是直接去找現成的已知的原因呢?

思維上的偷懶,直接反映在思維深度的直線下降上。

3、邏輯縝密度——為什麼思維跳躍


思維跳躍,也是大部分歐洲教授對中國學生的印象。

說明這種思維模式和邏輯是深入我們骨髓的。

舉個例子來說,雙十一淘寶天貓銷售總額突破517億元,很多人直接就跳躍到結論說——中國網民的購買力在持續增長,網商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預測,中國消費力仍在成長。

且慢。你不覺得這個邏輯有問題嘛?

雙十一銷售總額的不斷衝高,最直接的結論只能是:這是一次非常成功,且一年比一年成功的促銷活動!

第二步可以推導出,中國網民已經習慣了在11.11 在淘寶天貓和其他網商平臺,進行一次集中的採購行為。

第三步,這樣的集中採購行為,可能是一種預支和提前消費的現象,在11.11之後,銷售回落是必然的現象;

第四步,為什麼人們願意在11.11集中消費,是看重性價比和促銷優惠。因此,如果優惠幅度有限的情況下,11.11是不足以支持網商的爆發式增長的。

第五步,中國消費總額中,網商消費與實體消費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從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實踐來橫向對比,網商消費是有物理極限的。

因此,需要對網商消費與在實體店消費的行為,進行綜合評估和考量,才能判斷出,究竟人們的消費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看出問題了沒?我們習慣的邏輯是不太講究前提、假設條件、外部因素、短中長期因素等等的,我們習慣於直接談結論。

這是我們思維缺乏邏輯鍛鍊的結果,也是中國教育的一個悲劇——如果連邏輯思路都無法和國際接軌,我們跟外部世界的接觸,只能是你談你的,我說我的。

再回到最初談到的那個德國小夥,我相信,他只是一個接受過德國系統教育的孩子,他的知識體系也未必比國內的同齡孩子強很多——但是,他的思維結構遠比國內的同齡人合理,清晰;在工作中,這可能會直接導致,他寫的報告,老闆一目了然;而國內孩子寫的報告,則需要上級再三的修改。

所以,家長們,教會孩子成熟與合適的邏輯,遠比教會他一個公式,要重要得多。

本文由智客為大家精心摘編,投稿、合作請聯繫(zhike15),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國外教育人才輩出,教育方式比中國懈怠多了,中國差在哪裡呢?
    文/雨晨媽媽 中國的教育一直和國外的教育就有著很明顯的對比,中國的教育非常的注重學習,覺得學習是可以豐富人的內涵和修養的,而國外的教育一般要比中國懈怠很多,那麼中國究竟差在哪裡呢?
  • 邏輯——中國與歐洲巨大的教育差距
    歐洲人的思維和邏輯方式,是更適合用來溝通的:觀點清晰,推導合理,論據紮實,說理有力。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在中國接受的本科教育,在德國接受的碩士教育,在教育強度、廣度和深度方面,3年的德國教育完爆4年的中國本科。在英德法意西等歐洲傳統強國接受過系統教育的朋友相信會有同感。而邏輯,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 邏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巨大差距
    邏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巨大差距昨晚,在朋友組織的一次品酒會上,我和我鄰座的德國小夥聊了兩個小時——小夥有家族繼承下來的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品質極棒,小夥正在大學攻讀葡萄酒釀造專業,馬上畢業繼承家族的產業。
  • 中國和歐洲教育的三個差距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我們的教育和歐洲的教育存在著根本性差異。邏輯,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曾經在朋友組織的一次品酒會上,我和我鄰座的德國小夥聊了兩個小時——小夥有家族繼承下來的酒莊,出產的葡萄酒品質極棒,小夥正在大學攻讀葡萄酒釀造專業,馬上畢業繼承家族的產業。對於這麼一個從來沒來過中國的德國農民來說,我說的雙十一銷售額517億人民幣,中國有503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這種話題,他是顯然插不上話的。
  • 如今教育存在什麼問題?中國教育的出路在哪裡?你怎麼看
    中國的基礎教育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雖然有長足的發展,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有了顯著提高,辦學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扎紮實實」,過於強調考試和分數,忽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能力培養。
  • 中國的教育自信在哪裡
    沒有文化自信,難有教育自信;同樣,沒有教育自信,文化自信也很難持續。  回顧中國教育發展史,我們的教育自信究竟在哪裡?如何面對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的教育傳統?如何應對滾滾而來的現代化浪潮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應對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難題?要真正樹立教育自信,必須回答這三大命題。
  • 現代教育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高速的發展奇蹟,這種異乎尋常的增長速度需要大量的人才為基礎才能實現,這還是在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失海外,加上十年浩劫的教育荒廢的狀況下產生的。如此境況都沒有讓中國在公路,橋梁,水壩、高鐵、核電、碼頭、電子、機械、農業、軍事等等各行各業缺少過人才而不能發展,這種狀況充分的說明了中國目前的教育模式培育人才的效率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一樣高效。
  • 國內校園開置的中港班,與香港教育到底差在哪裡?
    眾所周知,內地的教育從小學到高中,應試教育使所有的學生都離不開「背多分」。只要學生能夠將書本的知識「背」下來,那麼離考試高分就不遠了。在教學上,老師通常運用講授法,只是一味地在講臺上給學生灌輸知識,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忽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導致學生容易成為學習的機器。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相互獨立,又各具鮮明特點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 我們的孩子到底比英國學生差在哪裡?
    無論您的孩子是正在讀國際學校,還是剛剛轉入到英國私校讀書,家長都要明確了解孩子與英國同齡生的差距在哪裡,長處繼續保持發揚,短板及時彌補。●中國學生的問題在哪裡?●中國留學生們有個普遍的現象:在高中階段之前,中國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突出,與英國同齡學生相比,課程基礎能力、學習的刻苦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比較佔優勢。但到了高中之後,這種優勢慢慢消退,學術研究能力和學習成績開始比不上英國的同齡學生,課堂上積極性主動性降低,陷入成績越差越不想學,越不想學成績越差的惡性循環。是英國課程變難了?還是孩子是語言能力不夠好?
  • 中國男人到底土在哪裡?
    網友對男性形象氣質的投票拋開歷史原因,立足當下來看,中國男人的不受待見到底來自於哪裡?1低吸引力?尤其是現代時尚業,原本就發源於19世紀中期的歐洲。中國歷史進程帶來的獨特審美,導致中國數十年來只有服裝產業而缺乏時尚產業。加之中學時期的「寒窗苦讀」,統一著裝,藝術審美不怎麼上心,鑑賞課被拿來做作業……於是你看到的社會審美,可能就像一場災難。這還和收入沒有必然關係。
  • 排名亞洲第一的新加坡教育,到底牛在哪裡?
    前段時間新加坡教育領域的一條新聞,引發了大的震動與討論,那就是從2020年開始試點,一直到2024年開始全面取消學生的中學分流制度,告別「差生越差,優生越優」的現象,這被稱為新加坡50年來最大的教育變革。我經常開玩笑地說,我們對新加坡的教育,就像我們對日本國的感情一樣,既熟悉又陌生。
  • 中國6所B類世界一流大學 到底差在哪裡
    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簡稱,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世界一流大學基本是都是原來的985大學,但是有3所211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B類,分別是鄭州大學、雲南大學和新疆大學(和國家扶持中西部教育政策有關);目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一共有42所(A類36所,B類6所),那麼另外3所世界一流大學B類都是985高校,分別為湖南大學、鄭州大學
  • 赴英留學中國學生增加 歐洲教育業者談「好的教育」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日前,英國《今日華聞周刊》刊登文章稱,近幾年前往歐洲等國家接受教育的中國學生增多,一些在歐洲的教育業者接受採訪,探討了對教育質量的理解,各國之間教育系統的差異和對教學各方面的不同側重。  文章摘編如下:  什麼是好的教育?
  • 國際教育聯盟會議首次離開歐洲在中國舉辦
    國際教育聯盟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  2006年10月27-29日,將是國際教育界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來自五大洲的國際教育界翹楚際會中國上海,參加國際教育聯盟(AIE)2006會議。這是國際教育聯盟首次離開歐洲舉行這樣的盛會,也是首次由中國教育機構擔任承辦會議的東道主。
  • 還在噴留英小學生的請停止吧,歐洲這個國家的教育一定會讓你服氣
    最後的成績結果是:中國老師教的中國實驗班在數學、自然科學的最終考試成績比起英國老師教的學生整體成績高出10%。所以,很多人都得出了這個結論:英國基礎教育不如中國!但是,事實上歐洲國家的基礎教育真的不如中國嗎?
  • 泛歐教育攜手新歐洲·戰法
    2017年8月份,在這秋高颯爽的日子裡,我們迎來了第二十屆.錯了,我們迎來了新歐洲留學和泛歐教育的牽手成功,從此以後,新歐洲留學在北京也有據點啦,那就是:北京國貿建外SOHO西區12號樓3504. 辣麼,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個公司,說起來兩人真的是「千裡姻緣一線牽」「有緣千裡來相會」(PS: 北京和上海應該不止千裡吧)。
  • 親歷|排名亞洲第一的新加坡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因為開發課程的緣故,所以我也要深入接觸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這裡包括亞洲、歐洲、以色列、美國等不同地區。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的教育很厲害,到底有多厲害呢? 我曾經深入對比過中國的數學啟蒙和美國的數學啟蒙,中國的數學學習中,對心算能力非常重視(mental practice),而西方教學更多地是調查探索(investigate)。
  • 華德福教育與公立教育的不同到底在哪裡?
    談到課程肯定要談到中國文化的學習,它是華德福本地化的重要內容。從辦學伊始,這個正在積極地探索之中。也有了一些心得。華德福教育的生命力就是本土化,培養我們的孩子必須立足到孩子的基本發展,紮根民族魂之上,面向世界與未來。
  • 韓國教育體制和中國一樣嗎?區別在哪裡?
    從2017年度赴韓留學生國籍來看,中國學生還是赴韓留學主力軍,為68184名,佔比高達55.1%;緊隨其後的為越南學生為14614名,佔比為11.8%;其餘學生來自於日本、蒙古、美國和歐洲。從赴韓留學生本科階段選擇的專業來看,留學生大多偏向於選擇人文社會科學、工學和藝術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