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顧明遠(左二)、朱永新(右二)、王殿軍(左一)三位嘉賓作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演播室,圍繞「中國的教育自信」話題進行深度探討。(張田田/攝)
顧明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
我們的教育,要傳承文化,也要選擇文化,還要發展創造文化。
朱永新(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如今,世界各國的教育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誰能把握住教育變革契機,誰就有可能真正地建設一個屬於未來的教育。
王殿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沒有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方面的自信,教育自信便無從建立。教育自信是整個國家自信的一部分。
教育自信是一個讓中國人敏感的話題。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到了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樣的高度,並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沒有文化自信,難有教育自信;同樣,沒有教育自信,文化自信也很難持續。
回顧中國教育發展史,我們的教育自信究竟在哪裡?如何面對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的教育傳統?如何應對滾滾而來的現代化浪潮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應對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難題?要真正樹立教育自信,必須回答這三大命題。在全國「兩會」前夕,《人民教育》記者採訪了顧明遠、朱永新、王殿軍三位著名專家,共同梳理中國教育的優勢,正視短板,希望能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體系提供思路。
我們到底有哪些優秀的教育傳統——自覺地去傳承文化,才能是文化自信
《人民教育》:我們都知道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傳承文化。那麼,教育自信與文化自信是什麼關係?
顧明遠: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講到文化自信,這確實非常重要。文化對一個人、一個國家來講,都是深層次的。教育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文化自信也包括教育自信。我們中國教育五千多年的歷史,培養了很多人才,對於中國來講,教育強國家就強。中華民族歷史沒有間斷過,靠的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其中也包括教育。正是因為教育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才使我們能夠有今天這樣的發展。
朱永新:從教育的自身意義來說,教育是文化的選編,傳承什麼樣的文化是由教育來審視、選擇、傳播的,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基礎。
王殿軍:教育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比較特殊的,有著增強文化自信、傳承文化的優勢,尤其是在繼承、弘揚和創新文化方面。
《人民教育》:說到教育自信必然涉及傳統,到底哪些傳統是優秀的、需要傳承和發揚的,哪些是需要我們去創新的?
顧明遠:我們的教育傳統確實是很悠久的,應該說,我們的教育傳承了我們過去的優秀傳統。比如,我們在1985年提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使每個孩子都能夠上學,這就是傳承了我們「有教無類」的思想。改革開放以後,我們也繼承了優秀的傳統,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用15年的時間就普及了義務教育。另外,中國的傳統是人人都關心教育,教育在老百姓心裡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普及教育,不僅靠政府力量推動,也靠人民大眾一起來辦教育,這就是我們教育傳統的力量。自信跟自覺是連在一起的,有了自覺才能有自信,就像一個人,要明白自己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這對自己的發展是有好處的。我們教育也是這樣的,教育自信要建立在教育自覺基礎上。所以,要了解我們傳統教育裡優秀的東西,而對於一些落後的東西,則要加以改造,如「學而優則仕」。
朱永新:中國的教育有著非常好的傳統。有些傳統,我們還沒有很好地重新發現它的價值。中國古代的蒙學,對兒童的重視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們自己的教育從《百家姓》《三字經》等開始,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材和教育方法。中國古代把養成教育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教育首先是做人,而不是抓成績、抓考試。《易經》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這些,都是整個教育最重要的基礎,在中國所有的教育,都離不開這些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國古代還特別強調團隊精神。另外,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古代對教師的尊敬、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是很高的。諸如此類的傳統,都需要我們去重新梳理並發掘出新的價值。
王殿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特別是在教育方面,對世界的貢獻非常大。但在我們的傳統中曾經佔優勢的一些方面,我們現在做得不及世界上一些其他國家好。所以,對於這些貢獻,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地研究、提煉、總結,做出今天的解讀並將之落實,讓這些有積極價值的優秀傳統,在今天的中國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
顧明遠:我們現在很需要梳理一下自己優秀的教育傳統,並且要關注到這些傳統是發展和變化的。近代我們就形成了很多好的傳統,比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社會即學校等。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傳承文化,也要選擇文化,還要發展創造文化。今天講教育自信,要考慮我國具體情況,看到成就也要看到缺點。這些缺點的存在,有的是因為沒有很好地傳承優秀傳統,如因材施教、蒙學等,有的則是因為我們一些思想落後了,沒有跟上時代要求。我們要自覺,有了自覺,我們的教育就會進步。
朱永新:一個好的文化,它最特殊的方面往往就是問題所在。比如說我們特別尊師重教,對教師特別尊重,相對來說就可能會忽略學生的權利;特別重視團隊集體,就可能忽視個人的自由。文化本身有優秀的一面,如果往前再走一步,很可能就走向反面,所以在傳承時,還要自覺地去發展。自覺地去傳承文化,才能是文化自信。
國際坐標中,我們教育自信的資本有多少——擴大開放、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人民教育》:談教育自信,需要放在國際坐標中考察。比如這幾年大家熱議的,上海參加PISA測試,2009年和2012年連獲冠軍,國人引以為豪。但在2015年的PISA測試中,中國4個地區參加,成績排世界第十位,有人由此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不行。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中國教育與其他國家該如何比較?
顧明遠:PISA測試的是一個孩子需要學習的一些核心內容,有一定科學性。但是,用它的測試結果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就太片面了。上海兩次得了第一名,我們當然很高興,可上海代替不了中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幅員遼闊,發展很不平衡。2015年的測試,範圍廣了,4個省市的中小學,有城市的也有農村的,成績到了第十名,我覺得也不錯。其他參加的國家與地區,如新加坡、芬蘭等,都是一些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地方。
這些年,我們的教育確實取得了很大成績,教育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也要自覺認識到,跟世界教育比還有差距。差距在什麼地方?主要是我們的教育偏重關心學習的結果、考試成績,很少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思維的發展,這是我們的一個短板。我們的改革要從這方面著手。我們現在的教學模式還比較陳舊,老師講、學生聽的比較多,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是從「教」轉到「學」,讓學生自己學,自己學了以後自己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教師要做創新思維的引導人、引路人。
另外一個短板,是我們重視育人不夠,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道德品質不夠。黨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其實,立德樹人是我們的優秀傳統,過去孔子就提倡培養君子。君子就是有修養的人,不是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有知識的人如果品德不好也是小人。君子和小人之別,不在於有沒有文化,而在於有沒有修養。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君子,培養有修養的人。
《人民教育》:教育的國際比較,不能單看哪個測試結果,還要考慮其他重要因素,比如不同國家的國情、文化。
顧明遠:國際教育比較,要拿客觀的數據說話,但光靠數據還不夠,要對這些數據進行解釋,特別是它背後的文化。我經常講,研究比較教育必須研究文化,因為傳統、文化不同,教育也就不同。比如美國的教育和歐洲就不同,跟我們中國更不一樣。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當年移民到美國,完全要靠自己開拓疆域,要鬥爭,所以自由主義就成了他們的核心價值觀。但中國不是,我們的觀念是家國一體,集體主義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這樣,兩個國家培養出來的人就不太一樣。
王殿軍:在教育的國際比較當中,確實應該多看一看一個國家原有的底子和國情。中國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大的國家,內部的經濟、社會發展差別這麼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制度、文化的先進,我們以最短的時間,解決了義務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等難題。這些成就拿到國際上去比,我們肯定是非常自豪的。我要說的是,教育自信來源於教育,但不能僅僅靠教育自身。如果沒有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方面的自信,教育自信便無從建立。教育自信是整個國家自信的一部分。
《人民教育》:現在有一個現象,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到國外留學,另一方面家長拼命叮囑孩子,出國之前把數學學好。對這樣的矛盾心態,我們如何解讀?
王殿軍:我們在基礎訓練的紮實程度方面,尤其是數學,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比較好的。這是一個優勢,但我們的學生在有些方面就稍顯薄弱,比如思辨性與創新性不足。這表明我們的教育內容與過程出了問題,不能把這歸結為中國人天生就沒有創造性。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某些方面強調得有些過分,比如死記硬背、重複訓練,讓我們基礎紮實、知識面廣,但過度之後,就抑制了創新創造。
朱永新:中國的基礎教育特別重視基本訓練、知識的體系性、完整性,這是我們教育自身獨特的優勢,但在創新的能力、求知的渴望、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培養方面我們有差距。PISA測試,作為一個國際標杆,我們要研究,把它作為一個參照物,以提升我們國民整體素養和能力。同時,我們自身的優勢不但不能丟,還要在推進教育公平上下更多的工夫。中國建立教育自信,不是上海、北京的教育搞上去就自信了,而是要把整個中國的教育搞上去,才能真正建立起我們的自信。
《人民教育》:前不久,英國教育部副部長親自率團到上海取經,希望引進上海教輔教材到英國使用,這也提醒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的基礎教育怎樣擴大它的世界影響力,我們在這方面又能做哪些工作?
顧明遠:擴大開放、互相交流。過去我們是單方面地吸取他們的經驗,現在也需要把自己優秀的東西輸出去。我們的數學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九九乘法表,國外沒有這個東西;上海PISA成績好,是因為上海有教研室,國外也沒有這種部門設置。但國外也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如他們有很多資料庫,可以用資料庫裡的東西設計教學,這就比我們靈活得多。互相學習,不僅僅是吸取或者輸出,主要還是交流,交流的過程中有觀念的衝撞,有技術的互補,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
朱永新:相對於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來說,我覺得教育「走出去」和教育開放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對於中國優秀教育傳統,需要進行有計劃的梳理,之後才能走出去。當前,「走進來」工作也不夠,我們還沒有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教育目的地,我們吸引的人並非第一流人才。這也是個關鍵,因為這些進來的人才可不僅僅是學習者,他們還是傳播者,會把我國文化帶出去。我們對於民間教育活力的激發也是不夠的,辦學門檻太高致使很多有想法、有激情、有智慧並想做教育的人,沒有機會進入到教育領域來。
王殿軍:現在我們的出國學生低齡化的比例正在擴大,人數也在增多。對此,做教育的人要反思:為什麼那麼多人不選擇自己國家的教育?今天,教育領域有一個現象,認為只要把西方的東西照搬進來就是先進的教育——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對於外國教育一定要用冷靜、客觀的態度研究它、吸收它,而不是照搬它。這會加劇普通民眾對國外教育的盲目崇拜。比如,我們取消班主任制度的時候,很多外國人覺得班主任對於孩子的集體主義思想、團隊精神培養很好,我們實際上是有這些自身傳統優勢的。所以,怎樣把西方沒有班級的純粹的走班制,和有班集體的、為了團體而努力的教育形式融合起來,這十分重要。
不斷改進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自信力——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動力
《人民教育》:教育自信必須要面對當下的教育問題。當前世界各國的教育都面臨全球化、價值多元化帶來的挑戰,也有各自國家獨有的問題。提高教育質量已經是中國教育未來5年的核心任務。那麼,如何改進我們的教育?
顧明遠: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動力,無論是教育體制、教育評價,還是人才培養模式,都要進一步改革。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區裡,要鼓勵教師創造,通過改革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
朱永新:國家已經為「十三五」期間整個中國教育改革描繪了藍圖,我們的教育思路、教育戰略還是比較清晰的:一個是國家要進一步加大推進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再就是要真正地解放教育,只有把教育還給校長和教師,把本來屬於他們的時間、空間還給他們,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教育;還有就是,網際網路時代,整個教育面臨著難以想像的變革,教育站在了結構性變革的門口,未來的學校要考慮徹底顛覆傳統教育模式的可能性,把網際網路模式、自主學習、傳統書院制非常好地融合於一種新興的教育體系。如今,世界各國的教育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誰能把握住教育變革契機,誰就有可能真正地建設一個屬於未來的教育。
王殿軍:反思我們的教育,一個是我們在評價方面的問題可能相對比較嚴重,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發展的評價太過單一。為何世界一流大學在招生的時候比我們選拔的人才更準確?因為他們有更多維度、更注重過程、更全面、更注重發展的評價體系,這個體系會影響整個教育生態,這是我們需要向國外學習的地方。另外,課程內容也需要有質的改進,我們過於注重學科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科的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維,包括動手能力、實驗能力,不是根據學生的情況、教學內容,來選擇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方式。最後,就是教師問題,一是怎樣吸引最優秀的人到教師隊伍裡來,二是我們對教師的培養,特別是前期培養怎樣儘快符合國際慣例,達到相應水準。
《人民教育》:當前教育正變得更加個性化、自主化,真正要樹立教育自信,除了正視傳統外,也要對未來有前瞻性。
王殿軍:今天這個話題特別有意義。教育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改革創新和教育自信並不矛盾,要敢於面對,承認問題,但更要相信,我們的道路、制度一定有辦法把這些問題逐步解決。應該支持一部分地區和學校在教育改革中擔起引領重任。因為成功的探索,才不會讓後來者走彎路。通過改革,才會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教育自信。(《人民教育》記者 餘慧娟 賴配根 施久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