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基礎教育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雖然有長足的發展,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有了顯著提高,辦學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扎紮實實」,過於強調考試和分數,忽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能力培養。應試教育的色彩依然濃厚,基礎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能力的傾向依然存在,分數、成績是看得見的政績,而德育、能力是摸不著的蟠桃,這是現實的問題。
樹立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需要國家拿出更實際、更具體的合乎基層實際的政策和激勵措施。基礎教育的教師地位不高,壓力過大,需要減負。基礎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評價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僅是學校教師的事,更需要家庭、社會、政府的支持和積極配合。
中國教育的出路在哪裡?我認為,出路在於,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通過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來實現。教育綜合改革到底難在哪裡?我認為難在評價。眾所周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環節、難點環節。
多年來的時間已經證明,只要一提起教育改革,公眾首先想到的就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從高考到中考,這個指揮棒已經成為所有教育人頭上的緊箍咒。自從啟動新課程改革為什麼在一些地方難以深入推進,原因也在於此。
在這樣的情形下,不管文件和政策如何強調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目標,現實中依然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都在反覆強調和放大考試和分數的作用。於是,考試和分數成了萬惡之源,在如今的教育界,出現了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一切為了分數」,另一種則是「完全去掉分數」。前者自不必言,就是我們一直反對和摒棄的應試教育傾向,而後者在相當多的場合贏得了呼應和好評,在支持者看來,素質教育就不應該有「考試」、「分數」,只有「去考試」、「去分數」,教育才能健康發展。
問題出在哪裡?應試教育的板子應該打在考試和分數上嗎?當然不是。歸根結底,問題不是出在考試身上,而是人們把考試當做教育評價的唯一手段,把分數當作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教育質量評價本應該是意義多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體。但多年來的具體實踐中愈來愈窄化,愈來愈簡單化,愈來愈單薄。現在,很多人越來越意識到,不能用單一分數來衡量學生,不能單純以升學率評價教育質量;必須推動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引進第三方評價機制;必須以教育督導改革為重點,切實減輕中小學負擔;必須以研發教育評價核心技術為重點,促進教育評價方式多樣化;著重點還在於要以綜合評價為重點,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當前教育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味的讓學生以分數為目標,死讀書,對學生的將來還依然停留在找個好工作的基礎上,教育的最終目標卻始終不隨時代的發展而改變,把學生往書呆子的路上去引,只教學生如何去考試取得好成績,不教學生如何在社會上立足,這裡說的不只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
教育中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往往都被忽略,家長的不負責任導致了現在的教育已經陷入一個死循環,窮者越窮,富者越富,思想不改變,教育永久沒有出路。因為家長的懶惰與不會教育,導致現在的孩子素質沒有向好的方面發展,有越來越差的發展跡象。家長不能以身作則的用自身正確的行為規範去影響孩子,造成孩子有樣學樣,導致國家的素質文明教育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國家的教育想要找出路,光靠學校那是永遠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人們本身的思想問題,只有人們能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思想上存在的問題,改變落後的思想和行為,用自己的正面能量去潛移默化的互相影響,才能讓教育找到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