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今年以來,信託產品兌付延期、「資金池」問題頻繁見諸報端,令信託行業風險曝光度快速提高。近日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更是提到,少數信託公司已劣變為高風險機構,需要予以高度關注。在風險難測的背景下,信託公司的動向也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11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深陷產品延期的華信信託股權拍賣再度因無人響應而慘遭「滑鐵盧」,且該公司4隻「資金池」信託產品已過了兌付的日期,但華信信託目前仍未發布兌付公告。
3000萬股權無人「接盤」
二次登陸拍賣臺的華信信託3000萬股股權並未受到投資者青睞,再次處於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11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上,大連坤達鑄鐵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坤達鑄鐵管」)持有的華信信託3000萬股股權二次拍賣依舊未果,最終慘遭流拍。
根據拍賣信息,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於11月15日10時至11月16日10時止(延時除外)對大連坤達鑄鐵管持有的華信信託3000萬股股權進行二次拍賣,這筆股權的評估價為5550萬元,起拍價為3538.125萬元,保證金為353萬元,增價幅度為2萬元(或其整數倍)。
這已經是上述股權第二次被拍賣。10月29日,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就決定對上述股權進行拍賣,彼時,這筆股權首次拍賣的起拍價為4162.5萬元,二次拍賣的價格相較首次拍賣出現縮水,打了8.5折,這筆股權首次拍賣時就因無人報名而最終流拍。
天眼查信息顯示,持有華信信託 10%以上股份的股東有三家,第一大股東為華信匯通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佔比25.91%;二股東為北京萬聯同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股份佔比19.9%;第三大股東為瀋陽品成投資有限公司,股份佔比15.42%。大連坤達鑄鐵管是華信信託小股東,持股比例為0.45%。2019年,大連坤達鑄鐵管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公示為失信公司。
深受華信信託兌付事件的影響,此時拍賣該公司股權的交易也並不被投資者看好。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此次股權拍賣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本身交易對手早已陷入困境,去年就開始著手處置華信信託股權,今年開始拍賣的時候華信信託已經深陷產品延期兌付風波,市場傳聞四起,股權有價無市。至少得底層情況明晰後,價格合適才會有機構接手。
年內已有27隻項目現延期
華信信託成立於1987年,是遼寧省唯一一家信託公司,今年以來,華信信託深陷兌付危機,早在今年9月,一則「華信信託業務被暫停」的消息就在信託業引發波瀾,在隨後的9月24日-11月3日期間,華信信託相繼發布17份公告稱,由於融資企業未按期償還融資本息,導致信託產品按信託合同約定進入延期期間。這17份延期兌付公告總共宣布了27隻集合信託產品的延期兌付,這27隻集合信託產品中「華冠」「華悅」均具有「資金池」特徵。
作為融資類信託業務的一種,「資金池」信託業務一直以來備受市場詬病,往往會被認作是用來兜底掩埋「不良」的工具。而「資金池」信託業務的投向也較為模糊,主要泛指資金運用方式為組合投資的信託產品業務,其特點是泛資金投向,擁有多個大方向限定,沒有直接披露的投資具體標的,由信託公司自主管理。
以華信信託11月3日發布的延期兌付公告為例,華信·華冠336號集合資金信託資金運用方式為:受託人將信託資金以股權投資、權益投資、貸款、權益融資或其他債權等單一或組合方式運用於經營管理規範、具有較好成長性、收益穩定的企業或項目。受託人將信託資金投資於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商業銀行理財計劃、資金信託及銀行存款等金融產品等。
11月3日-11日,華信信託在官網更新兌付信息,宣布對「華信·華冠323號集合資金信託」「華信·華悅42號集合資金信託」「華信·華冠324號集合資金信託」「華信·華悅17號集合資金信託」進行信託資金的兌付及信託收益分配,這也是華信信託陷入「延期兌付潮」後首次密集宣布成功兌付的產品。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另有4隻產品已過了兌付的日期,但公司方面並未公布相關信息。按照華信信託此前的公告承諾,華信·華冠325號集合資金信託兌付日不晚於11月10日,華信·華冠326號集合資金信託、華信·華悅43號集合資金信託、華信·華悅18號集合資金信託兌付日不晚於11月12日。但目前華信信託仍未發布這4隻集合信託產品的兌付公告。北京商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華信信託客服處了解到:「目前上述4隻產品確實沒有發布兌付公告,我們也在等公司通知,並未接到更多最新消息,但也沒有接到不進行兌付的通知。」
一位信託行業觀察人士直言,華信信託「資金池」主要還是底層資產的流動性問題導致的產品本身延期。只要沒有足夠的流動性引入,延期動作會持續下去,直到產品底層現金流恢復或者額外的流動性注入。
資金缺口承壓難解
陷入兌付危機也讓華信信託新發產品受到了影響,2020年4月以來,除了一款慈善類信託產品外,華信信託再未有新產品公開發行。針對大規模信託產品違約、兌付原則和方案,一向三緘其口的華信信託在近日選擇了公開回應。
華信信託稱,根據後續各類資產的處置和回款進度,公司正在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信託產品兌付原則和方案,以保障廣大投資者利益。
華信信託此番公告表示:「我公司發行和管理的全部集合資金信託,全部運用至底層運用企業,包含40家融資企業,抵質押物主要分布於大連、瀋陽、北京、上海4座城市。我公司相關信託計劃的權益合計約238億。」不過,華信信託並未公布有哪些融資企業賴帳導致的項目延期兌付。華信信託還特別在公告中提到,「我公司不存在大股東佔款或資金被挪用情況」。
關於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進展問題,華信信託表示,引進戰略投資者是為增加公司註冊資本和淨資產,增加公司的現金流,提高公司抗風險能力,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根據目前的監管政策,對新進股東資格有新的審核批准要求,並非一蹴而就。
針對後續兌付解決方案、引戰投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數次致電華信信託方面進行採訪,但電話始終未有人接聽。
信託公司「資金池」業務風險頻發也為行業敲響了警鐘,「在目前幾家出問題的信託公司裡,華信信託較為溫和,但如果「資金池」流動性出現問題則會演變成高風險。之前全國信託公司絕大多數業務都趨同,導致業績、創新等方面分化明顯,中小信託公司差異化競爭迫在眉睫。華信信託事件顯示出經濟周期業務判斷的重要性,在經濟下行周期,需要更多地關注資產流動性問題,收縮周期頂部資產配置、做逆周期業務調節、及時提升資本水平、加強流動性管理能力都是中小信託公司渡過寒冬持續發展的手段。」廖鶴凱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