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信託公司逆勢發行資金池產品「無法監管」

2020-12-17 中國財富網官方

原標題:規模一年增長近200%!有信託公司逆勢發行資金池產品竟然「無法監管」?

各地監管政策的不統一正在引發信託公司在不同市場間的套利行為。

中國證券報(ID:xhszzb)記者發現,註冊在西北、東北、華南等地的信託公司,不顧「資管新規」壓降資金池類業務的監管要求,在北京、上海等地區大規模銷售資金池類產品,有信託公司的「資金池」業務規模在過去一年內逆勢增長近200%。

「資金池產品的收益率固定、期限靈活,投資者比較熟悉,所以好賣。但是這對於嚴格執行監管政策的『聽話』的機構來講是不公平的。」上海的一位信託經理反映。

同時,監管部門相關人士也承認,在目前屬地化管理原則下,非本轄區的信託公司在轄區內銷售明顯違反監管原則的信託產品,竟真的「無法監管」。「比如註冊地在甘肅的信託公司,按理是應該歸甘肅銀保監局管理的。在其他地區發產品,當地的監管部門無可奈何。」該人士無奈道。

逆勢銷售資金池產品

「資產管理產品中的信託短期信託項目,底層為標準化債券,歷史100%兌付本金和收益,1000萬以上可定製收益和期限,1-12個月各個期限都有,收益:1月5.3%,2月5.4%,3月5.6%,4月5.7%,6月6%,9月6.3%,11月6.4%,12月6.5%……」註冊地在武漢的某信託公司近日向其客戶大規模推薦上述產品。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ID:xhszzb)記者,上述產品是典型的「資金池」產品。

信託資金池業務的四大特徵是: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期限錯配。這些滾動發行的多期信託計劃,每期產品均有預期收益率,且募集資金都匯集到同一個帳戶。

實際上,資金池業務是監管重點關注的對象。2018年4月27日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明確規定: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隻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帳、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重申嚴管資金池業務的強硬態度。

「信託產品淨值化之後,不容易賣是肯定的,轉型過程的艱難大家都知道。但不往這個方向轉型,或是在賭監管最終會網開一面,這是不是又在倒逼監管呢?在全行業都在轉型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現各家都不在一個賽道上。」上海的一位信託經理表示。

據了解,現在大部分信託公司為了實現轉型,已經開設了現金管理類產品,算是邁出了淨值化轉型的第一步。原有的分離定價、期限錯配等資管新規明確清理的報價式產品應該是控制規模,逐步縮減,平穩地實現清理。但也有業內公司繼續對外大幅銷售或增加此類報價式產品的規模。這類報價式產品的逆勢規模擴大,是給予業內嚴格遵守監管要求、積極業務轉型的公司不公平待遇。

資管新規規定了過渡期內,金融機構發行新產品應當符合規定;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並且明確規定「同一金融機構發行多隻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同一資產的,該資產的資金總規模合計不得超過300億元。如果超出該限額,需經相關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而某註冊地在甘肅的信託公司逆勢擴大發行的資金池產品,至2019第一季度末規模飆升至400億元左右。

監管套利?

此外,兩家逆勢擴張資金池產品的信託公司,每期產品都給投資者一個預期收益率,並非根據底層資產的收益來反應淨值。由於資管新規強調資管產品要實現淨值化管理,上述產品卻是典型的「報價型」產品。

首先,對於報價型產品,其募集資金最終投資了哪些資產,投資規模多大,就像一隻「黑匣子」,外界無從知道。

例如,這家註冊地在甘肅的信託公司,其發行的資金池產品管理報告中稱,信託計劃主要投資於標準化金融產品,包括,高流動性低風險資產;金融產品的優先級或中間級份額;境內合法金融機構發行的標準化金融產品。但比例如何、實際收益怎樣,均不得而知。

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信託產品無法完全實現淨值化,給出預期收益率仍是當前信託業的通行做法。比如,一些產品的底層資產是非標資產,無法實現淨值化,沒有預期收益參照,則難以向投資者發行。資金池業務也無法完全淨值化,因為涉及不同期限的產品,投資者買入時就設置好收益率,相當於類信貸的產品,無法做到按退出時點確定收益率。

但這又引入另一個誘發監管套利的爭議點:信託業內對於「標準化債權「的定義差異非常大。「有一些在地方性金融交易所發行的品種,流動性很低、收益率高,業內普遍認為是非標資產,但有些信託公司卻把這樣的品種也認定為標準化債券。這些『債券』收益率高,可以拉高產品收益率使其更容易銷售,但其實風險很高,投資者又不明就裡。」業內人士反映。

還有業內人士透露,不同信託公司對非標資產的處理方法不同,類非標資產或存在於部分信託產品組合裡,也有把非標資產包裝在一個券商產品中,提高資產收益率的做法。甚至可能把滾動發行所募資金投向「自家」發行的產品,以快速擴大規模。這背後是信託公司激進擴張下的風控缺失。

信託公司註冊地的監管部門對於不合規的信託產品沒有叫停,銷售地的監管部門又無管轄權,這就導致了有些信託公司在地區間的監管套利。

據信託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18年4季度信託行業總的資產規模為22.7萬億元,相比2018年3季度縮水近4400億元,但降幅比前3季度則明顯收窄。

在此背景下,有個別信託公司的發行規模、營收增速和淨利潤增速均創新高,與行業普遍負增長形成強烈對比。

「增長固然可貴,但合規、可持續仍是金融業第一要務。」一位資深信託經理指出。

相關焦點

  • 資金池信託緣起何處,判定標準、監管現狀如何?
    在信託資管中,資金池信託一直以來是監管重點關注的對象。今年4月24日,根據有關消息透露:光大信託旗下兩款產品涉嫌違規資金池業務,且規模增長違反「限額管理」的要求。這兩個產品主要是「瑞富寶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和「浦匯系列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這連個產品的特點是,長期滾動發行,但是對應的信託專戶是相同的。
  • 四川信託資金池爆雷:資金窟窿200多億 產品兌付無期限延期
    來源:金融界信託昨日,網上流傳的一個關於四川信託資金池要延期的消息傳遍朋友圈,多米諾骨牌正倒向四川信託。坊間稱,四川信託發行的系列資金池項目,申鑫74號,百福36號,已經確認無法兌付本息了,無限期延期,等處置底層資產,有多少付多少,虧了投資人自負。
  • 通過華信資金池業務叫停,看哪些信託產品容易爆雷
    來源:顧問雲在上周傳出華信信託據說高達40億元資金缺口的資金池業務被叫停之後,華信信託成為了當前最容易爆雷的信託公司(安信信託和四川信託已經爆了),和川信一樣,華信也是資金池業務出了問題。那麼,當下哪些信託產品容易爆雷,投資者見到之後要「繞道走」呢?
  • 信託風險劣變啟示錄:華信信託「資金池」危局如何化解
    來源:北京商報今年以來,信託產品兌付延期、「資金池」問題頻繁見諸報端,令信託行業風險曝光度快速提高。近日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更是提到,少數信託公司已劣變為高風險機構,需要予以高度關注。
  • 四川信託否認資金池業務全停和被接管,這家機構與安信信託關係不一般
    記者|張曉雲 5月11日,一則四川信託「資金池」產品被暫停且即將被接管的消息在信託行業內廣泛流傳,引發熱議。
  • 3500億信託資金蜂擁房市 監管50天開223張罰單
    頭部房企融資成本最高達15%用益信託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信託公司所發行的房地產信託產品共有2309個,規模總計3456.91億元,平均期限1.5年,平均年收益率為8.32%。據中國信託業協會3月份發布的行業報告,截至2018年末,全行業信託資產減少4379.47億元至22.7萬億元,不過流入房地產業的信託資金逆勢增長。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房地產信託餘額為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7.72%。「有的項目實質是給房企融資,但操作中可能會放款給建材公司等工商企業。所以實際投向房地產行業的規模可能比3500億更高。」
  • 光大信託:疫情對信託產品發行的影響及展望
    一、疫情環境下的信託產品發行情況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導致大量信託項目無法現場盡調與籤約,信託產品發行受阻,短期內發行數量和規模顯著下滑。根據用益信託網統計數據,2020年1月信託公司發行信託產品2015.67億元,同比增速為-8%;成立規模為1929.35億元,同比增速為-2%,整體略低於去年同期,主要還是受到了今年春節提前的影響,發行規模和成立規模較為接近,說明信託市場供給和需求基本平衡。
  • 資金監管新模式 信託資金標準意義託管出爐
    發送GP到6666 隨時隨地查行情   日前,上海愛建信託投資公司推出的「上海市政顓橋配套商品房投資資金信託計劃」悄然成功募集,據悉這是去年以來,愛建信託公司向公眾發行的第一個信託計劃,更值得關注的是,該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項目是根據中國銀監會去年底發布的有關規定
  • 信託發行爆冷 信託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信託發行市場正在迅速「寒冬」。用益信託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第四季度,共有68家信託公司發行了2490種集體信託產品,總價值2843.4億元人民幣,而去年同期為4060種,3667億元人民幣 。 僅大幅下降了38.7%,而融資額卻下降了22.5%。
  • 地產信託最嚴監管:穿透核查資金用途
    地產信託最嚴監管:穿透核查資金用途陳嘉玲9月4日,《中國經營報》記者獨家報導,上海銀保監局發文要求轄內信託機構報備新增房地產信託及通道業務。一位南方某信託公司的內部人士透露,監管強調房地產信託業務資金用途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穿透原則核查資金用途,不得直接或間接用於土地儲備、房地產流貸等。記者注意到,自2003年央行發文要求加強房地產信託業務管理以來,房地產信託的監管政策一直未停且一脈相承。
  • 信託公司全面剖析-中融信託
    「資金池」業務往往是由信託公司自身作為融資方發起信託計劃籌措資金;銀監會(現銀保監會)2014年發布的99號文(《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首次對非標理財資金池進行了定義「信託資金投資於資本市場、銀行間市場以外沒有公開市場定價流動性較差的金融產品和工具,從而導致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不能一一對應、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期限不匹配(短期資金長期運用,期限錯配)
  • 信託頻頻違約,浙江一家上市公司踩雷,4000萬本息無法兌付
    杭鍋股份踩雷,4000萬未能如期兌付5月初,業內傳言「四川信託即將被接管,停止所有資金池業務」,四川信託官方還發聲明否認甩鍋,稱公司經營管理一切正常。但如今投資者都找上門了,深陷兌付危機的四川信託再也捂不住了。
  • 11月集合資金信託市場發行及成立規模均上揚 主因年末翹尾因素影響
    中國網財經12月10日訊(記者 鹿凱) 據集合集合資金信託市場11月份數據,不同於此前持續下滑走勢,市場發行、成立狀況均有所回暖。其中,細分市場地產類逆勢反彈,金融類規模持續上漲,都成為促使市場短期向好重要因素。
  • 信託資金頻現挪用 亟待完善法規加強監管
    為保證資金安全,中信信託在信託合同中表示,將向項目公司委派董事及財務經理,負責項目的現金流監管、施工進度監管、銷售監管,並對項目公司重大決策擁有一票否決權。  事實上,據國家審計署今年5月的通報內容,某信託公司的部分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在資金使用中也存在被挪用現象,但截至2012年5月,該信託公司未按規定向受益人披露此方面信息。此外,針對信託資金被挪用的問題,新時代信託實際控制人——「明天系」掌舵人肖建華亦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股權質押信託產品信息披露的募集資金用途和實際用途的確會存在差異。
  • 年內逾百產品違約 信託公司破剛兌力不從心?
    從6月違約產品的投向來看,投向工商企業領域的產品違約情形較多,涉及金額最大為206.46億元。其次為投向房地產領域的產品,違約涉及金額為8億元。在上述多起違約事件中,引起市場廣泛輿論關注的是金凰假黃金質押,造成多家信託公司「踩雷」,以及四川信託TOT資金池信託項目違約事件。
  • 值得借鑑的海外信託資金監管模式
    證券時報記者 劉雁  國內信託業因何頻現信託資金挪用現象?海外機構如何實現資金的有效監管?  「海外的託管銀行對於專項帳戶資金監管非常嚴格,有一次我們發出用款申請後,託管銀行一周時間都未放款,理由是『正在調查』。」一家香港的私募基金公司負責人袁先生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袁先生所說的託管銀行監管僅僅是海外信託資金監管體系中的一部分。
  • 四川信託產品接力爆雷,兌付危機如何化解?
    TOT項目總規模252.57億元2018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影響,實體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同時在資管新規等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去槓桿進程加快,「限制非標投資、禁止資金池模式」已成為整個資管行業明確的監管要求。信託資金池業務是指運作模式具有滾動募集、混合運作、分離定價等特徵的業務。
  • 信託,破剛兌,嚴監管,選擇靠譜理財經理!
    「打破剛性兌付」有了權威標準和明確的處罰措施,穿透式監管、嚴格限制資金池業務等提上日程。意見出臺後,一時間眾說紛紜,業界紛紛稱之為「最嚴監管」,大家都明白,這是大事。但究竟如何影響信託、資管公司,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新形勢呢?
  • 保住「有錢人」信託祭出高息現金管理類產品
    「信託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因為投資範圍更廣,在受到監管之前實質是『可投非標的貨幣基金』,收益相對更高。」某信託公司投資經理告訴記者。按照國際通行慣例,以客戶日常月度開支計算,留下6個月備用金,並將此部分資金放在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中。「提升客戶黏性,留住客戶是信託公司加快推出現金管理類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位西南地區某信託公司內部人士表示,信託客戶在產品到期和認購下一隻產品之間會有轉檔期,信託公司希望能把客戶的資金留下來,這就相當於資金的「中轉站」。
  • 一文讀懂68家信託公司與信託行業
    中信登的業務範圍包括:信託產品、受益權信息及其變動情況登記,信託受益權帳戶設立和管理,信託產品發行、交易、清算、結算、估值、信息披露、查詢、諮詢和培訓等服務以及部分監管職能。其中,銀信合作涉及的東西比較多一些,如以TOT模式開展類資金池業務、通過「非標轉標」變相開展資金池業務(如北金所與銀登業務等)、幫助銀行在表外設立資金池、幫助銀行代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