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度最早由斯皮爾曼(Spearman)於1904年將其引入心理測量,指的是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或可靠性程度。根據所關心的重點不同,信度可分為內在和外在信度兩類。
內在信度指調查表中的一組問題是否測量的是同一個概念,也就是這些問題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如何。最常用的內在信度指標為克朗巴哈係數和折半信度。最常用的外在信度指標是重測信度,即用同一問卷在不同時間對同一對象進行重複測量,然後計算一致程度。[1]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講一講克朗巴哈係數的SPSS分析過程。
1、問題與數據
某研究者擬調查患者滿意度,設計了一個共包含10個題目的調查問卷,在醫院隨機攔訪患者共292人。每一個題目都是根據Likert 7級量表進行測量的,將「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有些不滿意」、「無法確定」、「有些滿意」、「滿意」、「非常滿意」分別賦值1分到7分。研究者想要分析這10個題目的一致性,部分數據如圖1。
圖1 部分數據
2、對問題的分析
在實際研究中,很多事物或態度是不能直接被測量的,研究者們常設計一組題目間接反映它們的真實情況。但這些題目是否可以實現研究目的,就需要我們通過統計手段進一步分析了。如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設計了測量患者滿意度的10個題目,並希望判斷它們的一致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Cronbach's α分析。
Cronbach's α分析主要用於評價連續變量和有序分類變量的一致性,適用於本研究的研究數據。
3、SPSS操作
在主界面點擊Analyze→Scale→Reliability Analysis,將變量Q1- Q10放入Items框內,設置Model為Alpha,一般SPSS的默認設置為Alpha,如圖2。
圖2 Reliability Analysis
點擊Statistics,在Descriptives for中點選Item,Scale和Scale if item deleted,在Inter Item中點選Correlations,Continue→OK。如圖33。
圖3 Reliability Analysis: Statistics
4、結果解釋
4.1 總體結果
SPSS輸出的Cronbach's α檢驗結果包括很多。其中,第一個表格為Case Processing Summary,如圖4。
圖4 Case Processing Summary
從表中可以看出,本研究共有292例有效數據(Valid行),沒有缺失(Excluded行),總樣本量為292例(Total行)。
Cronbach's α係數的結果如圖5。
圖5 Reliability Statistics
本研究中測量患者滿意度的10個題目的Cronbach's α係數值為0.741,提示這10個題目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一般來說,條目的一致程度與測量內容有關,Cronbach's α係數值越大提示內在一致性越強。既往研究認為,只要Cronbach's α係數大於0.7,我們就認為條目之間的一致性較好。
標準化Cronbach's α係數(「Cronbach's Alpha Based on Standardized Items」欄)是指用方差為1標化所有條目後計算的Cronbach's α係數,也稱為Spearman-Brown stepped-up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4.2 分條目結果
Item Statistics輸出結果如圖6。
圖6 Item Statistics
在本研究中,我們將每個條目分成Likert 7級,並分別給每個級別賦值。以Q9為例,該條目的平均值為5.10,標準差為1.32,例數為292。由此可見,Q9的平均回答接近「有些滿意(賦值為5)」。匯總各條目後,結果如圖7。
圖7 Scale Statistics
匯總Q1-Q10共10個條目後,均值為40.61,方差為45.53,標準差為6.75。當各條目例數一樣時,匯總後的平均值就等於各條目均值的直接加和。
Item-Total Statistics表中,前兩欄(Scale Mean if Item Deleted和Scale Variance if Item Deleted)分別是每當剔除一個條目後總條目的均值和方差。仍以Q9舉例,如果剔除該條目,總條目的均值為35.51,剛好等於40.61-5.10,即未剔除該條目前的總均值與該條目均值的差。
每當剔除某一條目後,Cronbach's α係數的變化如圖8。
圖8 Item-Total Statistics
從Cronbach's Alpha if Item Deleted欄可以看出,當剔除Q9條目,Cronbach's α係數從原來的0.741增加至0.757。
Cronbach's Alpha if Item Deleted欄只標註每次剔除一個條目的情況。如果我們需要考慮同時剔除多個條目的情況,只能重複SPSS操作,逐步進行。
那麼,如何判斷是否應該剔除某個條目呢?上表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欄中的數據是指每一個特定條目與其他條目匯總的Pearson相關係數。以Q9為例,條目Q9與其他條目匯總結果的Pearson相關係數為0.160。一般來說,如果該指標小於0.3,我們就認為該條目與其他條目的相關性不強,可以剔除。在本研究中,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欄中Q9的數值小於0.3,可考慮剔除該條目。
如果Pearson相關係數出現負值,可能是由於變量賦值的順序不同導致的,大家需要根據專業要求對變量重新賦值。
Squared Multiple Correlation欄顯示的是以某一個特定條目為因變量,其他條目為自變量進行回歸的擬合程度,即R2值。該指標認為如果這些條目可以共同反映某一個潛在因素,他們之間一定可以互相解釋。仍以Q9為例,如果我們以Q9為因變量,其他題目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擬合,該回歸的R2值為0.321。經驗證,結果確實如圖9。
圖9 Model Summary
實際上,我們檢驗條目之間的一致性,就是希望條目的變異可以互相解釋。在本研究中,Squared Multiple Correlation欄中Q9的值為0.321,提示Q9的變異能被條目解釋的比例僅為32.1%。同時還要綜合其他指標的情況,來決定是否保留Q9。
5、撰寫結論
本研究採用自製問卷測量患者滿意度,問卷的10個問題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為0.741)。
推薦醫咖會專欄課程《基金申請與標書撰寫入門課》!
講解基金申請前的科研思維培養、基金申請中的樣本量測算以及基金標書撰寫的核心要點。
使用電腦,打開醫咖會,觀看專欄視頻:
https://www.mediecogroup.com/zhuanlan/courses/37/
關注醫咖會,及時獲取最新統計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