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通過這一關鍵性的環節,意識進入真理世界,走向下一個環節理性階段。
【關鍵詞】黑格爾 自我意識 我們意識 【中圖分類號】B80 【文獻標識碼】A
自我意識的確定性
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也是國內哲學界備受關注和推崇的部分。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在它之前的環節是意識環節,其功能表現在能夠區分自我和對象,否則,思維就會陷入混亂。自我意識環節真正進入真理的階段,以內在的自我意識作為其思考的對象和內容,既說明其矛盾性,從而為自我意識的發展指出困境和出路,也顯示其思維辯證法的精髓,如何讓思維和概念像流水一樣自我流動起來。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論述關於自我意識的確定性時提到「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我」。自我意識由此找到它的「轉折點」,即由個體的自我意識進入到普遍的自我意識的關鍵性過渡環節。具體說來,自我意識就是在人類精神自身發展過程中處於意識之後,理性之前的一個特定階段。黑格爾用三個小部分論述了自我意識的確定性,即Ⅰ「自我意識自身」、Ⅱ「生命」和Ⅲ「自我與欲望」。
首先界定的是自我意識的對象是與此前的意識的對象有原則性的區別。意識是對對象的意識,而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意識,即反思。自我意識的對象是真理性、確定性的知識。而自我意識的確信、確定就是通過揚棄對方才達到的。體現在Ⅲ「自我與欲望」,即自我意識與他者的關係,自我意識的「滿足」只有在別的自我意識裡才能獲得。「別的自我意識」就是Ⅱ「生命」,「它是一個有生命的自我意識」。為什麼是生命?前提應該是作為一個活著的而不是死亡的人,才會有「欲望」和對死亡的「恐懼」,才會有後面的主人與奴隸關係的辯證法。同時,結合賀麟先生對黑格爾生命的解讀,生命分三時段:即有生命的個體,有生命的歷程,及種族三者。有生命的個體是內部的統一成為主體。有生命的歷程是外界的徵服,即內外合一為實在。種族是延續,群己合一。生命的個體就是自我意識。所以側重的是生命的歷程和種族。這也就不難理解這部分提到的「生命的過程」「生命的諸環節」「作為過程的生命」等表述的目的。生命的過程是對抗和戰鬥的過程。生命之為生命,因為有外物與之差異和競爭。個體一定要經過種族的階段,才成為個體。這也就是個人與類之間的辯證關係。即使個體消亡,其精神延續,個體只有在種族中,才是真正生活。
那麼「我就是我們」就是自我意識自我否定、自我發展、自我返回過程的生動體現。他人的自我意識、自我的自我意識,我們在差別性中重新走向各自自我的統一。我們都不再是從前的自我,都有了新的內容。這就是自我意識間相互的活生生的生成過程。這一過程的如何實現就是黑格爾辯證法的精髓。
自我意識的雙重性
自我意識就是把自我當作對象看的意識,對象意識就是把對象當作自我看的意識。自我意識的對象是其特殊性的地方。「意識,作為自我意識,在這裡就擁有雙重的對象:一個是直接的感覺和知覺的對象……另一個就是意識本身。」自我意識的揚棄要區分內部和外部。就外部而言,自我意識要揚棄它的對方,另一個自我意識;就內部而言,自我意識還要揚棄自身,自我的自我意識。由此,自我意識既要看到外在對象的規定性,又要看到內在自我意識的差異性。自我意識面對他者,既有對他者的意識,也有對自我的意識,這是同一個過程。這樣「自我意識的活動也同樣是對方的活動」。就主人與奴隸的關係辯證法來看,主人通過奴隸的勞動,被奴隸的勞動束縛,貌似擁有主動性和決定性的主人變得不自由,成為了事實上的奴隸。而奴隸恰恰是通過勞動,感受到勞動中的自由本質,成為真正的主人。主人擁有的自我意識表現出雙重性,即在外在對立的奴隸面前,可以剝奪奴隸的生命,是其否定性的表現;內在的自我意識,從主動性的主人意識變成了不得不依賴奴隸的被動的奴隸意識。按照F.巴塞爾所代表的哲學心理學的解讀模式,黑格爾關於主奴關係辯證法的理解的重點不在於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有差異的主人與奴隸的階級基礎,而要說明的是這種辯證關係的發展和過程所促成的自我意識發展的「道德心理學潛能」。這種潛能使得這種差異產生,進而實現轉變成為可能。由內在的「我」有可能走向外在,走向「我們」。
同時,自我意識也表明為一種運動和過程,表現為自我的成長。由獨立的個人的自我意識,到反思自我和他人,從而使自我意識具有了一定的客觀性。當一個自我意識面對另一個自我意識的時候,才形成了「真實的自我意識」。真實性來自於自我意識的滿足。鄧曉芒教授是從自我意識的無限性去理解這一社會化過程的。自我意識是對自我的無限的離開和劃分,你可以從旁邊來看自己,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自己來看這個看自己的自己,以此類推,自我意識結構本身展現出一種無限性。當然,它只有在別人那裡才能獲得它的無限性。它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別人,但這個想像還不是真的別人,自我意識還不能得到滿足,所以它只有在社會交往中在別人那裡得到滿足,也可以說,從個人可以看出他的類本質。
自我意識的社會性
從自我意識走向我們意識,不僅是思想的衝突,也帶來現實的衝突。按照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的「認知衝突理論」解釋是:追求一致性是人的生物性本能。當人的行為與思想出現不一致時,人們會感到「認知衝突」,這種衝突會製造壓力,使人或者調整自己的行為、或者調整自己的觀念來達到認知的一致性。從「我」走向「我們」的現實過程中,一定會面對各種困難和否定。必須將他人納入到自我意識中,也就是建立一種我們意識。
按照康德的理解,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有限性」就表現為人有感性的欲望、不可抗拒性和偏好的差異性。作為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體的人,他必然要出現矛盾,產生「認知衝突」。但是康德並不否定人的感性追求,他不主張割捨和捨棄感性,而是強調要如何更好的保有感性,這也是自我成長的需要。因此,康德的道德絕對命令的最高要求就表現在自我約束自我的理性的「自律」。同時,他用四個例子說明人的道德發展要以人作為目的,而不是僅僅作為手段。而真正的道德就是把人當目的,無論對方是什麼人,都應該尊重他的人格和人性。所以,自我意識從「我」到「我們」的過程就是去學會了解和尊重其他的「我」的過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將「我們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就是改變傳統的「自我中心論」、「他人主體論」或者「多主體論」等觀念。更確切地說法,應該是生活中的「主體間性」。「我們意識」就是將每個「我」的差異性作為前提而能夠作為一個「我們」整體。這就需要克服傳統的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完全對立的單一的思維方式。任何一次社會實踐既是對主觀思想中自我臆測的一種否定,也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否定。既是對主觀性的否定,也是對客觀性的同時否定。二者的統一才是自我意識的成長。用「我們」相互之間的認知衝突來影響每個「我」的行動上的認知判斷。
我們只有將他人作為自己的命運共同體來不斷地強化「我們意識」,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與更多的「我」形成「團隊意識」。而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就是用「生產過程」代替黑格爾的「思維過程」,從而終結了傳統上作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也在樸素的追問中國的問題。正如德勒茲所感嘆的,「我們總是擁有我們應該擁有的信仰、感覺和想法,而這正源於我們存在的方式或生活的方式」。既然每個人現實的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當中,所以我們應該在社會生產中樹立一種現實的「我們意識」,才能促進和實現自我意識的成長和成熟。
(作者單位:長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註: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課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實踐教學的道德維度研究」(課題編號:GH150556)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鄧曉芒:《論「自我」的自欺本質》,《世界哲學》,2009年第4期。
②[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③陳浩:《無私有財產,無相互承認—試論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理論困境》,《世界哲學》,2014年第3期。
④鄧曉芒:《鄧曉芒講黑格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⑤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責編/潘麗莉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