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思想:黑格爾哲學的理論精髓

2020-12-25 人民論壇網

【摘要】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通過這一關鍵性的環節,意識進入真理世界,走向下一個環節理性階段。

【關鍵詞】黑格爾  自我意識  我們意識    【中圖分類號】B80    【文獻標識碼】A

自我意識的確定性

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也是國內哲學界備受關注和推崇的部分。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在它之前的環節是意識環節,其功能表現在能夠區分自我和對象,否則,思維就會陷入混亂。自我意識環節真正進入真理的階段,以內在的自我意識作為其思考的對象和內容,既說明其矛盾性,從而為自我意識的發展指出困境和出路,也顯示其思維辯證法的精髓,如何讓思維和概念像流水一樣自我流動起來。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論述關於自我意識的確定性時提到「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我」。自我意識由此找到它的「轉折點」,即由個體的自我意識進入到普遍的自我意識的關鍵性過渡環節。具體說來,自我意識就是在人類精神自身發展過程中處於意識之後,理性之前的一個特定階段。黑格爾用三個小部分論述了自我意識的確定性,即Ⅰ「自我意識自身」、Ⅱ「生命」和Ⅲ「自我與欲望」。

首先界定的是自我意識的對象是與此前的意識的對象有原則性的區別。意識是對對象的意識,而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意識,即反思。自我意識的對象是真理性、確定性的知識。而自我意識的確信、確定就是通過揚棄對方才達到的。體現在Ⅲ「自我與欲望」,即自我意識與他者的關係,自我意識的「滿足」只有在別的自我意識裡才能獲得。「別的自我意識」就是Ⅱ「生命」,「它是一個有生命的自我意識」。為什麼是生命?前提應該是作為一個活著的而不是死亡的人,才會有「欲望」和對死亡的「恐懼」,才會有後面的主人與奴隸關係的辯證法。同時,結合賀麟先生對黑格爾生命的解讀,生命分三時段:即有生命的個體,有生命的歷程,及種族三者。有生命的個體是內部的統一成為主體。有生命的歷程是外界的徵服,即內外合一為實在。種族是延續,群己合一。生命的個體就是自我意識。所以側重的是生命的歷程和種族。這也就不難理解這部分提到的「生命的過程」「生命的諸環節」「作為過程的生命」等表述的目的。生命的過程是對抗和戰鬥的過程。生命之為生命,因為有外物與之差異和競爭。個體一定要經過種族的階段,才成為個體。這也就是個人與類之間的辯證關係。即使個體消亡,其精神延續,個體只有在種族中,才是真正生活。

那麼「我就是我們」就是自我意識自我否定、自我發展、自我返回過程的生動體現。他人的自我意識、自我的自我意識,我們在差別性中重新走向各自自我的統一。我們都不再是從前的自我,都有了新的內容。這就是自我意識間相互的活生生的生成過程。這一過程的如何實現就是黑格爾辯證法的精髓。

自我意識的雙重性

自我意識就是把自我當作對象看的意識,對象意識就是把對象當作自我看的意識。自我意識的對象是其特殊性的地方。「意識,作為自我意識,在這裡就擁有雙重的對象:一個是直接的感覺和知覺的對象……另一個就是意識本身。」自我意識的揚棄要區分內部和外部。就外部而言,自我意識要揚棄它的對方,另一個自我意識;就內部而言,自我意識還要揚棄自身,自我的自我意識。由此,自我意識既要看到外在對象的規定性,又要看到內在自我意識的差異性。自我意識面對他者,既有對他者的意識,也有對自我的意識,這是同一個過程。這樣「自我意識的活動也同樣是對方的活動」。就主人與奴隸的關係辯證法來看,主人通過奴隸的勞動,被奴隸的勞動束縛,貌似擁有主動性和決定性的主人變得不自由,成為了事實上的奴隸。而奴隸恰恰是通過勞動,感受到勞動中的自由本質,成為真正的主人。主人擁有的自我意識表現出雙重性,即在外在對立的奴隸面前,可以剝奪奴隸的生命,是其否定性的表現;內在的自我意識,從主動性的主人意識變成了不得不依賴奴隸的被動的奴隸意識。按照F.巴塞爾所代表的哲學心理學的解讀模式,黑格爾關於主奴關係辯證法的理解的重點不在於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有差異的主人與奴隸的階級基礎,而要說明的是這種辯證關係的發展和過程所促成的自我意識發展的「道德心理學潛能」。這種潛能使得這種差異產生,進而實現轉變成為可能。由內在的「我」有可能走向外在,走向「我們」。

同時,自我意識也表明為一種運動和過程,表現為自我的成長。由獨立的個人的自我意識,到反思自我和他人,從而使自我意識具有了一定的客觀性。當一個自我意識面對另一個自我意識的時候,才形成了「真實的自我意識」。真實性來自於自我意識的滿足。鄧曉芒教授是從自我意識的無限性去理解這一社會化過程的。自我意識是對自我的無限的離開和劃分,你可以從旁邊來看自己,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自己來看這個看自己的自己,以此類推,自我意識結構本身展現出一種無限性。當然,它只有在別人那裡才能獲得它的無限性。它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別人,但這個想像還不是真的別人,自我意識還不能得到滿足,所以它只有在社會交往中在別人那裡得到滿足,也可以說,從個人可以看出他的類本質。

自我意識的社會性

從自我意識走向我們意識,不僅是思想的衝突,也帶來現實的衝突。按照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的「認知衝突理論」解釋是:追求一致性是人的生物性本能。當人的行為與思想出現不一致時,人們會感到「認知衝突」,這種衝突會製造壓力,使人或者調整自己的行為、或者調整自己的觀念來達到認知的一致性。從「我」走向「我們」的現實過程中,一定會面對各種困難和否定。必須將他人納入到自我意識中,也就是建立一種我們意識。

按照康德的理解,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有限性」就表現為人有感性的欲望、不可抗拒性和偏好的差異性。作為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體的人,他必然要出現矛盾,產生「認知衝突」。但是康德並不否定人的感性追求,他不主張割捨和捨棄感性,而是強調要如何更好的保有感性,這也是自我成長的需要。因此,康德的道德絕對命令的最高要求就表現在自我約束自我的理性的「自律」。同時,他用四個例子說明人的道德發展要以人作為目的,而不是僅僅作為手段。而真正的道德就是把人當目的,無論對方是什麼人,都應該尊重他的人格和人性。所以,自我意識從「我」到「我們」的過程就是去學會了解和尊重其他的「我」的過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將「我們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就是改變傳統的「自我中心論」、「他人主體論」或者「多主體論」等觀念。更確切地說法,應該是生活中的「主體間性」。「我們意識」就是將每個「我」的差異性作為前提而能夠作為一個「我們」整體。這就需要克服傳統的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完全對立的單一的思維方式。任何一次社會實踐既是對主觀思想中自我臆測的一種否定,也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否定。既是對主觀性的否定,也是對客觀性的同時否定。二者的統一才是自我意識的成長。用「我們」相互之間的認知衝突來影響每個「我」的行動上的認知判斷。

我們只有將他人作為自己的命運共同體來不斷地強化「我們意識」,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與更多的「我」形成「團隊意識」。而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革命,就是用「生產過程」代替黑格爾的「思維過程」,從而終結了傳統上作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也在樸素的追問中國的問題。正如德勒茲所感嘆的,「我們總是擁有我們應該擁有的信仰、感覺和想法,而這正源於我們存在的方式或生活的方式」。既然每個人現實的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當中,所以我們應該在社會生產中樹立一種現實的「我們意識」,才能促進和實現自我意識的成長和成熟。

(作者單位:長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註: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課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實踐教學的道德維度研究」(課題編號:GH150556)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鄧曉芒:《論「自我」的自欺本質》,《世界哲學》,2009年第4期。

②[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③陳浩:《無私有財產,無相互承認—試論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理論困境》,《世界哲學》,2014年第3期。

④鄧曉芒:《鄧曉芒講黑格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⑤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責編/潘麗莉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黑格爾美學思想精髓
    >三: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意義一:黑格爾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與辯證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學思想,首先應了解其哲學體系。在這裡,只是簡要的勾畫出了黑格爾哲學的輪廓。顯然,黑格爾的哲學是頭足顛倒的,但並非說要徹底推翻其全部的哲學理論,其中支撐著黑格爾哲學的辯證發展過程,即是合理的內核,很多思想也具有其合理性,正如偉大的馬克思早期也是學習與信仰黑格爾的哲學,從中披沙鍊金,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
  • 黑格爾哲學思想體系 | 西方哲學史筆記
    (三)黑格爾哲學是辯證法、歷史和認識論的統一體系在謝林哲學之前,各種哲學包括康德哲學在理論與實踐、科學與道德、自然與社會、真理與歷史之間設置了不少的隔閡,謝林則作出了意識歷史與自然歷史之間存在著對應關係的猜測,試圖把這兩個被分割開的領域結合在一起。
  • 鄧曉芒:黑格爾哲學的特點
    至於歐洲大陸學術界,他們在哲學史的領域內對黑格爾歷來都很重視,大學裡的康德、黑格爾哲學作為傳統經典課程,是每學期都要開的。黑格爾是公認的西方思想兩千年發展中少數的幾位偉大哲學家之一,他把康德創立的德國古典唯心論哲學發展到了最高點。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的類哲學的思想來源問題,國內外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完全源於費爾巴哈的類哲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還未成熟時期對費爾巴哈類哲學的直接繼承。廣松涉認為,馬克思的類哲學是黑格爾的抽象思辨邏輯與青年黑格爾派及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在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國內學界關於馬克思的類哲學也開展過討論,同樣出現了不同聲音。
  • 黑格爾對自由主義法哲學的批判
    不滿於現代性所導致的異化與疏離,黑格爾與其同時代的理論家們對啟蒙理性展開了反思,具體到政治法律方面,則是試圖超越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們發明的自然權利與社會契約理論。在黑格爾看來,康德權利哲學的主要問題在於,難以從純粹形式性的法權原則推導出任何具體的社會與政治規範。此外,康德對於善良意志的堅持又會導致「優美靈魂」的困境,即因害怕自己的行為與實存玷汙了良知,陷入一種軟弱無力的避世狀態之中。與康德類似,費希特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結構中演繹出了自然權利,卻以之為基礎發展出了一種「鎖閉的商業國」。在黑格爾看來,這種充斥著無處不在的監控與管理的制度設計毫無吸引力可言。
  • 黑格爾哲學的「絕對精神」和辯證法
    而這本《精神現象學》就是在第三個階段「精神哲學」,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又分為三個階段: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其中,主觀精神又包括:意識、自我意識和理性三個部分,所以,鄧曉芒老師也把精神現象學分為五個部分: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客觀精神、絕對精神。為什麼這本書叫「精神現象學」呢?而不是直接叫「精神哲學」呢?
  • 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費爾巴哈的偉大功績在於: (1)證明了哲學不過是變成思想的並且經過思考加以闡述的宗教,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另一種形式和存在方式;從而,哲學同樣應當受到譴責; (2)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現實的科學,因為費爾巴哈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成了理論的基本原則; (3)他把基於自身並且積極地以自身為基礎的肯定的東西同自稱是絕對的肯定的東西的那個否定的否定對立起來
  • 馬克思誤解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嗎?——對弗雷澤命題的批判與「黑格爾-馬克思」思想關係難題的求解
    因此,反思弗雷澤理路的難度也就在於必須對黑格爾著作(包括書信)進行深入的文本細讀。   一、黑格爾的範疇推演是現實的還是觀念的?  黑格爾的思想(特別是範疇思想)一直被理解為是和馬克思的唯物論相反的唯心論。Tony Smith認為,「黑格爾的理論作為真正的唯心論從來沒有走出過『理念』的範圍」[4]。
  • 黑格爾|為什麼說精神哲學是關於人的「尊嚴」的最高學問
    ,也就是說,只有人的思想意識才能從現實的自然事物中抽象出概念,黑格爾的這個意思,並不難理解,我們平常說,普遍的東西(共相)存在於特殊的東西(殊相)之中,兩者在現實世界中結合為一個整體,只有我們人的思想意識才能從特殊的東西中抽象出普遍的東西,我們所說的這些話,同黑格爾所謂自然現象中潛存著概念,只有人的思想意識才能把概念從自然現象中解脫出來,實際上是一個意思:黑格爾所謂的概念或
  • 黑格爾憑什麼說中國沒有哲學?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件事在當時的哲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且不論他說的對不對,但就黑格爾來說提出這種論調是很正常的,畢竟作為一個理論體系被稱為「哲學終結」的哲學大師,讀了東方的學術著作,不論是否讀懂總應該做出一番不失大家風範的評價才是。
  • 馬克思 | 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費爾巴哈的偉大功績在於: (1)證明了哲學不過是變成思想的並且經過思考加以闡述的宗教,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另一種形式和存在方式;從而,哲學同樣應當受到譴責; (2)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現實的科學,因為費爾巴哈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成了理論的基本原則; (3)他把基於自身並且積極地以自身為基礎的肯定的東西同自稱是絕對的肯定的東西的那個否定的否定對立起來
  • 人與自然界的思想價值: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百科》的改造吸收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筆記本III中「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包括對《精神現象學》和《哲學全書》的梳理和批判。現有的大量研究集中於馬克思對《精神現象學》的吸收和改造,但馬克思對《哲學全書》的評論同樣重要。馬克思把《精神現象學》看作「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①。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讀書筆記第一期——序言
    邏輯學是關於概念的理論,絕對理念表現為純概念,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純概念;自然哲學是關於客觀現象的理論,絕對理念通過概念的自我演進外化為自然,即從絕對理念當中產生出現象的外殼;精神現象學是關於人的理論,絕對理念在自然中進一步發展後產生出生命現象,人是生命現象發展的最高階段,絕對理念通過人的精神和意識回到了自身、實現了自我。
  • 黑格爾為什麼說東方的哲學不屬於哲學史
    黑格爾在考察哲學史時也涉及到對東方精神狀況的描繪,並提到了中國和印度的哲學。但是,他卻認為在東方找不到哲學知識,「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以外」。就中國來說,中國人早慧卻停滯不前,在古代兩千年的歷史中幾乎維持著同等的理智活動水平。
  • 哲學的歷史 | 黑格爾對歷史概念的闡釋
    ——黑格爾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企圖運用辯證思想凝聚世界萬象,據以揭示出現實世界的本源,黑格爾稱之為對於歷史的哲學或思想的考察。黑格爾將理性超脫於康德知性思維能力範疇,使理性成為一種實體(the substance),一種實現宇宙目的的無限力量。換言之,理性用於掌握概念的無限性,並成為一切合理性事物存在的基礎。
  • 黑格爾與分析哲學
    雷丁在分析哲學與黑格爾思想的繼續對話方面開闢了一個新的階段。保羅·雷丁的專著《分析哲學與黑格爾思想的復歸》富有思想內容並激發人思,意味著一種被黑格爾稱之為「它的被思想俘獲的時間」的哲學品格範式。與此同時,該專著在學術上令人眼前一亮,使人受益匪淺,富有哲學洞見和啟迪意義。
  • 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的交往思想
    從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直到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交往問題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線索。這條線索經歷了從康德歷史哲學中的交往思想開始,經歷了從費希特探討人際的相互承認和主體間性,到黑格爾更為現實地論述市民社會中的需要、勞動、財產和交換等交往問題,再到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看待人的交往形式的邏輯歷程。
  • 存在主義的哲學的思想淵源
    在這些著作中,齊克果對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抵制、關於真理的主觀性、恐懼概念和個人與上帝的對立等思想,對存在主義的形成有道接的影響。 (一)齊克果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奠定了存在主義的非理性主義基調。在黑格爾看來,一切都是「絕對精神」的「異化」;連個人也是抽象的「絕對精神」的化身。
  • 黑格爾哲學7個比喻
    ——黑格爾整部人類哲學史充滿著哲學家們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鬥爭,基於這種客觀事實,黑格爾把哲學史形象地比喻為一個「廝殺的戰場」。黑格爾說:「全部哲學史這樣就成了一個戰場,堆滿著死人的骨骼。」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總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發展的,因為哲學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時代」。表達新時代的哲學必然要通過對表達舊時代的哲學的批判而獲得哲學的統治地位,由此便構成了哲學史的「廝殺的戰場」。
  • 黑格爾:什麼是「哲學」?
    當然,黑格爾所說的哲學並非廣義上的哲學,而是指思辨哲學。每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時代精神,隱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觀念中,以學術思想為集中體現。例如中世紀統治西方的觀念是權威原理,人們拜服於教會和上帝,出現了經院哲學;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興起,冒險與探索精神方興未艾,經驗主義便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