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電視劇,一直厭煩劇中那些人妻的拖拖拉拉。
想當然地以為,只要雙方沒了感情,或一方出了軌,抓了奸,離婚便是鐵板上的事。
現在長大了,看過了很多人在圍城裡的進進出出,方才明白離婚之難。
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費希爾博士認為,離婚之難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離婚之前的猶豫與煎熬,第二個階段為離婚後的自我療愈。他在《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中提供了一套實用有效的「自我療愈指南」。這套指南讓我們重新審視整個離婚的過程,指導我們在不同的階段去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決策。
與市面上其它關於離婚的書不同,《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並沒有從解決法律、財務、爭取撫養孩子和監護權,找到新愛情等問題上給讀者提供建議。
相反,費希爾博士更關注個人在離婚後的自我療愈方式和效果。他認為,當我們遭遇離婚這種重大變故的時候,要想恢復自己的生活,就會面對各種不可迴避的情緒問題。而只有完美地處理好這些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在離婚後得以重生。
《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熱銷30餘年,銷量逾百萬。很多讀者都表示,費希爾博士的建議成功地幫助自己從離婚、分手或失去另一半的痛苦中恢復過來,重建他們的人生。成從了已婚到離婚,再到真正的獨立人的轉變。
那麼,在費希爾博士看來,離婚到底難在哪?而離婚後的我們,又應該如何處理離婚後的負面情緒,讓自己受傷的心儘早療愈呢?
一、離婚難,到底難在哪?
離婚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就是一段支離破碎的經歷。一般來說,離婚對人們的衝擊,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無法接受被拋棄與被否定等負面情緒
離婚時,人們的失望程度與他們對生活的期待值,或是配偶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有關。當我們處於分手階段時,被拋棄感是最常見且典型的感覺。雖然我們以前也試過這樣的感覺,但愛人的離開會將這種感覺無限放大。
費希爾博士認為,離婚後一個完整的療愈過程會經歷以下階段:
首先,你會經歷一個消極期,主要表現為拒絕承認離婚的危機。因為一段關係的終結,往往會帶來被拋棄的感覺。同時,突然被迫從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中抽離,也會為我們帶來強烈的孤獨感。
其次,你想逃離自己所在的環境。你開始憤怒,責怪愛人給你帶來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倘若你的離婚是因為第三者介入。那比起對前任或是對自己,我們更容易對第三者產生憤怒。總之,不管是對前任,還是第三者,你的憤怒在初期都難以遏制。
然後,你開始陷入回憶,並計算這些年來你在感情中的付出,盤點對方對你的好與不好。對方過去的表現將直接影響你對孩子監護權和財產分割的處理。
然而,當一切現實條件就緒,你卻開始陷入一段抑鬱期。在這一階段,你可能會自怨自艾並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你的自我價值感會降低,內心會不斷糾結到底出了什麼錯,對未來會有很多恐懼。
總之,大多數人在整個過程中都會感到絕望、失望、復仇的欲望、絕望和無助。但只有當經歷了所有的階段,你才會最終接受現實,接受自我,才會對未來產生希望。
2、孩子與經濟會讓你對關係的結束猶豫不決
孩子與財產永遠是夫妻之間最糾結的問題,很多人之所以遲遲不能決定離婚,完全是出於對孩子日後成長的考慮。
即使孩子不參與你的離婚決定,他們也會感到同樣的沮喪和憤怒。大部分孩子都能感知到父母的婚姻走到了盡頭。因此,他們也會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被遺棄感。一些孩子還會認為自己應該為父母的離婚負責,從而產生內疚感。
因此,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離婚是成年人的問題,與孩子無關。孩子本身沒有任何的錯,父母離婚也不是他們造成的,他們更加沒有被拋棄。
當然,讓孩子意思到這個問題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倘若夫妻分居及離婚後,父母能夠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那孩子便能順利度過這個特殊階段。
3、 被人情與輿論所綁架
雖然離婚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普遍,但大多數人對離婚者仍然持有不公平的看法。離異女性在生活、職場和婚戀市場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
人們對離異人士的偏見與惡意,一方面是源於固有觀念對已婚女性的定義,另一方面源於自身對離婚的恐懼。
如果你朋友的婚姻本來就不穩定,他們可能會迴避你。因為你的離婚,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婚姻的不穩定。他們避開了你的友誼,只是擔心離婚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到自己的身上。
二、 離婚後應該如何進行自我療愈?
失去了愛人,很多人因此感到悲傷。事實上,伴隨著愛人的離開,我們還失去了其他的東西。比如兩個人共同規劃的未來、愛情關係、愛人的角色或與夫婦相關的身份。
從已婚狀態變成單身狀態,我們的生活也會發生很多變化。在很多人的眼裡,失去愛情和失去配偶一樣影響重大。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離婚後的負面情緒,儘早走出離婚的陰霾呢?
1、處理內心的悲傷
處理悲傷的第一步,是接受分手的事實。
接受事實雖然不會讓你馬上放下,但從某種意義而言,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多人會在這個階段感到抑鬱,但這種抑鬱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而當你徹底接受分手的事實後,你便能擺脫悲傷帶來的情感上的痛苦,開始覺得沒有必要在過去的關係上投入感情。只要挺過了這個階段,你便可以建立起更為堅強的自我身份,實現更為圓滿的個人自由和獨立了。
2、處理內心的憤怒
當我們熬過了悲傷的階段,憤怒便會撲面而來。憤怒是離婚時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分手的時候,你會感到狂怒、懷恨在心、無比怨恨。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
有一些人會以孩子為媒介,藉此表達對前任的憤怒。但這種發洩方式不僅會讓孩子蒙上陰影,也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
另一些人則選擇把憤怒埋在心裡。但這些未被處理的負面情緒會日漸發酵,最後讓你變得抑鬱。
事實上,憤怒是發洩的,只是我們需要學會用健康的方式來表達。
那麼面對離婚憤怒,你能做些什麼?
費希爾博士的回答是:「允許自己哭泣」。
哭泣是表達難過和憤怒的自然反應,也是一種積極誠實的情感表達。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嘗試給你的前任寫一封信。先把想說的話都寫下來,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感恩的還是憤怒的。當信寫好後,不要寄出去,而是把它毀掉。通過這個行為,你表達了憤怒,同時也象徵性地毀掉了內心的憤怒。
同時,你還可以嘗試「空椅子」(Empty Chair)的方法來發洩自己的憤怒。首先想像自己的前任坐在上面,然後把想要說的話都說出來。
當然,在《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中,費希爾博士還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發洩離婚憤怒,讓我們知道憤怒是可以被健康表達的。
因此,不要把自己的怒火壓在心中,也沒有必要變得有攻擊性。學會健康地表達憤怒,才能清空內心的負面情緒。
3、安放內心的孤獨
愛人離開最大的後遺症,是讓失去習慣和陪伴的我們感到孤單。這種無法安放的孤獨會讓很多剛恢復單身的人急於去物色新的戀人,從而尋求安慰。
但如果過快進入下一段戀情,我們便很有可能把上一段關係的遺留問題帶到新關係中來。你也許會找了一個和前任一模一樣或完全相反的人結婚。更恐怖的是,你極有可能會在新的關係中重複犯錯,遭遇與以前相同的問題。因此,如果在情感上還沒有完全走出上一段戀情,最好還是不要涉足另一段長期的穩定戀情。
4、提高自我認同
不管是出於何種理由的離婚。當事人都會有一種「投資失敗」的感覺。如果遭遇的是「被出軌」的一方,更可能會產生「被否定」的「自我懷疑」。
「低自尊」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自己做什麼事都不能成」的錯覺,嚴重打擊我們的積極性,降低我們在事情上的成功機率。
因此,費希爾博士特別為離婚人士準備了一個「修復自尊」的簡單操作。整個操作一共有11個步驟,具體細節如下:1、你必須下定決心要改變。2、改變你看待自己的方式。3、在別人面前把自己的優點說出來。4、審視你與他人的關係,做出改變,改掉自己的破壞性模式,養成「新」自我。5、從腦海裡根除那些負面的自我概念。6、在紙條上寫下自己的優點,然後把這些紙條貼在家裡顯眼的地方。7、敞開心扉,傾聽來自他人的正面評價。8、在自己的行為方面做出某項具體的改變。9、多一些擁抱吧!這是最有趣的步驟之一。10、你應該努力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交流。11、你可以選擇進行心理治療,以求增強自我概念。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離婚讓你失去了很多,有強烈的失敗感。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你在感情裡是不合格、或是有什麼問題的。因為婚姻是需要雙方共同維繫的,每個人在婚姻裡都有做的好與不好的地方。離婚只能說明你們的關係出現了問題而不是你個人有問題。並且,婚姻關係惡破裂,也意味著你的人生就此完蛋。
就像費希爾博士說的那樣,「如果我們的關係有問題,那並不是我有什麼大問題。如果兩人不能在一起,我失去了一些東西,那對方也失去了同樣多的東西,甚至更多。」
寫在最後:
當我們處在巨大的情感痛苦當中,我們需要一些簡單可行的操作,幫助我們走出陰霾。儘管離婚會給我們帶來創傷,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動力,藉此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內心。
在《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中,費希爾博士提醒我們不要在已經結束的關係上再進行投入,並指導我們如何在在情感上投資自己,促進自己的個人成長。
他不僅推翻了我們對離婚的偏見,同時讓我們認識到離婚不只是一個悲劇,而且還是一個自我尋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可以從過去學到新的東西,可以更加了解自己,還可以獲得成長,遇見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