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合伙人之一王強說:「離開北大以後,這二十多年以來,實際上是任何能擠出來的時間,都用在回到書本」。
回到書的世界去閱讀,它對我日常產生的最重大的,不僅思維方式的影響、行動力的影響、還有決策模型參照的影響,實際上全部來自於虛構的文學世界。而不是如何管理人力資源、如何管理績效、如何管理投資,不是這些。這些東西在我看來,沒有意思,這些很簡單。難的是複雜人的宇宙和世界,這是「毀」這個字想要表達的意思。
如果讀一本書,它不能夠對你過去的生命痕跡、過去想像力的積澱、過去世界的一種看法,不能夠產生一種新的啟迪的話,這本書你讀和不讀,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你與人接觸,與事接觸,與市場接觸,你做投資做企業,你天天遇到的都是過不去的坎。
因為讀經典,可以讓我非常懂得慢的道理,就是耐心的道理。《追憶似水年華》也就描述了幾個小時的經歷,但是那耗盡了普魯斯特的一生,所以這些,突如其來的人生事件,如果你要用這種耐心來看,幻化成七卷一生。
你需要去解決處理的東西,所以你就會贏得一些處理這個事情的思考定力。我就把任何事情 剎那間,我會把它放在一個非常宏大的未來來考慮。這個事兒本來是全部放在這個宏觀的視野裡,它就變成了戒指一樣小的東西,你就不會著急了、不會慌亂了。反而你對這個事情的呼應或處理,就會得心應手。
我自己像塑造我一個文學作品一樣:既達到了對事業的理解和追求,也保持了我精神世界的完整和成長。這個疊加起來,如果你問我感覺幸福嗎?很幸福。為什麼?這個幸福不是大家認為我做的如何?所以大家覺得,你很成功。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一文不值的標籤。我認為令我感覺幸福的,是成就。這個成就也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就,企及了什麼東西。
我每一步都扎紮實實,把書幻化成我生命的部分。也就是說我沒有讀死書,我讀了很多書,眼睛也沒有讀瞎,腦子也沒有都呆,也就是說,能分辨書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能夠把書的世界的智慧,幻化成現實世界的智慧。那另一部分呢,這些年通過不斷做事的歷練,這些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實人性現實的碰撞、理解、經歷,反過來加深了我對文學世界的理解、經歷和想像。這反過來是非常有機的互動。
我每天如果不吃飯,我覺得可以,因為到了這個年齡,我覺得喝點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沒看夠幾個小時的文字,我都覺得今天很空虛。我真是想,如果這三十年沒有書,那我能是今天嗎?肯定不是我今天。雖然我作為一個生命仍然活著,但是他不會活得像今天這樣,令我滿意。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古代倡導讀書能夠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現代倡導讀書更多的是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成長。手捧書籍,沉浸在書中的故事中,帶離自己臨時脫離這個現實世界,去體驗書中的幻化世界,不覺得是一種人生享受嗎?
很多事情我們不懂,摸不著頭腦,但去尋找一本相關的書籍閱讀起來,也許就可以解決你的燃眉之急。把讀書養成一種習慣,就像洗臉刷牙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