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翻譯施燕華南京憶趣事:毛主席方言難懂

2020-12-14 人民網陝西頻道

  施燕華,外交部英文專家、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她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到美國的外交官,長期從事擔任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口譯,重要外交文件的英語定稿等工作。曾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駐盧森堡大使。

  端莊的舉止,和藹的笑容,一身樸素的打扮。昨天,由中國日報社、可口可樂大中華區與南大聯合主辦的「思享匯·暢爽未來系列論壇」上,施燕華的出現讓現場的大學生們如沐春風。這位經歷了中國多位領導人不同時期的翻譯家,沒有半點架子,娓娓道來在領導人身邊做翻譯的有趣往事。

  窘事:「罐悶鴨子」翻成「受傷的鴨子」

  很多學生好奇,外表瘦弱、貌不驚人的施燕華是怎麼成為「譯界大咖」的?

  「其實最初我並不想考外國語學院,但是因為那個時候國家需要,外交部來上海招生,我就通過考試進了外國語學院。畢業之後也是陰差陽錯,我念了研究生兩年之後,遇到文化大革命,學校都癱瘓了,外交部一看,我們英語系一共四個研究生,就把我們弄到了外交部翻譯室。」施燕華笑言,她的人生當中有很多的偶然性,在偶然性當中也有很多的機會。

  初到翻譯室,施燕華遇到不少窘事。「記得1965年底,巴基斯坦總統訪問中國,我要翻譯一個國宴的菜單,沒想到宴會上一道菜端上來後,巴基斯坦的總統在那裡笑。後來我發現裡面有一道菜叫罐悶鴨子,我把它翻譯成了『受傷的鴨子』。我的一位老師看到之後就問我說為什麼這個鴨子受傷了?我感到無地自容。」施燕華說,「我的一位前輩說他搞了一輩子的外交翻譯,常常為了是逗號還是句號而苦惱,所以外交翻譯要求非常的精確,所有的字都是要經過斟酌的。」

  「沒想到美國人對我們興趣特別大」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到美國的外交官,施燕華對當年情形記憶猶新。

  「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我們受到的教育是美國人很壞,是帝國主義。當時有兩個標語,一個標語是『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第二個標語就是『打倒美帝國主義和一切走狗』。記得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席位,當時毛主席說要去,外交部的領導有一點膽怯,說現在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毛主席說現在形勢不一樣了,是非洲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說一定要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時我們想,如果過去的話都變成楊子榮了,紐約是一個虎穴。」

  「飛機快到紐約的時候,機長告訴我們,甘迺迪機場有400多名美國記者等著我們。到了甘迺迪機場上空,我看到下面的停車場到處都是小車,當時覺得很稀罕很好奇。在候機廳大樓的前面,很高的一排梯子,美國的記者都在那邊,拼命想提問題,而我們當時不願意回答問題。」施燕華說,美國記者當時最關心的就是中美關係,中國第一個政府代表團到美國後對中美關係會有什麼影響。「我們就這樣來到了美國,大家沒有想到美國人對我們的興趣特別大。」

  毛主席話難懂,鄧小平愛用諺語

  施燕華給鄧小平、李先念等領導當過翻譯,歷經多位領導人的不同時期。這項工作表面上很風光,但對她來說,經常會有難堪的時候,方言首先是個坎。

  「我沒有給毛主席做過翻譯,不過我知道他的湖南話很難懂。有一次毛主席說『美國的飛(灰)機到處飛(灰)』,一個老翻譯怎麼都聽不懂,後來還是別人幫忙才聽懂的。」施燕華說,當時對於翻譯來說,不管是中國的地方口音還是外國的英語,兩邊都要翻,還是很困難的。

  說起其他領導人的口音,施燕華也是了如指掌。「周總理倒沒有什麼,他說話有邏輯,而且口音不難懂。李先念是湖北話,開始的時候我感到有一點困難,後來慢慢就熟了,所以他很長一段時間點名要我翻譯。華國鋒的話很難懂,他是山西話帶一點河南話,有的時候就完全要靠別人幫忙。還有葉劍英,他的普通話不是普通話,而是廣東話。」

  施燕華做過鄧小平的隨身翻譯,覺得他的四川話還是比較好懂的,不過鄧小平比較喜歡用一些民間的諺語,給翻譯帶來不小的挑戰。「比如有次說到美國的中東政策,鄧小平認為是『驢駒子推磨』。我聽了幾次都不懂,後來旁邊有一個陪同的司長告訴我說是『小驢子推磨』,我才明白,原來是說中東政策原地打轉的意思。」

  讓施燕華最頭疼的還有印度的英語。「他們講的非常快。施燕華說,所以英文翻譯對中國人來說不僅要懂很多地方的口音,還要懂很多南亞、非洲的各種各樣的口音。

  鄧小平喜愛小孩子,看問題很透徹

  在互動環節,現場的大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在鄧小平身邊做翻譯時,施燕華對這位國家領導人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對什麼事情都能看得很透。我們每次見外賓之前,首長到了之後都要先匯報一下,他總是說你們的簡報都看過了,如果沒有新的就不要匯報了,結果沒有什麼新的,他就坐在那裡抽菸,不吭聲。然後就請外賓來,他對外賓都會有一個主題,對美國人有的時候講的是科技方面的,另外一個就是臺灣問題。」

  施燕華說,雖然鄧小平不苟言笑,但是很有人情味。「我們出國訪問,一些小孩子來獻花,他總是要親他們的額頭,他特別喜歡小孩子。他還很尊重對方的習慣。有次去新加坡訪問李光耀,新加坡說李光耀對菸草過敏,希望不要抽菸,我們也同意了。但是新加坡還很擔心,在會談廳的上方裝了個抽油煙機。但是鄧小平菸癮這麼大,三個多小時硬是沒有抽。」

  施燕華說,鄧小平對翻譯也很關心。「記得訪問泰國和馬來西亞時,我的位置是在三十幾桌,領導的位子在第一桌,我只好坐在後面。看我沒法吃東西,鄧小平一會兒給我一個麵包,一會兒給我一個蘋果,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學理工科的人也能去外交部

  有學生問,理工科的人能不能去外交部?施燕華說,實際上現在外交部裡面有很多理工科的人才,因為外交部涉及的面很廣,比如說釣魚島的資源、南極的開發等,既涉及到法律還涉及到科技知識。

  對於大學外語專業的學生,施燕華以自身經驗提了一些學習的建議:「當時我們讀書時是比較重視英國文學的。你要想把英語學好,文學基礎還是很重要的,外國文學書上的內容都是有場景的,這樣你就可以知道要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用什麼樣的詞。另外就是要看一點歷史方面的書,比如說二戰、歐洲的歷史、歐洲文明的發展等等,這對工作也是很重要的。」記者 王晶卉

相關焦點

  • 鄧小平翻譯:毛主席方言難懂,鄧小平愛講諺語(圖)
    記得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席位,當時毛主席說要去,外交部的領導有一點膽怯,說現在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毛主席說現在形勢不一樣了,是非洲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說一定要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時我們想,如果過去的話都變成楊子榮了,紐約是一個虎穴。」  「飛機快到紐約的時候,機長告訴我們,甘迺迪機場有400多名美國記者等著我們。
  • 翻譯回憶鄧小平:印象最深是眼神
    8月15日下午,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張維為在上海社聯大樓群言廳做了一場主題為「鄧小平時代與中國大轉折——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講座。主講人張維為除了作為一名學者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過鄧小平及其他領導人的英文翻譯工作。
  • 憶給鄧小平做翻譯:他從來不需要外交部準備稿子
    中國人的口音也不那麼好懂——我就說比較高級別的領導人啊:華國鋒的山西口音太重,有時我聽不懂;葉劍英的廣東普通話,那聽著很難懂;李先念是湖北人,湖北人說「日」和「二」是不分的,「日本人」湖北人說是「二本人」,開始我根本就不懂,這些都需要慢慢去熟悉、去習慣。
  • 翻譯揭秘鄧小平細節:老人家說英語盡顯可愛
    2月9日,一篇題為《翻譯評價鄧小平:在獨特的歷史關頭他無法取代》的文章在新浪等各大門戶網站被放在顯著位置。撰稿人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曾擔任過鄧小平英文翻譯,現為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的高志凱博士。雖然擔任過鄧小平的英文翻譯,陪同鄧小平接見諸多重要國際政要,現年45歲的高志凱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
  • 憶給鄧小平做翻譯 從不需外交部準備稿子
    中國人的口音也不那麼好懂——我就說比較高級別的領導人啊:華國鋒的山西口音太重,有時我聽不懂;葉劍英的廣東普通話,那聽著很難懂;李先念是湖北人,湖北人說「日」和「二」是不分的,「日本人」湖北人說是「二本人」,開始我根本就不懂,這些都需要慢慢去熟悉、去習慣。
  • 翻譯憶往事:打手勢確認鄧小平所說是"四"是"十"
    核心提示:1984年,22歲的高志凱成為鄧小平的翻譯,被稱為是「建國以來為中央領導工作的最年輕的翻譯」。四川話裡「四」和「十」發音相似,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高志凱都會馬上用手勢再向鄧小平確認一遍,伸出四個手指代表四,左右手食指交叉代表十。
  • 中國十大難懂方言,閩東話排第六?!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個榜單,說我們閩東話(霞浦話自然是其中一支)是全國第六大難懂的方言。不過有語言專家指出,「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排名從漢語方言學的角度來看存在著諸多問題。據說,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部隊相互之間聯繫由於保密需要,都是派兩個溫州人,進行電話或者步話機聯繫,而日本人的情報部門,總是也翻譯不出這發音極其複雜的溫州話,可以說當時的溫州人就像美國大片中的風語者一樣,為抗戰勝利起到了相當大作用。而在美劇《盲點》中,溫州話因其難懂的特點,被稱為「惡魔之語」。
  • 鄧小平翻譯選拔:個子不能太高是重要因素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不是溫州話
    到國內旅遊,每去一個新的地方,適應方言都需要一段時間,但有的地方,即便你再怎麼努力,也聽不懂他們的方言,比如溫州話,就被人稱作是「惡魔之語」,但溫州話都還不是最難懂的方言,中國到底哪裡的方言最難懂?中國網際網路上常年流傳著一份「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排行榜」,在這份榜單中,溫州話位列第一,榮獲「中國最難懂方言」稱號,而四川話,陝西話等方言也入選了榜單,不過也有許多網友表示這些方言都沒有自己的家鄉話難懂,這份榜單排行不切實際。
  • 為鄧小平當翻譯
    喬部長告訴我說還讓我給毛主席當翻譯。這實際上把我捲入了外交部內部的一場劇烈的權力鬥爭。鬥爭的結果是喬部長被徹底打倒,我也遭受了多次批鬥,目的是把我徹底批倒批臭,攆出外交部。  但外交部的老幹部還是靜靜地支持我,我在翻譯室的一些老同事們也都給我巨大的支持。隨著鄧小平恢復職位,外交部的老人們也再度掌權。
  • 翻譯高志凱憶鄧小平:講大白話但說一不二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外交部選拔鄧小平翻譯 個子不能太高是重要因素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我國最「難懂」的三種方言,沒翻譯根本聽不懂,是你的家鄉嗎?
    我國一共有56個名族,語言就有100多種,除了最普通和最廣泛的漢語,還有各個地區的方言,就像四川有四川話,北京有北京話,但這些地區的語言都是變了一個調調,仔細聽還是能聽出其中的意思,可有些地方的語言簡直就像外星語,一點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今天我們就來盤點我國最難懂的三種方言,不知道有你的家鄉嗎?
  • 這個市的方言被稱為「最難懂」,發音似日語,外地人:惡魔之語
    方言,是我國因為地區和風俗習慣不同而形成的傳統文化。我國方言之種類,繁多到不計其數。光是一個省,就有上百種口音不同的語言。這其中以江西省表現得最為顯著,一村之隔,語調都會出現變化。然而江西話在最難聽懂方言排行中遠遠不及我們今天的主角——溫州話。
  • 英文翻譯施燕華回憶鄧小平接受法拉奇採訪 (2)
    我很擔心鄧小平聽了會不高興,但是作為翻譯,必須忠實地表達對方的意思。鄧小平聽了後,不但沒有表示絲毫的怒意,相反卻報以爽朗的大笑,他以平靜的語氣,從容地回答說:「哦,在西方他們稱我什麼都可以,但是我對赫魯雪夫是了解的,我個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是了解這個人的,把我比作赫魯雪夫是愚蠢的。」  鄧小平概括了赫魯雪夫對中國做的種種壞事,然後寬容地說:「看樣子,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達不成協議了。
  •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 上海話只排第四!第一是什麼鬼?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 上海話只排第四!第一是什麼鬼?小大2015-02-16 16:40 來源:爪遊控 我要評論() 關於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的爭論從
  • 中國最難懂的3大方言,來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方言代表著地方的文化和特色,也是一種地方的代名詞,不同的地方流行著各式各樣的方言。現在我們就一起去探索一下那些難懂的語言吧!先來說一句「次哦拔沒」,萬能的網友來解答解答唄!第一,溫州話。有網友開玩笑,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部隊之間出於保密聯繫的需要,派兩個溫州人來進行電話或者步話機聯繫,這個時候日本鬼子的情報部門,翻譯不出這發音極其複雜的語言。所以,好多人認為溫州話是最難懂的方言。這裡小編也來分享幾句,看看小夥伴們知道是什麼意思不?1.你累 給囊噶 噶忙? 2.億哈奏啊發。3. 曾瞞, 給碟啊?
  • 十大最難懂方言,黟縣話位列其一!
    不過確實,安徽的很多方言確實是很難懂,為啥咧?安徽方言包括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贛語,吳語以及徽語。有些真的是很難懂的說~~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於方言和家鄉的熱愛。尤其是在外地聽到方言,就「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了有木有!
  • 翻譯回憶鄧小平:緊迫感危機感下選改革開放
    在上世紀80年代,高志凱曾為鄧小平、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我一共陪鄧小平見了20多次外賓。」高志凱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之後,他赴聯合國、拿耶魯博士、做華爾街律師、進國際投行、任央企副總裁……對高志凱來說,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同步。1992年1月開始,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了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
  •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排名,有你的家鄉話嗎?
    由於四川人口眾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讓很多人熟知。四川話難懂指數5,上口指數6。在同屬吳方言語系的其他幾種方言中,都不如蘇州話來得溫軟。有句俗話說寧願聽蘇州人吵架,也不聽寧波人說話,充分說明了蘇州話這個「軟」字。蘇州話難懂指數8,上口指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