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其文學活動和文學創作,對中國現代文學的
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吶喊》,《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們繼承了我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傳統,同時又打破了古典小說以敘述情節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稱的敘述方法,吸收了外國小說的表現方法和藝術技巧,創造出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新的小說形式。
一、多姿多彩的敘述手法
魯迅的小說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他的《吶喊》和《彷徨》就是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著稱的,這些作品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格式。從敘述的角度而言,魯迅小說中有第三人稱的小說,如《藥》、《明天》、《離婚》等,也有第一人稱的小說,如《狂人日記》、《故鄉》、《傷逝》等,同時也有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小說,如《祝福》。從時序上的安排上看,魯迅小說中有以時間先後組織
情節的順序,如《藥》、《阿Q正傳》、《離婚》等,但也常用倒敘的方式改變固有的時序關係,如《祝福》、《傷逝》等。從時空關係而言,橫斷面切割方式在魯迅小說中已成為經常運用的主要方式。《示眾》只是一個場景的描寫,展示的是現實生活的一個橫斷面。《藥》則是先後幾個場景的組合,像戲劇中的幾幕……魯迅小說雖然數量不多,但其文體形式卻萬象紛呈,各自不同,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多樣化發展的基礎。
二、精細老練的白描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魯迅喜歡運用精細而又老練的白描手法。他認為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飾,少造作,勿賣弄而已,仰仗的是觀察精到,語言貼切,表現節儉。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表現她最深最重的悲哀。魯迅在簡練、含蓄的筆觸中,既對人物有傳神的寫照,又勾畫出了人物的靈魂。又如小說《示眾》中的人物描寫中,多用白描,描寫在「盛夏」的「酷熱」裡,牲畜與飛禽就只能發出生理上的「喘氣」,比牲畜和飛禽高級的人卻耐得住暑熱立在十字路口觀看穿「白背心」男人的「示眾」。他們「仰起臉」,伸著「脖子」,「擠」進「擠」出,尋著「看」、「研究」著「看」,「相互」「看」,不斷發出「好看」、「多麼好看」的讚嘆聲。他們沒有姓名,沒有自我,沒有精神和思想,只有「四肢」、「五官」上的差別和感覺,只有年齡、面相和性別的不同。廖廖數筆,把一群沒有自我意識和精神靈魂的無聊的、冷漠的看客勾畫得淋漓盡致。
三、大膽創新的表現手法
魯迅是創造文學新形式的先鋒,他借鑑西方文學形式,轉化傳統文學手法,經過自己不斷的創新和實驗,開創了中國小說的現代形式。在他看來,「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大膽吸收異域的文學營養是魯迅小說的藝術經驗。他吸收了西方文學表現心理
的多種手法,如對夢境、感覺、潛意識和變態心理的描寫。
如《狂人日記》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表現狂人複雜的心理感受,《阿Q正傳》也大量表現了阿Q心理的潛意識與顯意識,如對革命成功的想像性滿足,從自卑到自尊的心理轉化,阿Q始終處在心理與現實、主體與客體、想像與真實的世界之間,他從失敗到勝利的心理轉化也是小說藝術的精彩之筆。小說《肥皂》、《傷逝》、《白光》等都大量使用了心理描寫手法,揭示了人性的複雜與心靈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