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視頻討論魯迅《故鄉》,參會中國大學生:日本研究界新觀點很有趣

2021-02-07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李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知來自魯迅《故鄉》裡的這一句話喚醒了多少人的學生記憶。據日本共同社16日報導,為紀念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發表短篇小說《故鄉》100周年,日本山梨縣都留文科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以及湖南大學舉行線上聯合討論會,約30名中日兩國的大學生通過視頻的方式,就《故鄉》一文討論交流,並闡述各自對這部作品的理解。

策劃此次線上聯合討論會的都留文科大學副教授周非表示,日本對《故鄉》的解讀傾向於以人際關係變化為主,而中國則重視「批判舊社會」等時代主題。圍繞《故鄉》主人公「我」時隔20年與童年夥伴閏土重逢的描寫,之前很多觀點認為「20年這個時間是魯迅的筆誤,實際為30年」,但在此次討論會上有人認為,「這並不是單純的筆誤,或是魯迅有意為之」。都留文科大學名譽教授田中實介紹了日本學界對《故鄉》一文的不同理解,參加線上討論會的中國大學生表示:「之前沒有發現,但日本研究界的新觀點很有趣。」

據悉,中日兩國高校間的留學生交換項目因為新冠疫情受到影響,所以周非才策劃了這次線上討論會。都留文科大學一名女大學生稱:「疫情導致我沒能去成中國留學,本來想去留學的心也不強烈了,但這次交流活動又重新激發了我去中國留學的想法。」

魯迅先生不僅在中國享有盛譽,在日本也有著廣泛影響。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魯迅研究專家藤井省三表示,二戰後的1952年只有一家出版社將《故鄉》收錄進教科書,後來逐漸增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所有教科書都收錄了這一作品。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日本學生都讀過魯迅的《故鄉》。此外,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作家村上春樹等也都承認自己的作品受到魯迅影響。

相關焦點

  • 中日大學生視頻討論魯迅《故鄉》,參會中國大學生:日本研究界新...
    不知來自魯迅《故鄉》裡的這一句話喚醒了多少人的學生記憶。據日本共同社16日報導,為紀念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發表短篇小說《故鄉》100周年,日本山梨縣都留文科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以及湖南大學舉行線上聯合討論會,約30名中日兩國的大學生通過視頻的方式,就《故鄉》一文討論交流,並闡述各自對這部作品的理解。
  • 日本如何教授魯迅的《故鄉》?
    其實,不僅是中國人對《故鄉》熟悉,日本人亦是如此——這是跨國境的「名篇共享」經歷。我們這裡不妨對比一下中日課堂裡《故鄉》教學的異同,以窺異域視野裡的《故鄉》之美。根據日本學者佐藤明久的《在日本中等教育方面魯迅研究的回顧和發展》一文,1927年,日本白樺派代表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在其編輯的雜誌《大調和》上發表日文版《故鄉》,這是《故鄉》在1921年《新青年》第9卷第1號上發表後六年的事情。
  • 故鄉
    讀者肯定會有疑問,為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會在日本這般受歡迎呢?我們知道20歲的魯迅作為晚清的公費生留學日本7年,後棄醫從文,回國供職於民國政府後成為職業作家。1918年和1921年,分別發表了中國第一部白話體小說《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的魯迅先生,其文字的影響力也漸漸波及到日本。
  • 日本魯迅研究百年學術脈絡
    以《日本的魯迅研究史》《日本魯迅研究概觀》等為代表,側重於史料鉤沉的文章或階段性的批評簡史,已經無法滿足專業讀者的閱讀期待與研究需要,這與中國魯迅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已出版《魯迅研究史》《當代魯迅研究史》《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等綜合性論著反差明顯。《日本魯迅研究史論》(靳叢林、李明暉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版)試圖彌補這一缺陷,從多個維度推動這一議題的縱深發展。
  • 新著引反響 「池田魯迅」研究開拓魯迅研究新空間
    日本創價大學高橋強教授指出,該著作不僅是目前有關「池田大作與魯迅」研究唯一的專題性研究著作,也開創了「池田魯迅」研究新的一頁。專家學者們認為,卓光平的新著,既是對日本魯迅研究與傳播空間的拓展,又對今天魯迅文化資源的發掘具有啟示價值。池田大作一直力主中日友好,並致力於魯迅思想價值的宣揚傳播。
  • 【文化觀察】教科書把有趣的魯迅弄丟了?
    [摘要]事實上,在教科書之外的魯迅,是非常有趣的,除了寫出《中國小說史略》這樣不朽的學術著作,還是精通日語、德語的翻譯家,對美術也有獨到的認識,並善於設計書刊封面。事實上,在教科書之外的魯迅,是非常有趣的,除了寫出《中國小說史略》這樣不朽的學術著作,還是精通日語、德語的翻譯家,對美術也有獨到的認識,並善於設計書刊封面。想還原魯迅的形象,繼承魯迅的文化遺產,就首先要把教科書帶來的魯迅形象拋開。
  •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因為魯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日本東北大學魯迅研究課題組15日透露,對魯迅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留學期間時課堂筆記的分析顯示,他的老師藤野嚴九郎曾對筆記的日語用法作出了修改。
  • 永遠的《故鄉》——兼談現在應該怎樣讀魯迅
    郜元寶教授告訴大家,魯迅先生1921年發表於《新青年》的短篇小說《故鄉》,到1937年已有二十四次再版,總計十萬冊,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其間《故鄉》被當時在湖南一師附小做校長兼國文教員的毛澤東選做教材,被日本選為中學教材。
  • 【李斌輝侃語文】(第四十九期)《故鄉》成日本「定番教材」原因探析
    二    魯迅作為一位中國作家,《故鄉》作為一篇中國小說,何以在日本母語教育中佔有如此高的地位?其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是日本教育政策,特別是國語教育政策改革的結果,又是因為魯迅的思想和文學在日本有影響力,《故鄉》中有能被日本社會挖掘的教育價值。
  • 【新國民·新國家·新世界】王人博:如何側身面對魯迅和胡適 是個...
    新國民·新國家·新世界——2013鳳凰讀書盛典暨新民說年度文化沙龍  主辦:鳳凰網·讀書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剛才懷宏兄講到中國是一個最適合現代化的國家,這個觀點讓我想起一個日本的年輕的歷史學家與那霸潤,1979年出生,比我們在坐的(熊)培雲兄還要年輕。他寫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日本的中國化》。什麼叫日本的中國化?他認為日本本身的社會結構雖然跟中國確實非常不一樣,但是日本在歷史上非常想走到中國這條道路上,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始終不容易走到。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隨後一些本土作家開始閱讀、模仿魯迅,如有人回憶的那樣,「民國十二、三年前後,本省雖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宰割下,也曾經掀起一次『啟蒙運動』的巨浪。而對此次運動,直接地、間接地影響最大的,就是魯迅先生」。1936年,魯迅去世時,《臺灣新文學》雜誌也推出「魯迅紀念號」,刊文悼念。此外,通過大陸、日本作家,臺灣文壇也漸漸認識了作為「戰士」的「左翼魯迅」。①日本投降後,臺灣一度出現「魯迅風潮」。
  • 百年前魯迅的故鄉蕭瑟斑駁,現今故鄉秀美富裕,唯一不變是鄉愁
    魯迅時間來到2021年,祖國已經從受壓迫的舊社會走進了美麗的新時代。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部震動心靈之作《故鄉》。魯迅先生內心深處一直在惦記著那個兒時歡快記憶的故鄉,有那難忘的三味書屋,更有他的有趣朋友閏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魯迅先生最後一次回鄉是需要將整個家庭搬離老屋,心情是比較沉重的,舊社會的生活就沒有快樂可言,唯一覺得快樂還要追溯到小時候聽閏土講鄉村趣事。多想急切的見到自己兒時朋友,多想找回那一段真摯美好的兒時光。
  • 胡適與魯迅在古典文學研究間的借重與援手
    這篇大作,對《水滸傳》的流變,形成,進行了十分廣泛的討論,並對七十回本及百二十回本的形成與變化,作了深入分析。這些內容,後來作中國小說研究者當然不能略過。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就有數處借重。胡適在其文章的第七部分,認為《西遊記》是「一篇極滑稽,極有趣,無論誰看了都要大笑的神話小說」,還列舉出許多證據。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借重此成果:「又作者秉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還特別指明:「詳見胡適《西遊記考證》。」這樣的學問研究,才真正是共襄大舉,又各自千秋。
  • 無論喜惡,魯迅和村上春樹都是東亞文化的原點|專訪藤井省三
    借用胡適沒有說過的那句「名言」:「魯迅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像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藤井省三對魯迅《故鄉》的文本接受史研究一樣,即使在民國時期,不同陣營的人也會對魯迅的文章採取不同的闡釋;1949年以後,魯迅的作品廣為傳播,被公認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改革開放以來,魯迅的形象逐漸回歸,人們發現他兼具金剛怒目和菩薩低眉兩面,在生活中是一位頗為有趣的「大先生」。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編者什麼是故鄉?好,魯迅的小說終於要寫到「故鄉」了,我的問題是,這個「故鄉」是沈從文的故鄉麼?是汪曾琪的故鄉麼?當然不是。真正描寫故鄉必然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鄉愁,二是閒情逸緻。魯迅的《故鄉》恰恰是一篇沒有鄉愁、沒有閒情逸緻的《故鄉》,魯迅不喜歡那些小調調,魯迅可沒有那樣的閒心。魯迅的情懷是巨大的。
  • 魯迅研究學者:魯迅作為一個小說家,有自卑感?
    編者按:2016年9月29日至9月30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與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在香山舉辦了一次以「當代文藝評論視域中的魯迅傳統」為主題的研討會。多位海內外著名的魯迅研究學者、文藝評論家和活躍在當代中國文壇的知名作家,在會上發表了觀點。騰訊文化獲得授權,編選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魯迅《故鄉》:「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1919年12月份,魯迅回到家鄉把母親接到了北京。在故鄉的日子裡,他親眼目睹了農村的破敗與農民的悽苦生活,心裡感到十分悲苦,於是就在1921年1月以這次回鄉的所見所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並發表在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
  • 諾獎獲得者的話,卻成魯迅標誌性名言!迅哥作弊了嗎?
    挪威作家克努特·漢姆生魯迅的故鄉寫於1921年1月,後被收入《吶喊》;克努特·漢姆生的《大地碩果》寫於1917年。先看看魯迅1921年前後魯迅在做的事:1920年1月,魯迅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1920年10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1921年,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講授中國小說史書;
  • 在《故鄉》裡,童年我們是魯迅,長大卻成了閏土!
    在近現代,不少作家曾作文回憶青春,可魯迅先生一篇《故鄉》卻不由讓我們感慨青春不在,童年我們都曾是魯迅,可在長大後,卻大多成了閏土。《故鄉》一文是魯迅創作的諸多作品中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魯迅童年和成年為第一視角,回憶了自己對故鄉的豐富感情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經歷過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