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課標11:在跨媒介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2021-02-15 強誌語文

在跨媒介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復旦附中 王召強

本文發表於《學習方法報 語文新勢力》第11期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有如下要求:「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真實性,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判斷。

由此可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因為不同的媒介在表現同一「偉大事務的魅力」的時候,基於不同媒介的基本特徵,不僅其表現形式往往會有所差別,其背後所反映的觀念、立場也有所區別,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恰好可以利用這種差別,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批判的思考。

車諾比的悲鳴:從紀錄片到美劇

2019年5月,一部名為《車諾比》的迷你美劇,將發生在1986年4月26日的那場「車諾比事故」重新帶入公眾視野。這是一件發生在蘇聯統治下的烏克蘭共和國境內的車諾比核電站核子反應堆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蘇聯解體之後,蘇聯國家領導人戈巴契夫在回憶錄中曾說,車諾比事故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部由HBO和SKY聯合製作的歷史題材劇在播出之後立刻火遍全球,獲得無數好評,目前在iMDb上收穫了9.7分的最高分數,超越了此前評分第一名的《地球脈動》第二季(9.5分),甚至連高分美劇《絕命毒師》和《權力的遊戲》都被拋在其後。但是,很快也有人根據BBC拍攝於2006年的紀錄片《搶救切爾諾貝爾》而對劇中部分故事情節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

時隔十幾年,這兩部影片對於切爾諾爾利事故的表現肯定有所不同。好在這兩部影片都不是由車諾比事故的當事國所拍攝,所以在媒體立場上並不存在尖銳的對立,質疑者主要圍繞著這部美劇是否忠實於歷史事實來展開。

例如,質疑者發現,在紀錄片中,搶救車諾比的煤礦工人是在身穿防輻射服的情況下在地道中作業的,而在美劇中,礦工因為地道中溫度太高,被迫赤身裸體地挖開地道,難免會在地道出口處遭受嚴重的輻射。

像這種不同媒介在講述同一歷史事件上的情節差異,正是引導學生形成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的絕佳契機。通過對比分析這兩部影片的不同信息來源,我們就會發現信息來源的真實究竟為何。關於當時礦工是否身穿防輻射服這一情節,BBC拍攝的紀錄片主要取材於蘇聯當時拍攝的新聞片,在新聞片中自然不可能出現礦工赤身裸體的畫面,礦工身穿防輻射服作業的鏡頭,是當年出於宣傳的目的而擺拍出來的結果。

HBO拍攝的美劇主要取材於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撰寫的採訪錄《車諾比的悲鳴》,在這部採訪錄中,作者訪談了上百位受到車諾比事故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徵召去清理災難現場的人員。他們的故事透露出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其中被採訪的礦工非常明確地回憶道,當時他們在挖地道時,由於地道裡面溫度太高,不得不赤身裸體地作業的場景。

因此,BBC拍攝的紀錄片在屬性上雖然屬於「紀實」之作,卻難免受到信息來源的誤導,當然,這只是無心之失。因為在一部長達92分鐘的紀錄片中,不可能記錄如此細小的情節。而在總時長達五個多小時的美劇中,這一細節反而因礦工赤身作業的畫面而引起觀眾一探究竟的廣泛興趣。其實,美劇中這個鏡頭的時長很短,對徵召煤礦工人參與搶救車諾比事故一事著色不多。畢竟,在搶救切爾諾貝爾的這段長達半年的時間裡,煤礦工人只是其中被徵召的一少部分人而已。導演要把千頭萬緒的搶救工作表現在五個小時以內的片長中實屬不易。

車諾比的祭禱:從口述歷史到美劇

美劇《車諾比》主要取材於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撰寫的採訪錄《車諾比的悲鳴》,這本書又被譯作《車諾比的祭禱》,作者冒著核輻射危險,深入事故發生現場,歷時數年,訪問了超過500位倖存者,用心傾聽他們的聲音,然後再用普通人的聲音平鋪出時代的全景,書寫了一部人類的啟示錄。在這本書中,平凡人物的真實經歷比小說更驚心動魄,每個人的聲音都透露出歷史的崩塌、國家機器的隱瞞、俄羅斯人的價值觀,以及人們的憤怒、恐懼、勇敢、同情和愛。該書被譽為是文學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非虛構寫作。

作者在這本書的自序中說:「本書並不是在寫車諾比,而是在寫車諾比世界。有關事件本身,已經有人寫過數千頁文字、拍攝過數十萬米的電影膠片。我所寫的,是那些被忽略的歷史,在地球和時光裡那些我們存留時悄悄留下的印記。我邊寫,邊搜集情感、思想、語言的日常生活。我想捕捉心靈的常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裡的一切都不尋常,無論事件還是人,他們在努力適應新的生活空間。車諾比對他們而言,不是比喻,不是象徵,它是他們的家園。」

這本書的第一篇《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講述的就是車諾比的第一批犧牲者消防員的故事。車諾比事故發生以後,核電站的副總指揮明知四號核反應堆已經爆炸,卻謊稱是樓層起火,當地消防員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災區,結果深受核輻射之苦,在被送往莫斯科的醫院治療無效之後而悲慘死去。

導演將這篇文章中記述的消防員瓦西裡及其妻子柳德米娜的愛情故事略作刪節,改編到美劇《車諾比》之中,但是因為原著中的故事情節過於曲折、悽慘,足以拍攝成一部獨立的愛情災難大片,導演只好忍痛割愛,選取了觀眾在心理上比較能夠承受的情節。

例如,原著中寫到為了拯救消防員瓦西裡的生命,他的家人不得不勸說他的姐妹捐獻骨髓給他做骨髓移植手術,他的妹妹出於怯懦不敢捐獻,他的姐姐則義不容辭,將骨髓捐獻給弟弟。可惜,骨髓移植並未能治癒瓦西裡的輻射病,瓦西裡最終還是撒手人寰,他的姐姐也因此鬱鬱寡歡終身未嫁。

假如我們只是用是否忠實於原著來評價這部美劇的話,這部美劇的藝術成就當然會大打折扣,但是,忠實性並不是評價文學改編電影的唯一標準。基於多種因素的考慮,影視作品在進行文學改編時,不得不對之進行刪削修改,即所謂的「藝術加工」。只要這種「藝術加工」符合「藝術的真實」真可,它未必就是「真實的藝術」。

對車諾比的藝術還原

美劇《車諾比》的最後一集拍攝的主要是審判車諾比事故的三位負責人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通過不斷地閃回,基本上還原了車諾比事故的發生過程。這是整部美劇中最具藝術張力的一幕,也是其單集評分最高的一集。即便是對核物理學一竅不通的觀眾,也可以從中歸納出造成車諾比事故的主要成因。

車諾比事故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技術劫難,我們當然要從中吸取歷史教訓才行。三十多年以來,圍繞著這個「大問題」,各路學者基本上已經得出了比較全面而準確的結論。美劇《車諾比》因拍攝於蘇聯解體將近三十年之後,沒有受到當時的蘇聯立場的制約,因此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地探討車諾比事故的成因。

而對重大歷史事件歸因的過程,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因為,因果論證作為批判性思維訓練中的四大論證之一,是較為有效的論證方法。而歸因謬誤,是中學生最為常見的邏輯謬誤之一。因此,歸因論證是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核心內容。

像車諾比這樣重大的技術劫難,引發的原因肯定不止一端。除了當事人玩忽職守這一主因之外,車諾比在設計上本身就存在的缺陷,雖然早就被蘇聯核物理學家指出來了,卻未能得到及時整改,這也是導致車諾比事故的重要原因。當初參與搶救工作的蘇聯核物理學家勒加索夫在審判事故當事人的過程中嚴正指出了這一點,因此失去了自由,在事故發生兩年之後含恨自經而死。

像勒加索夫這樣參與搶救和調查事故工作的蘇聯科學家有三十多位,美劇《車諾比》為了敘述上的方便,只選擇了一位女科學家(勒加索夫除外)作為代表加以展現,這也屬於「藝術的真實」,而不是「真實的藝術」。不過,在片尾導演特別剪輯了部分當時的紀錄片來加以說明情況,以此表達對無私奉獻在搶救現場的科學家的敬意。

總之,像車諾比事故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我們可以藉助紀錄片、美劇、回憶錄等不同的媒介來認識和研究它,如果這些媒介彼此之間有差異,那再好不過了。這正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媒體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教育契機。

 

問題來了

查找有關車諾比事故的資料,看看你還能找到哪些表現這一主題的媒介?藉助媒介理論和批判性思維,看看你還能發現哪些有意思的話題。



相關焦點

  • 新課標語文怎麼考?除了背古文,「真實情境」「思維發展」「跨媒介...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不正是媒介教育的本分嗎,媒介文本關注的大多是社會的焦點、熱點,這不都是「真實的語文運用情境」嗎?「思維」「媒介」「真實」,這些媒介教育的核心詞彙在語文新課標中被反覆強調,筆者由衷高興。媒介教育在國外推進了近百年,在大陸中小學課堂中卻遠未受到重視。語文新課標的修訂能否成為新時期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呢?值得期待。
  • 怎樣在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一個在近年來被頻繁討論的概念,幾乎所有人都在強調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但對於具體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很多人並不能給出一個清晰的定義。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和求證的能力,進行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會輕易接受既有結論,而是會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評估問題的深度、廣度以及邏輯性,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批判性思維並不等同於標新立異,為了質疑而質疑,它的真正含義在於獨立思考,不滿足於輕鬆給自己一個答案。批判性思維對於信息的接收和甄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從英語報刊閱讀開始
    古人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代人也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這些規律性的論斷都說明了教材在教學改革中的要義。    正因這個緣故,我們通過對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組織編寫了這本《英語報刊閱讀: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    在界定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兩個本書核心命題時,我們借鑑了國內外相關研究。
  • Unlock | 怎樣在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一個在近年來被頻繁討論的概念,幾乎所有人都在強調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但對於具體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很多人並不能給出一個清晰的定義。到底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 夏谷鳴|學生批判性思維與閱讀能力的培養
    Q:對於中學生的閱讀來說,不是所有文章都適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A:當然正確,如前所述,有些東西沒有必要進行批判性思維。Q: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閱讀課應該怎樣更好的進行?Q:在英語教學中,老師向學生傳遞批判性思維的時候,老師們應該注重或注意的地方是什麼?A:首先一點,其實就漢語和英語來說,英語這一語言更能體現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它的語言是一種邏輯性語言,不像漢語。漢語中培養也可以,但其語言本身不具有邏輯性,往往會存在一些很尷尬的境地。
  • 如何在英語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因此在閱讀時除了學習英文表達,還要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去分析文章,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一個在近年來被頻繁討論的概念,幾乎所有人都在強調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但對於具體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很多人並不能給出一個清晰的定義。
  • 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對其深入解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本周,三好教師聯盟為老師們推薦一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文章。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是思維存在和表達的形式,兩者的密切關係說明,閱讀教學在批判性思維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另外,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有利於提升學生整體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順應了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伴隨課程標準而變化的閱讀課堂更加關注思維領域的發展,批判性思維開始在閱讀課堂上受到關注。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批判性思維
    來自北京市八一學校、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復旦附中等學校的一線教師分享了批判性思維在語文、英語、地理、生物等諸學科的探究式學習中的運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裡提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方面: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語言建構與運用。其中,怎樣讓「思維發展與提升」落地,是教師們的教學難點。
  • 跨媒介閱讀改變了什麼
    跨媒介閱讀,跨越的是閱讀資源組合,不是單純的組合拼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聚合,更是一種深度閱讀,所以教師指導跨媒介閱讀需要掌握以下幾種「知識」:第一種:不同媒介語言之間如何轉換。跨媒介閱讀不止於閱讀瀏覽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維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閱讀知識圖譜。跨媒介閱讀體驗的思維之美跨媒介閱讀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表達,要想通過跨媒介閱讀,讀懂思維之美,首先要讀懂不同媒介語言是如何轉化的,就像在專業的編劇練習課上,據說有一門課是訓練學生對著已有的電影畫面,依次按鏡頭寫出劇本,以理解敘事的結構和節奏。
  • 批判性思維與語言教學相融合
    為此,美國政界、商界和學術界在經過共同討論後,於2002年正式提出「21世紀技能」(21 century skills)的概念,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在與21世紀技能相關的教育改革中得到體現。因此需要通過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出能夠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求的人才,即具有21世紀技能的人才。有關學習框架主要培養三大基本技能: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術技能,生活與職業技能;其核心為學習與創新技能,也稱核心素養。
  • 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在基礎教育中很重要,學校應該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相關課程又該如何設計和實施?首先,學校需要釐清目標。學校教育可以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推行批判性思維教育,重點培育學生三種能力:批判性閱讀、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批判性寫作。這也是技能培養的三個目標,學習過程中,對問題的分析、評估和發展是學生要掌握並貫穿始終的技能。為什麼?因為閱讀是學習知識的主要渠道,但「背誦式閱讀」常常會造成學生「高分低能」。批判性閱讀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發展知識——批判性閱讀要求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 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如何與閱讀相結合起來培養?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應該說是有教育眼光的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做到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從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開始說起。批判性思維是什麼?批判性思維是西方學者提出來的,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
  • 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其實這與我們一些家長經常有所耳聞但又不清楚具體是什麼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很大的關係。那麼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是什麼?批判性思維的官方定義是:「審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斷言是否為真」。簡單來說,就是面對任何事物都能提出質疑,並且進行求證。
  • 陳剛:如何培養學生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資訊時代的當下,人們的閱讀體驗越來越少,快餐化、碎片化的閱讀傾向越發明顯,多是偏愛網絡小說、鍾愛網路遊戲,閱讀經典名著變成奢侈,英語閱讀更帶有功利性,多停留在其工具性和實用性層面。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等滲透其中,訓練並促進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發展他們的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幫助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他人或自己的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質疑、矯正,並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人是很容易受暗示,受誘惑的一種生物,沒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會任憑各種誘惑的擺布,輕易受情感、貪慾、無關考慮、愚蠢偏見等的幹擾。而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答方法,形成自己的意見、做出決定、形成結論。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 閱讀、寫作、演講、批判性思維、跨學科英語能力,一課全搞定!
    很多雙語國際學校的孩子,英語口語能力都不錯,平時和外教英語交流自如,但隨著孩子進入小初年級,閱讀、寫作、跨學科英語能力便成為普遍面臨的難題,即便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同班同學間的水平差距都很大。而這些問題也會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日趨明顯,因為每位孩子打下的基礎不一樣。批判性思維、演講能力在孩子初高中階段,更會出現明顯的分水嶺。
  • 學科專家新課標解讀|高中英語思維品質的內涵及在課堂中的實施
    本期為老師們帶來的是「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思維品質在新課程標準中的解讀及在課堂中的實施」的課程節選內容。本期內容提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徵。
  • 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這6款APP可以派上大用場!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了解清楚「批判性思維」的概念以及認識到它為什麼如此重要後,我們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 批判性思維: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
    說批判性思維近來較熱,是因為核心素養或關鍵能力的提法中有明確體現,語文新課標和新教材也釋放出有關批判性思維的重要信息。隨之在研究實踐先行者的帶動下,許多教育刊物紛紛發表相關文章,舉辦研討會,使之產生一定的熱度。但這其實發生在最上層,而廣大學校和教師並未有多少人在真正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