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媒介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復旦附中 王召強
本文發表於《學習方法報 語文新勢力》第11期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有如下要求:「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真實性,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判斷。」
由此可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因為不同的媒介在表現同一「偉大事務的魅力」的時候,基於不同媒介的基本特徵,不僅其表現形式往往會有所差別,其背後所反映的觀念、立場也有所區別,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恰好可以利用這種差別,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批判的思考。
車諾比的悲鳴:從紀錄片到美劇
2019年5月,一部名為《車諾比》的迷你美劇,將發生在1986年4月26日的那場「車諾比事故」重新帶入公眾視野。這是一件發生在蘇聯統治下的烏克蘭共和國境內的車諾比核電站核子反應堆事故。該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蘇聯解體之後,蘇聯國家領導人戈巴契夫在回憶錄中曾說,車諾比事故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部由HBO和SKY聯合製作的歷史題材劇在播出之後立刻火遍全球,獲得無數好評,目前在iMDb上收穫了9.7分的最高分數,超越了此前評分第一名的《地球脈動》第二季(9.5分),甚至連高分美劇《絕命毒師》和《權力的遊戲》都被拋在其後。但是,很快也有人根據BBC拍攝於2006年的紀錄片《搶救切爾諾貝爾》而對劇中部分故事情節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
時隔十幾年,這兩部影片對於切爾諾爾利事故的表現肯定有所不同。好在這兩部影片都不是由車諾比事故的當事國所拍攝,所以在媒體立場上並不存在尖銳的對立,質疑者主要圍繞著這部美劇是否忠實於歷史事實來展開。
例如,質疑者發現,在紀錄片中,搶救車諾比的煤礦工人是在身穿防輻射服的情況下在地道中作業的,而在美劇中,礦工因為地道中溫度太高,被迫赤身裸體地挖開地道,難免會在地道出口處遭受嚴重的輻射。
像這種不同媒介在講述同一歷史事件上的情節差異,正是引導學生形成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的絕佳契機。通過對比分析這兩部影片的不同信息來源,我們就會發現信息來源的真實究竟為何。關於當時礦工是否身穿防輻射服這一情節,BBC拍攝的紀錄片主要取材於蘇聯當時拍攝的新聞片,在新聞片中自然不可能出現礦工赤身裸體的畫面,礦工身穿防輻射服作業的鏡頭,是當年出於宣傳的目的而擺拍出來的結果。
HBO拍攝的美劇主要取材於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撰寫的採訪錄《車諾比的悲鳴》,在這部採訪錄中,作者訪談了上百位受到車諾比事故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徵召去清理災難現場的人員。他們的故事透露出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其中被採訪的礦工非常明確地回憶道,當時他們在挖地道時,由於地道裡面溫度太高,不得不赤身裸體地作業的場景。
因此,BBC拍攝的紀錄片在屬性上雖然屬於「紀實」之作,卻難免受到信息來源的誤導,當然,這只是無心之失。因為在一部長達92分鐘的紀錄片中,不可能記錄如此細小的情節。而在總時長達五個多小時的美劇中,這一細節反而因礦工赤身作業的畫面而引起觀眾一探究竟的廣泛興趣。其實,美劇中這個鏡頭的時長很短,對徵召煤礦工人參與搶救車諾比事故一事著色不多。畢竟,在搶救切爾諾貝爾的這段長達半年的時間裡,煤礦工人只是其中被徵召的一少部分人而已。導演要把千頭萬緒的搶救工作表現在五個小時以內的片長中實屬不易。
車諾比的祭禱:從口述歷史到美劇
美劇《車諾比》主要取材於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撰寫的採訪錄《車諾比的悲鳴》,這本書又被譯作《車諾比的祭禱》,作者冒著核輻射危險,深入事故發生現場,歷時數年,訪問了超過500位倖存者,用心傾聽他們的聲音,然後再用普通人的聲音平鋪出時代的全景,書寫了一部人類的啟示錄。在這本書中,平凡人物的真實經歷比小說更驚心動魄,每個人的聲音都透露出歷史的崩塌、國家機器的隱瞞、俄羅斯人的價值觀,以及人們的憤怒、恐懼、勇敢、同情和愛。該書被譽為是文學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非虛構寫作。
作者在這本書的自序中說:「本書並不是在寫車諾比,而是在寫車諾比世界。有關事件本身,已經有人寫過數千頁文字、拍攝過數十萬米的電影膠片。我所寫的,是那些被忽略的歷史,在地球和時光裡那些我們存留時悄悄留下的印記。我邊寫,邊搜集情感、思想、語言的日常生活。我想捕捉心靈的常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裡的一切都不尋常,無論事件還是人,他們在努力適應新的生活空間。車諾比對他們而言,不是比喻,不是象徵,它是他們的家園。」
這本書的第一篇《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講述的就是車諾比的第一批犧牲者消防員的故事。車諾比事故發生以後,核電站的副總指揮明知四號核反應堆已經爆炸,卻謊稱是樓層起火,當地消防員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災區,結果深受核輻射之苦,在被送往莫斯科的醫院治療無效之後而悲慘死去。
導演將這篇文章中記述的消防員瓦西裡及其妻子柳德米娜的愛情故事略作刪節,改編到美劇《車諾比》之中,但是因為原著中的故事情節過於曲折、悽慘,足以拍攝成一部獨立的愛情災難大片,導演只好忍痛割愛,選取了觀眾在心理上比較能夠承受的情節。
例如,原著中寫到為了拯救消防員瓦西裡的生命,他的家人不得不勸說他的姐妹捐獻骨髓給他做骨髓移植手術,他的妹妹出於怯懦不敢捐獻,他的姐姐則義不容辭,將骨髓捐獻給弟弟。可惜,骨髓移植並未能治癒瓦西裡的輻射病,瓦西裡最終還是撒手人寰,他的姐姐也因此鬱鬱寡歡終身未嫁。
假如我們只是用是否忠實於原著來評價這部美劇的話,這部美劇的藝術成就當然會大打折扣,但是,忠實性並不是評價文學改編電影的唯一標準。基於多種因素的考慮,影視作品在進行文學改編時,不得不對之進行刪削修改,即所謂的「藝術加工」。只要這種「藝術加工」符合「藝術的真實」真可,它未必就是「真實的藝術」。
對車諾比的藝術還原
美劇《車諾比》的最後一集拍攝的主要是審判車諾比事故的三位負責人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通過不斷地閃回,基本上還原了車諾比事故的發生過程。這是整部美劇中最具藝術張力的一幕,也是其單集評分最高的一集。即便是對核物理學一竅不通的觀眾,也可以從中歸納出造成車諾比事故的主要成因。
車諾比事故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技術劫難,我們當然要從中吸取歷史教訓才行。三十多年以來,圍繞著這個「大問題」,各路學者基本上已經得出了比較全面而準確的結論。美劇《車諾比》因拍攝於蘇聯解體將近三十年之後,沒有受到當時的蘇聯立場的制約,因此能夠比較客觀公正地探討車諾比事故的成因。
而對重大歷史事件歸因的過程,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因為,因果論證作為批判性思維訓練中的四大論證之一,是較為有效的論證方法。而歸因謬誤,是中學生最為常見的邏輯謬誤之一。因此,歸因論證是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核心內容。
像車諾比這樣重大的技術劫難,引發的原因肯定不止一端。除了當事人玩忽職守這一主因之外,車諾比在設計上本身就存在的缺陷,雖然早就被蘇聯核物理學家指出來了,卻未能得到及時整改,這也是導致車諾比事故的重要原因。當初參與搶救工作的蘇聯核物理學家勒加索夫在審判事故當事人的過程中嚴正指出了這一點,因此失去了自由,在事故發生兩年之後含恨自經而死。
像勒加索夫這樣參與搶救和調查事故工作的蘇聯科學家有三十多位,美劇《車諾比》為了敘述上的方便,只選擇了一位女科學家(勒加索夫除外)作為代表加以展現,這也屬於「藝術的真實」,而不是「真實的藝術」。不過,在片尾導演特別剪輯了部分當時的紀錄片來加以說明情況,以此表達對無私奉獻在搶救現場的科學家的敬意。
總之,像車諾比事故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我們可以藉助紀錄片、美劇、回憶錄等不同的媒介來認識和研究它,如果這些媒介彼此之間有差異,那再好不過了。這正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媒體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教育契機。
問題來了
查找有關車諾比事故的資料,看看你還能找到哪些表現這一主題的媒介?藉助媒介理論和批判性思維,看看你還能發現哪些有意思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