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年高中語文新課標發布,大家關注更多的是傳統文化內容的分量增加,要求提高,特別是背誦篇目增加到72篇,不少人驚訝。其實,這次新課標讓人驚嘆的遠不止古文背誦等「文化」內容,還有關於「思維」、「審美」的思想。特別是將「思維發展與提升」作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重磅推出」,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筆者從媒介教育的角度研讀新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發現與媒介教育密切相關的還不只是思維,還有「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和「真實語言運用情境」。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不正是媒介教育的本分嗎,媒介文本關注的大多是社會的焦點、熱點,這不都是「真實的語文運用情境」嗎?「思維」「媒介」「真實」,這些媒介教育的核心詞彙在語文新課標中被反覆強調,筆者由衷高興。媒介教育在國外推進了近百年,在大陸中小學課堂中卻遠未受到重視。語文新課標的修訂能否成為新時期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呢?值得期待。
讓我們從「思維」「媒介」「真實」三個方面來羅列和梳理一下語文新課標與媒介教育的融合之處吧。
一、目標融合:核心目標都指向思維發展與提升
1.高中語文新課標凝練了學科核心養,「思維發展與提升」赫然在列。
長期以來,關於語文的核心能力是什麼,答案很多,傳統的說法有「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還有「雙基論」,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人擴展為「三基」,即基本素材積累、基本知識傳授、基本能力培養,也有人認為基本德行很重要。還有一種「語感說」,認為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筆者曾經在中國教育報發過一篇文章:《語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此次公布的語文新課標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強調「語言文字運用與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並且明確提出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思維發展與提升」在語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顯。
2.何謂「思維發展與提升」?
我們知道,思維訓練在很多基礎學科中都很重要,但一般沒有提到核心素養的高度。在媒介素養教育中,一般認為媒介教育的目標是提升人們的批判性理解能力和培養積極的參與精神,核心素養是發展批判性思維。語文新課標中較少用批判性思維這個詞,但在語文課程性質中強調「發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維品質」,「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提到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語文學科的「思維發展與提升」所指內涵更廣,這在學科核心素養相關條目中還有具體闡述:「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語文新課標還圍繞四大核心素養,在課程目標上提出了12個分目標,其中「思維發展與提升」目標分解為三個: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下面是原文:
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在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與語言表達。
發展邏輯思維。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並能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釋自己的發現,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判別語言運用的正誤,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學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
提升思維品質。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高中語文新課標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針對思維發展與提升,新課標還設計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具體要求如下: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
習作者評說國內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
2)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3)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和辯論,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平等商討,有針對性、有風度、有禮貌地進行辯駁。
二、內容融合:「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貫串學習任務各階段
跨媒介閱讀一直是媒介教育的基礎,語文學科中媒介閱讀過去雖有,但內容少,要求不高。本次新課標修訂「堅持反映時代要求」的原則,強調「關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強調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要,促進每個學生主動的生動活潑地發展」。在語文課程結構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貫串整個高中學習的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在學習任務群中,專設了「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具體是這樣要求的:
學習任務群3 跨媒介閱談與交流
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梳理、探究其特點和規律,提高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審視信息的思想內涵,培養求真求實的態度。
本任務群的學習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了解常見媒介與語言輔助工具的特點。掌握利用不同媒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學習運用多種媒介展開有效的表達和交流。
2)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真實性,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判斷。
3)關注當代網絡文學和網絡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辯證分析網絡對語言、文學的影響,提高語言、文學的鑑賞能力。
4)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並將其作為支持語文學習的手段。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在必修階段安排0.5學分,9課時,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不安排學分,滲透在其他任務群的學習過程之中。
1)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有關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進行研習。通過紙質文本、電子文本的閱讀,或參觀展覽等途徑,了解跨媒介的特點。
2)教師要在學生感興趣的媒介應用領域,創設應用場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有關媒介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響,並歸納分析,形成學習成果。
3)通過實例分析,研討多種媒介信息存儲、呈現與傳遞的特點,分析合理選擇、恰當運用不同類型的媒介對表現主題、傳遞信息、促進交往所產生的影響,總結形成結論。
4)教師應主要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多種媒介有效獲取信息、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態度。
新課標還在其它多個學習任務群中提到跨媒介學習,如在「當代文化參與」中,強調「通過各種傳媒,關注當代文化生活熱點,聚焦並提煉問題,展開專題研討,解釋文化現象,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高對各種文化現象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強調「以參與性、體驗性、探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為主,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繫,通過開放式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注意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現狀調查與比較研究相結合,分析研究與參與傳播建設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
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強調學習內容「也可選擇新聞傳媒類的,如新聞、通訊、調查、訪談、述評,主持、電視演講與討論,網絡新文體(包括比較複雜地非連續性文本)」;「在分析與研究當代社會傳媒的過程中學習。如自主選擇、分析研究一份報紙或一個網站一周的內容。分析其欄目設置、文體構成、內容的價值取向,撰寫文字分析報告,多媒體展示交流。推薦最精彩的一個欄目、不同體裁的精彩文章1-2篇,並說明理由。嘗試選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寫作」。這些內容和方法與媒介教育高度融合。
三、情境融合:都強調創設真實的運用情境
本次語文新課標對語文學習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強調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開展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二是強調創設綜合性的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
在對語文的課程性質的描述中,新課標明確提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問題,原文如下: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
何謂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一般來說,真實情境是與虛擬情境或沒有情境相對立的。新課標沒有對什麼是真實情境進行系統論述,但從對包含「真實」和「情境」的各種表述來分析,真實情境至少包含以下特點。
1.真實情境是互動的,有意義的情境。
新課標在關於教學建議部分,當談到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時,強調「要創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要藉助信息技術優化整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在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中主動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要積極探索基於網絡的教學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學習空間。創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學習生態」。這裡兩次提到「互動」,一是線下的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境,一是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學習空間。真實與虛擬網絡並不一定絕緣,如果能實現有意義的互動,體驗感越強烈,應該越顯得真實。
2.真實情境是具體的、典型的情境。
在教學評價建議中,新課標還強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在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情境中綜合考查」,強調「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在命題和閱卷原則方面,提出「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素養的多樣化表現」。近年的高考作文題多次選擇時事熱點和時評材料部分體現了這種命題原則。真實的情境還應該具有具體性、典型性。具體是與抽象相對的,越具體才越真實。具體而不失典型,才會有較好的參與度和拓展性,才越有利於遷移和發展。
3.真實情境是緊扣學生生活的、開放的情境。
何謂「以具體情境為載體」,新課標在命題思路與框架中有具體闡述:
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主要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個人體驗情境指向學生個體獨自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等。社會生活情境指向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具體生活場域中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強調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學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並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
在這裡,新課標提出了三種情境,個人體驗情境、社會活動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真實情境應該是選材於學生日常生活片斷,或者再現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個人情境或社會情境。
4、真實的情境應該是綜合的、實踐的活動。
新課標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強調要「創設綜合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現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精神和行為方式」。
真實的情境應該是帶有任務的言語運用的活動。沒有問題、沒有任務的情境不是好的教學情境。真實的情境素材和問題應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易於多角度思維。
如何「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新課標舉例說:「可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合聽說讀寫,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世界,運用優質的素材和範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筆者大膽預測,未來新媒介有可能與語文教育結合的更加緊密,時事熱點、時評讀寫等貼近當代生活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有可能受到更多青睞,因為它不僅是真實的情境,還是綜合的學習情境;不僅融合了聽說讀寫,還便於打通語文與其它學科,打通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實踐文科課程的大融合。
本次新課標的創新點還有很多,比如特別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專題學習、任務學習;設置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