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銜接了初中與高中學段,承接了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與高考一樣具有「風向標」的作用。綜觀多地的中考試卷及命題思路,仍能從中發現具有共性的教育改革信號:基於真實情境創新設問、考查學生思維能力。
自7月23日起,全國多地進入高考「放榜」時間,多地中考也已落下帷幕。已經結束的高考指出了新時代的教育取向,而中考不僅是檢測初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水平性考試,還是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中選拔性考試。它銜接了初中與高中學段,承接了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同樣具有「風向標」的作用。
儘管各地的試題不同,但綜觀多地的中考試卷及命題思路,仍能從中發現具有共性的教育改革信號。基於真實情境創新設問和考查學生思維能力就是其中的兩大特點,也於今年的高考試題特點相呼應。
如,天津市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天津中考的命題思路關注現實勤於思考。命題中適當引入新情境、新事件、新問題,但主要是考查同學們須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課內外所學和積累,或分析評價,或創造性地應對、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
同時,試題導向素養重視應用。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或根據教材內容調整考查角度,將新的情境及素材引入考查,了解同學們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基本學科素養。
此外,海南省考試局發布《2020年海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各學科考試說明》,明確指出命題要在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加強對思維方式、關鍵能力的測試;關注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加強試題與社會實際、科學發展和學生生活的聯繫。
那麼,這兩大特點在具體試題中是如何體現的?
設置開放的情境,能夠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考生充分發揮,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考生展現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而考生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給出多樣化的表達。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教師劉成章認為,「在具體的情境中完成相應任務」是未來中考的一大趨勢,這也是未來的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這一趨勢正與今年的高考試題特點相吻合,例如,作文題的要求大多是讓學生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之下,完成一些演講稿、書信等「任務驅動型」的寫作。
在北京中考英語試題中,單項填空與書面表達部分突出了真實語境的重要性,強調創設情境。設問基於真實情境,一方面使得考查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貼近時代,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歷、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具有較強的教育性,使學生在用英語做事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品質,育人為本,立德樹人。
例如,單項填空第2題「我經常在周六給家人做飯」,第3題「飯前要洗手,否則可能生病」,第12題「詢問視頻會議何時召開」等,結合現實生活,將居家生活的元素巧妙融入題幹中。
再如書面表達的題目1:
假如你是李華,你不小心把Peter借給你的書弄丟了。為表達歉意,請用英語給他寫一封郵件,告知此事,並提出彌補的辦法。
試題要求寫一封郵件以表達歉意,創設了一個典型的交際情境,關注語言的交際性和語用功能,著重考查了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北京中考地理試卷同樣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並不斷發掘新穎的呈現形式突出地理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初中地理教師高詠晴表示,強調真實情境其實是近三年來北京中考地理的命題趨勢。
在今年的試題中,選擇題1-3題,給出了小區的平面圖、房間的戶型圖,與生活場景相關;第10、13題緊貼疫情背景,關注口罩的生產,與時事新聞相關。從中可以看出中考地理所創設的情境不僅新,還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初中地理課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要求相貼切。
此外,基於情境創設的考題也為育人提供了新角度。如第20、21題,以《夢溪筆談》選段創設情境,第41題考察了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利於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第43、44題,則以中歐合作為情境,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與國際化視野。
除了天津和北京,上海中考語文試卷也強調在情境中考查語文素養,試題的設計富有生活氣息。一方面體現在試卷的選文富有人文情懷。課外文言文蘇東坡以「調侃之語」顯示大家風範;說明文《植物也「聊天」》讓考生帶著好奇的心態走進植物「聊天」的世界;記敘文《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描寫支教艱苦生活的「甜蜜」收穫,讓人「念念不忘」。整張試卷洋溢著生活氣息,富有情趣。
另一方面,試題重視在現實生活的情境中考查語言運用的能力。在綜合運用板塊,從撰寫開場白到仿寫解說詞,從選擇曲目到分析理由,要求學生在熟悉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完成,都使學生倍感親切,又都和學生語言素養密切相關,凸顯了濃厚的語文「味道」。試題立足生活情境,考查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既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又有效區分了不同的思維品質和能力等級。
中考需要學生具備哪些能力?
今年的中考試題或許能告訴我們答案。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中語文教師於曉冰認為,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獨立思考的能力都體現得越來越明顯。北京教育考試院中考英語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都相當重要。
上海中考多個科目的試卷都著重考查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
在數學試卷中,將對學生數學能力的考查融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考查了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例如第6題,需要學生運用想像和空間認知能力,選出正確的平移重合圖形;第16題以小明步行到學校的情境入手,著重考查解決簡單問題能力;第23題著重考查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物理試卷則突出考查了學生的物理思維,試題考查內容涉及分析、判斷、選擇、表述、理解、應用等多種能力。例如,第14題通過電路故障問題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第22題以壓強計算為基礎,要求判斷選擇的容器與物體並說明理由,考查學生推理論證能力;第25題、第26題通過實驗過程和數據分析考查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相關試題的設計有利於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培養良好的物理思維習慣。
語文試卷特別關注思維品質的檢測。如現代文閱讀第22題考查對「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含義的理解,就包含著「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樣的辯證思考。再如作文《有一種甜》給學生留存了思維想像的大空間、立意選材的廣視角、連結生活的直通道。核心詞「甜」可以是一種美好的味覺感受,也可以是一種舒適、愉快的心理感受:是閱讀一本啟思益智好書後的感動;是觀看一場精彩動人演出後的感懷;是挑戰自我、戰勝困難後的感悟;是遇見幫助自己成長的師友後的感恩……總之,題目會勾連起學生對「甜」的獨特聯想,喚醒和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用情感體驗引發理性思考。
杭州中考語文作文題也體現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
2020杭州的中考作文題:
你即將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希望參加新學校的社團活動,使自己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假如學校已有你感興趣的社團,就申請加入;假如學校目前還沒有符合你興趣特長的社團,就申請創建一個新社團。
請從上面申請的內容中任選一項,給新學校負責社團工作的張老師寫封信。可以講述有關你某項愛好或技能的故事;也可以陳述你申請的理由和相關設想。
杭州市建蘭中學高級語文教師王旭東認為,這次考題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其次,「陳述你申請的理由和相關設想」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陳述的思辨性提出了較高要求。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育實踐碩導沈仁紅表示,「給老師寫封信」這一題目一方面體現了對六萬多學子的寬容,因為大家面對這一題目,基本上都有話說。但是題目又頗具評分的區分度,同時也體現了文理思維綜合素養的方向和要求:因為是自薦信,是要向對象去說明介紹,並且儘量能夠說服對象,這就比通常的作文有了更高的邏輯表達需要。
雖然教書育人並不以考試為最終目的和指向,但通過中高考,我們往往能更清晰地感知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由此反思怎樣去培養學生。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中語文教師於曉冰表示,從學生實際的應考中能非常清楚地看到,相當一部分孩子還是以刷題為主要備考方式,而不是真正積累思維能力。這種差異將給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帶來挑戰。
歸結此次中考透露出來的兩大信號,實際上從根本上指向了核心素養。思維型教學團隊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嚴文法認為,學科核心素養可以概括為,以學科知識為工具,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
而情境與思維又是緊密相連的,在教學中,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設置適當的問題情境,有利於實現教學情境「激思」和「激疑」的基本功能,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積極思維。
嚴文法教授指出,創設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情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基於生活實際,接近真實情境。情境創設的目的是引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創設的情境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毫無關聯,就難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因此,教師創設的情境應該基於學生已有經驗,為其所熟知。
2、緊扣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情境創設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不能脫離教學內容而存在,要圍繞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
3、適合學生水平,符合最近發展區要求。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應該適合學生認知水平,能夠適當地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
4、引起認知衝突,激發積極思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和問題情境,可以促進個體學生內部的認知衝突,也可以引發生生、師生間的認知衝突,產生思維碰撞。
5、能夠融入情感,激發內在動機。教學情境是教師所創設的一種引起學生的情感和心理上反應的特殊的氛圍和環境,在情境中融入情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6、要有形象性、具體性、探究性和可感知性。教學情境應該是形象的、具體的、可感知的,例如基於圖畫、動畫、視頻的藝術情境;教學情境還應是探究性的,例如模擬情境和實驗情境。
知識之於情境,猶如鹽之於湯。我們難以做到一口吞下食鹽,就像學生難以接受乾澀的知識點。把知識放在情境之中,能避免生硬的教學過程。良好的情境還能為激發思維,教學錦上添花。
當前,義務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一場中考透露出的是教育未來的新走向。中小學教師應未雨綢繆,抓住風向標,走在教改前沿。這不僅是應對未來教育變化的對策,更是促進孩子終身發展的應有舉措。
來源 | 北京中考、上海升學網、光明日報
編輯 | 思維智匯
版權說明:本文為思維智匯綜編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