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群: 人生而平等,寒門照樣出貴子

2020-12-24 浙江新聞

中學數學高級教師、現任貴州省臺江縣民族高中校長陳立群

  浙江在線11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蒙和)「給錢總要花光的,給物資總是要用完的,唯有把農民的孩子培養好,才能不讓貧困傳給下一代。」這是陳立群撰寫的《我的教育主張》裡的一句話,也是他從教40餘年一直踐行的理念。

  今年高考,貴州省臺江縣民族高中二本以上上線完成率居黔東南州第一。901人參加高考,二本以上的上線人數達450人,其中8名學生考分突破600分,結束了學校十多年來沒人考過600分的歷史。這意味著,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一下子走出了數百位大學生,且大都是農家子弟,為下一代能擺脫貧困增加了足夠的砝碼。

  該校取得如此佳績,與生源無關,而和陳立群有關。在他2016年8月到任前,該校儘管是縣裡唯一的高中,但由於教育質量欠佳,生源流失嚴重,每年全縣中考前200名學生中,只能留住十來個。因此,看到這份高考成績單,臺江縣的老老少少都覺得是奇蹟。事實上,這並不是他創造的第一個奇蹟。

  與農村孩子結下不解之緣

  創立的「宏志班」曾轟動杭城

  1977年,由於鄉鎮高中的師資力量緊缺,年輕的陳立群便在臨安做了一名普通教師,從此和農民的孩子結下不解之緣。

  當年底恢復高考後,陳立群一邊給學生上課,一邊準備自己的高考,隨後順利考入浙江師範大學數學系,成為恢復高考後首屆本科生。大學畢業後,他繼續從教。

  他在桐廬窄溪中學做校長時,有兩位學生中考並列第一,但因家庭經濟原因,想放棄讀高中選擇中專。陳立群覺得,兩個好苗子只讀中專太可惜,便再三做工作。在他的堅持下,兩人最終選擇了讀高中,並考取大學,如今一個是浙江工業大學的教授,另一個成為了杭州市某轄區的區領導。

  後來,陳立群調到杭州主城區當校長,教城裡的孩子,但心裡仍放不下農村的孩子。「我自己就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因為遇上改革開放,一直堅持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對那些因為各種原因不能順利上學的孩子,我就想為他們伸出援助之手。」他說。

  陳立群的「援助」,並非像普通好心人那樣捐錢捐物,而是送給這些孩子三樣東西:志氣、志向和志趣。

  2001年,他擔任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校長時,創立了浙江省首個「宏志班」。宏志,寓意為「宏偉的志向」。「宏志班」不僅學費全免,還有生活補助,招收的都是家庭貧困但學業優良的孩子,其中有許多來自農村。

  首批「宏志班」參加高考,就成為當年杭州教育界最轟動的新聞之一——全班51人中,45個上了一本線,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6年,他從杭州學軍中學的校長崗位上退下來,拒絕了民辦中學開出的百萬年薪,選擇到貴州省的國家級貧困縣支教,且不要一分錢,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他說:「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願。」

  「我始終認為,『寒門』是可以出『貴子』的。」陳立群說,「『寒門』學子從小就經歷著生活上的磨難和歷練,所以具有普通家庭孩子所不具備的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這裡的孩子們很聰明,欠缺的只是教育氛圍。我作為教師,有幫助這些孩子走向成功的責任和義務。」

  身體力行傳遞教育理念

  激勵學生也激勵家長、老師

  陳校長不僅有辦法激勵農村學生,也有辦法激勵農村的家長和老師。他的兩大絕招,一是熱心幫助,解決後顧之憂;二是身體力行,傳遞自己的教育理念。

  這個學期,記者第一次聯繫陳校長,他沒在學校,而是走村串寨家訪去了,目的是儘快摸清高一新生中貧困生的家庭情況,提供必要的鼓勵和幫助。臺江縣最高海拔近2000米,俗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對這位身體欠佳的老校長來說,山路崎嶇並不好走,但他還是一趟趟走。

  在高山苗寨板凳寨,他走進了高一學生李蘭花的家,一間用鐵絲箍起的兩層吊腳樓。李同學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每月給家裡寄幾百元生活費,母親沒上過學,不識字也不會說普通話。陳立群望著滿牆的獎狀,輕聲勉勵道:「一切會好起來的。有困難就和我說,千萬別自己扛著。」告別前,他偷偷將準備好的慰問金交到孩子手中。

  每天清晨6時30分,他就準時出現在學校,一直到晚上9時多,學生們夜自修結束再回家。他說:「愛就是陪伴。」臺江民中的老師們感慨:「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放鬆呢?」

  為了改善教師待遇,陳立群自掏腰包設立獎教金,並制定《中青年教師培養行動計劃》,組織教師到杭州交流學習,提升業務能力。「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改變臺江民中,需要3200多位師生的共同努力。」陳立群說。

  對話

  記者:哪樣東西是您一直珍藏至今、具有特殊意義的?

  陳立群:初高中階段的幾個小本子。上世紀70年代初寫的,記載的是一段歷史。上面抄寫著毛主席語錄、唐詩宋詞、勵志名言、春聯、謎語、外國諺語、歇後語等。其中一個本子上還留有好幾頁我父親生前的筆跡。我現在擁有的一切,首先要感謝我的初中語文老師竺震霖和高中語文老師顧彭榮,他們讓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要感恩我的父母,他們讓我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在十分貧困的年代,仍堅持讓我上學接受基礎教育。

  記者:您覺得自己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什麼?

  陳立群:創辦宏志班,支教貧困山區,服務於底層平民百姓。

  記者:業餘時間您有什麼興趣愛好?

  陳立群:體藝等各方面興趣愛好比較廣泛,尤其喜歡圍棋,現在基本上不下了,但閒暇時間會關注重大比賽。

  遇事愛思考。床頭邊放著手稿本,悟到一點什麼,就記下來,有時睡覺前會開燈關燈好幾次。

  記者:對於改革開放,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陳立群:感恩。我放過牛,種過田,當過生產隊會計,擔任過大隊團支部書記,還能夠趕上高考,遇上改革開放,過上好日子。對於名利,看淡了,想通了。

  人物名片

  陳立群,1957年11月出生,中學數學高級教師,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曾任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校長、杭州學軍中學校長。現任貴州省臺江縣民族高中校長。

  先後榮獲浙江省第十八屆春蠶獎、杭州市勞模、杭州市第二屆傑出人才獎、首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傑出校長獎、感動杭州十大教師、全國百強特色學校十佳創新校長獎等榮譽。

  2001年,在浙江省內率先創辦了「宏志班」,招收的寒門優秀生不僅學費全免,還有生活補助。這個助學項目一直延續至今。2016年4月赴貴州的國家級貧困縣支教,同年8月起擔任臺江縣民族高中校長,且分文不取。

相關焦點

  • 寒門是否難出貴子?
    寒門是否難出貴子,是目前很多網民爭論較大的一個話題。在有些人看來,當下隨著教育改革和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誕生貴子的概率越來越低,即便能在高考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大學畢業以後在社會裡也未必能一路順風。
  • 寒門難出貴子:為何在宋代「寒門出貴子」成為普遍現象
    有說法認為,宋代是「寒門出貴子」的時期。如範仲淹,兩歲失怙,生活拮据,寄居在寺廟中,晝夜苦學,靠吃粥度日,最終高中進士,官至副宰相。可見,宋朝的科舉考試真正實現了「取士不問世家」,以至於有「寒門出貴子」的佳話。 那麼,宋代到底有什麼樣的環境和制度,以至於如此呢?
  • 貴子大多出寒門
    但是,寒門學生與生俱來的坦誠、好學、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是生活環境好的學生無法比的。不要說自古以來寒門多貴子,就是現今有多少優秀學生是出自豪門的。古今中外豪門能有幾家幾代,創造社會財富的還不是廣大的寒門子弟。
  • 寒門為何再難出貴子?
    不出意外,在重點名校的錄取名單上,寒門子弟越來越稀少。不要說狀元了,就是一本線的各所名校,寒門子弟也很少了。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沉重的話題。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在中國高考上大學依然是許多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尤其對於普通人家、農村家庭的孩子而言,考個好大學是他們擠進社會中上層、改變命運的硬體之一。雖然此路很狹窄,但別無選擇。
  •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不出意外,在重點名校的錄取名單上,寒門子弟越來越稀少。 不要說狀元了,就是一本線的各所名校,寒門子弟也很少了。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沉重的話題。 無論 社會如何發展變化,在中國高考上大學依然是許多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 尤其對於普通人家、農村家庭的孩子而言,考個好大學是他們擠進社會中上層、改變命運的硬體之一。 雖然此路很狹窄,但別無選擇。
  • 清華農村生源超2成,讓寒門出「貴子」也出「人才」
    2020年,清華大學共錄取內地學生3500餘人,港澳臺學生60餘人。其中,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佔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20.2%,這是近年來的新高。一時間,「寒門仍能出貴子」,再次成為社會話題。
  • 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寒門到底能不能出貴子?
    「寒門難出貴子」為何寒門難出貴子?寒門相對應的就是豪門,就是望族,通俗的話叫做有錢人家,有權有勢的,這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出現貴子的情況是不是相對就更高了。綜上所述的豪門有這些優勢,鑄就豪門出貴子、出人才的概率會偏高。
  • 農村諺語: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是什麼意思?窮人家易出才子?
    三農戶口本農民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小編妮妮,現在經常會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這顯然是和我們農村一直以來就有的諺語:寒門生貴子是相反的,那麼這個寒門生貴子是來自於哪個諺語呢?學生其實是來自於農村的諺語: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那麼這個諺語究竟是啥意思呢?是說窮人家容易出才子嗎?您聽小編來給您解釋解釋。
  • 清華農村生源超2成,讓寒門既出「貴子」更出「人才」
    一時間,「寒門仍能出貴子」,再次成為社會話題。20.2%,說高,未必算得上——城市戶籍學生依舊是絕對的大頭;說低,考慮到近年來逐步回升的本科新生農村生源比例,再慮及中國農村人口佔比的逐年減少,這勢頭令人欣慰。而給寒門學子多些機會,顯然是在教育公平上做加法。
  • 別說寒門難出貴子,就連貴門也難出貴子;成為「貴子」並不簡單
    有許多的文章或者評論都指出:現今社會,寒門難出貴子;因為出生在普通家庭,或者偏遠山村的孩子,缺少資源,沒有人脈,即便能考上大學,畢業後也只能從社會的底層開始打拼,很難獲得晉升的機會,更別說獲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相反,那些家庭背景「深厚」的家庭,不僅能提供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而且能為孩子「開道鋪路」,讓他們獲得非凡的成就。那麼貴門是不是真的容易出貴子呢?恐怕也不一定。
  • 「寒門難出貴子」的時代困境與逆襲之路
    來源:中國青年研究【摘要】「寒門」能否出「貴子」是近年來社會熱議的話題。本文從歷史的維度對「寒門出貴子」這一現象進行了系統考察,分析了當前寒門學子實現社會階層流動與上升的時代窘境,並從社會資源佔有、教育資源分配、家庭教育投入等方面探討了新時代背景下寒門子弟階層流動的逆襲途徑。
  • 促「寒門出貴子」從條件公平求解
    2017年三個專項計劃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10萬人,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長9.3%。有必要對這組數據進行一番剖析。相較於目前大學錄取人數幾百萬的規模,10萬似乎是一個不顯眼的數據,但這只是三個專項計劃,並且,這是面向重點高校的錄取規模。近年來,重點高校在錄取率上基本持平,能實現近十個百分點的增長,偏向寒門的力度,可見一斑。
  • 寒門不易出貴子
    我自己的條件不好,從小我就是在家長的寒門出貴子的教育理念中努力的學習,功夫也是不負有心人,勉強考上了一所普通的高校(當年我們班只有兩三個上了本科),我躊躇滿志的奔向了我的希望,可是很快被現實打擊的潰不成軍。
  • 寒門難出貴子是對奮鬥者的尊重
    最近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段話上了熱搜,而寒門難出貴子又引起了網友激烈討論。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些條件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誠然寒門難出貴子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據調查。
  • 「寒門出貴子」已經成為過去式
    「寒門出貴子」這句話應該已經成為過去式了。並不是說「寒門」不能「出貴子」,而是說「出貴子」的難度很大,概率很小。我並不否認「寒門學子」有更加堅韌的品格,能夠吃苦耐勞,這些對他們未來的成就有很大的裨益。家庭殷實的人,很大概率父母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些父母大多都會以一種科學的方式來教導孩子,認真讀書。可能並不是要他之後取得多高的成就,而是能提供更多的選擇。家庭殷實的人,基本上會有相同的社交圈。思想層次越高,社交圈就越優質。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會有更多的優質資源。
  • 教育平等,不等於教育公平,寒門還能出貴子嗎?
    教育是不平等地,就想社會是有階級的。擁有更多資源的人,往往有更多機會,更多選擇,更多的可能性,他們的人生似乎充滿希望和光輝,真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可資源有限或者匱乏的的人則顧慮重重,只能在有限的選擇裡苦苦拼搏,可往往他們拼搏的天花板就是別人的起點。
  • 「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再難出「貴子」?「寒門」究竟怎麼出「貴子」是一回事,「寒門」能不能出「貴子」是另一回事——後者而言,更為關鍵。「寒門難出貴子」是個偽命題在這個容易焦慮的時代,很多父母竭盡心力,為孩子爭取最優質的教育。價格不菲的課外班、擠破頭的優質民校、天價的學區房,不時成為爭議的熱點。
  • 寒門再難出貴子?底層之痛!一篇引起千萬人共鳴的好文
    而其中「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提出受到廣泛關注,說明大家對於教育跟個人發展的關係甚至於階層差距產生了疑問。1教育與個人發展有怎樣的關係?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畢業之後找個月薪三四千的工作沒車沒房從頭打拼過得拮据,但是中專高職的學生早早進入社會早已經積攢了一定的資本和人脈,相比較之下就會產生一種言論:「讀書有什麼用不如早出來掙錢。一樣過得很好。」
  • 鄭強、曹德旺、陳丹青談寒門難出貴子!北大才女劉媛媛卻不認同
    關於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最具有代表性的還有幾個人的觀點:一個是曹德旺,一個是鄭強教授,一個是陳丹青。鄭強教授談寒門難出貴子!主持人問鄭強教授:為什麼寒門現在再難出貴子?曹德旺在一個採訪中說:現在寒門已經很難生貴子了!
  • 寒門最易出貴子的三大生肖
    有人註定會成為人中龍鳳,而其實這些人大多生在寒門。十二生肖中,誰是寒門裡最容易出貴子的生肖?你是嗎?  第三名:生肖龍  生肖龍的人有一種天生的貴族範兒,哪怕是出身窮苦的人家,也不會把自己輕易看低了。他們也往往懂事比較早,通過讀書、學習技藝、努力工作等,最後成為一個有名聲有地位的人。生肖龍是容易出寒門貴子的,這也與他們的自強不息有莫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