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個媽媽在朋友圈分享說「親生的就是親生的啊!上一秒鐘剛剛被我兇,下一秒又在我懷裡叫媽媽。」
孩子總是那麼輕易地原諒父母。
也許正是因為能這樣輕鬆地獲得孩子原諒。
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覺得吼吼孩子沒關係啊。
還有一部分的父母會說:」我有脾氣未必要憋著啊,把自己憋死?我們小時候不都是被打罵著長大的,不也很好嗎?」
面對這麼有道理的反問,我也是無話可說。
02
但是你真的知道孩子被吼時的感受嗎?
你也許覺得只是用高音製造一點噪音,來達到震懾的效果。
或者覺得自己只是一時失控,內心還是愛孩子的,不是嗎?
於是馬上又一次又一次原諒了自己的失控。
但你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孩子最信賴、最愛的爸爸媽媽。
一切從你的口中出來,殺傷力就成倍的增加。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孩子的內心很柔軟,而且小小的他們總是會犯錯。
孩子常常願意原諒「暴力父母」的過錯,相信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愛我。
孩子永遠善良得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理解父母,而我們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因為我自己也曾對著孩子發過火,看到孩子嚇怕的樣子,非常的後悔。
所以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03
深刻地剖析自己,是治吼的開始。
有很多媽媽問我有沒有吼過孩子?
當然有,那時初為人父,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想想原因,跟自己經歷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在我的記憶裡,那時候犯錯後很少被溫柔以待,而是打罵相加。
甚至沒又解釋的機會。
最怕的就是明明知道自己有問題,還打死不承認的人。
以前遇到一個爸爸,他其實打完孩子也覺得後悔。
但就是不肯讓步:「誰叫他不聽我的,不好好學習我還打!」
他的價值觀是:「反正我也是挨打長大的,也沒什麼。」
他兒子卻越打越反抗,他已經覺得力不從心了。
還是按照自以為是的老方法傷害孩子,也損害著親子關係。
04
不要以為發脾氣是愛,更不要覺得發脾氣是真性情。
真正能做好自己情緒的管理的人,才是真本事,才能成為好父母。
下面分享三個方法來治吼。
給孩子選擇題,也是給自己冷靜的思考時間
很多時候,父母吼孩子往往因為孩子的行為點燃了怒火。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孩子不聽我的話,跟我對著幹!」
「說了這麼多次,還是這樣!」
「就是得打罵才聽,你逼我的啊!」
一切都建立在「我」的基礎上。
是我需要你這樣做,需要你1分鐘穿好衣服,需要你回來就做作業。
需要你對我言聽計從。
可是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你寫入程序就按照你的需要來。
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你為什麼不聽一下?
他們有自己的節奏,為什麼不等一等看清楚?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會反抗,這都是正常的。
但是專制的父母總是不給孩子選擇。
其實孩子更喜歡民主的方式。
當你給了他選擇,而非獨裁。
他們更願意合作,願意溝通。
當我們自己給出選擇的時候,其實也是冷靜的。
盛怒下的你無法理智的給出選擇項。
比如孩子不去洗澡,還想再客廳的沙發上玩。
「還不去洗澡啊,你是不是等著挨打啊!」
這時孩子要麼就是賭氣不走,或者磨磨蹭蹭地反抗你。
為什麼不說「如果你早點洗完澡,我們等會的故事時間就能多一點呦,你選擇一下,是多講一會還是少講一會呢?」
這個方法對小小魚很管用。
當我們給了孩子選擇,他們就不會覺得是被強制安排。
而是感受到尊重。
而且他們會考慮自己的得失。
讓孩子去承擔自然後果
「現在的孩子很聰明,精明的很」。
這是所有父母的共識。
那我們就讓聰明的小孩去管理自己。
有一個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承擔自然結果。
這樣比你吼叫有用的多。
很多時候我們禁止孩子做一件事,用的最多的一個辦法就是「威脅」
如果你要這樣做,那就等著挨揍吧。
但是孩子內心反感你這樣的威脅。
他們反而想盡辦法偷偷去做。
要麼得到你的關注,要麼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就拿兒子洗澡這件事拖拖拉拉來說。
我會讓他自己去承擔磨蹭的結果。
講睡前故事時,在最精彩的地方我會停下。
「今天的時間到了,因為你今天洗澡前太磨蹭,把時間浪費了。」
小傢伙當然不樂意。
但是沒辦法啊,你得接受。
他會想著哭鬧來讓我妥協。
但我會告訴他,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擔後果,明天一定要早一點。
到了第二天,只要你一開口,他馬上就去了。
用規矩來懲戒,而不是用你的脾氣來震懾
如果發脾氣和講道理都是無用的管教方法。
那就得試試規矩了。
規矩本身靠它的合理性。
所以定規矩要跟孩子說明,並且堅決按照規矩來。
不能因為心情好壞而隨意制定規矩。
然後把規矩作為說教或者專制的工具。
當真正地把規矩內化為行為習慣。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離的時候,那就會自覺改正。
而不是靠你吼叫。
比如我給兒子定的三個主要規矩:
自己能做好的事,就自己想辦法完成 。
學習是一件認真地事,不能三心二意。
去買零食,一次可以買一樣。
所以當他等著你「伺候」他的時候,拿出規矩一就行。
自己的事,自己做吧。
而有時候給他輔導學習,他也會分神,要麼玩玩具,或者看家裡其他人在幹什麼。
這時可以停下來,提醒孩子認真學習,把注意力集中了再繼續。
而去超市,他從來沒有賴著不走,非買哪個東西不可。
因為他知道,真的需要的東西,不要說,我們也會買。
不合規矩的需求,吵鬧也要不來。
當然,能讓孩子遵守規矩的前提是你跟他之間親密的關係。
這是贏得孩子合作的基礎。
沒有愛,規矩就是冷冰冰的桎梏。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要學會善待孩子。
其實也是善待內心的那個自己。
當你平和安寧,孩子也會幸福快樂。
本期編輯丨張穎
內容來源丨網絡
值班主任丨黃旭東
本期監製丨鄒聖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