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演員沒戲演?現象背後是基於性別歧視的年齡歧視

2020-12-15 新京報

撰文 | 錢婧

7月28日,在第13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的閉幕式上,海清代表中年女演員發聲,引發網絡熱議。海清指出中年女演員「是被動的」,難以接觸到優秀的作品,但其實她們有經驗有閱歷、寬容善良、善於溝通、足夠專業,便宜又好用,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和青年導演們合作。姚晨和梁靜也表示,並不喜歡監製、製片等工作,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出演好角色。

中年女演員選擇受限:

世界範圍的普遍問題

海清所說的問題,是她一個人的職業瓶頸,還是中年女演員的普遍困境?

觀察近年來中國的電影票房排名,不難發現幾乎沒有女性作為主角的作品,愛情片中的女主角也多是年輕面孔。著名影評人、編劇張小北指出,中國電影的類型化程度不夠豐富,近年來大賣的類型主要集中於動作、喜劇、劇情、奇幻、科幻,而基於歷史和文化因素,這些類型都是男性角色佔主導的。

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排名(來源:貓眼專業版)

電視劇中倒是有不少女性角色,但女主角通常由年輕女性扮演,只有少數例外。在目前收視前十的電視劇中,有海清主演的《小歡喜》,抗戰題材的《李三槍》中也有重要的中年女性角色,37歲的唐嫣在《時間都知道》中飾演穿越回21歲的女主角時簡——而她已經是7月新媒體指數排名前30的電視劇演員中年紀最大的女演員了。

2019年8月1日電視劇網絡播放量排行榜

當然,這並不表示中年女演員真的完全沒有戲演了。宋佳近期出演了多部文藝電影,姚晨的《送我上青雲》即將上映,馬伊琍在《找到你》中表現亮眼,海清自己也在《紅海行動》中突破了「國民媳婦」的形象。她對《北京青年報》記者明確表示自己「不愁戲拍」,有大把演媽媽的劇本,自己也並不排斥演媽媽。問題在於角色單一,「除了媽媽的身份,女人的其他面兒,挺遺憾,我接劇本時看不到」。

這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電影中關於性別和年齡的歧視普遍存在。2016年,數據網站Polygraph的研究證實,男演員變老時,所適合的角色越來越多;女性的遭遇卻正好相反。22至31歲的女性角色臺詞只佔38%;42至65歲的女性角色臺詞跌至20%。而大部分臺詞,屬於42至65歲的男性。近幾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獲獎者,也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最佳女主角」這一獎項:詹妮弗·勞倫斯和布麗·拉爾森分別出生於1990年和1989年,艾瑪·斯通摘得影后桂冠時只有29歲。

2017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項語言學研究,也支持同樣的結論。該團隊分析了約1000部電影劇本,其中男性有超過37000段對話,而女性只有15000多段;女性扮演的角色略多於2000個,而男性扮演將近4900個;而且女性電影角色平均比男性角色年輕5歲。

研究發現,電影「創造並加強了關於女性、種族和年齡的刻板印象」。除了刻板印象之外,女性角色對於電影的情節並不重要,她們只是刻板的裝飾品,很少被允許表達負面情緒。關於年齡的刻板印象同樣顯著,隨著角色變老,她們表現得越來越像個聖人:智慧、更少激動、更少提及性、更多談論宗教。同時,年長角色的語言,引向傳統上最多與男性聯繫在一起的東西。該研究的作者Anil Ramakrishna認為,「編劇們有意或無意地贊同在詞彙選擇中建立的性別規範」。

觀眾?攝製組?市場?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觀眾喜歡這樣的女性形象,不愛看中年女性主演電影嗎?未必如此。由娛樂業知名女性組成的美國「時間到了」

(Time's Up)

運動曾發起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領銜主演的電影在票房上的表現一直好於男性領銜主演的電影。參與這項研究的創新藝人經紀公司經紀人克裡斯蒂·豪貝格,在一份聲明中說:「女性佔了一半票房,但業內一直存在一種想當然的臆斷,即女性領銜主演的電影通常不那麼成功。我們發現,數據並不支持這一臆斷。」

這項研究對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球上映的350部最賣座影片進行了分析,發現在各預算水平的電影中,女性被列為領銜主演的影片的全球平均票房成績都更好。此外,能夠通過「貝克德爾測試」的電影通常票房成績也更好——「貝克德爾測試」會評判一部電影中是否有兩個女性角色談論過除男人以外的事情。在製作成本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中,通過「貝克德爾測試」的影片的全球平均票房為6.18億美元,而沒能通過測試的影片的全球平均票房為4.13億美元。

1985年美國漫畫家艾莉森·貝克德爾首次提出「貝克德爾測試」

電視劇更是如此,中年女性同樣能帶來高收視率。不必說歐美著名的《女子監獄》、《大小謊言》、《殺死伊芙》、《使女的故事》等劇集;在同處儒家文化圈的日韓,女主角也早已不是年輕女孩的專利了。在剛剛完結的春季檔日劇中,收視前十的劇集中有一半是由30歲以上的女星擔任主演的,53歲的天海佑希拿下收視第一,55歲的澤口靖子拿下第三。

韓國上周收視前十的劇集中,共有13位30歲以上的女星擔任主演,44歲的柳善和金素妍共同主演的《世界上最美麗的我的女兒》成為收視冠軍。在國內,豆瓣熱度最高的海外劇集中,也有大量中年女演員擔任主演的。當然,其評論人數遠不及國內電視劇,但至少可以表明,國內也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對此並不排斥。

2019年春季檔日劇收視率排行(數據來源:新浪網;註:付費臺、地方臺、網絡平臺的劇沒有收視率統計)

韓劇一周收視率排行(07.22-07.28)(數據來源:agb尼爾森)

如果不是因為觀眾不買帳,那麼究竟為什麼中年女演員能接到的角色如此有限呢?

電影的選角,主要由導演和製片人等多方協商決定,而電影人中男女比例懸殊。南加州大學的研究項目統計了約1000部電影的攝製團隊,其中男性編劇的數量約是女性的7倍,男性導演的數量約是女性的12倍,男性製片人的數量約是女性的3倍。女性只在選角指導這一職位上超過男性——約為男性的2倍,但「選角指導的性別似乎對角色的性別沒有影響」。該研究認為僱用更多女性編劇有助於改善現狀,「如果女性在編劇會議中,屏幕上女性角色的代表性平均會提高50%」。

但女導演也可能面臨戴錦華教授提出的「花木蘭式處境」:女性必須「化妝」為男性,掩飾自己的某些性別特徵和需求,才能介入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生產,因為社會生活的全部規範都是男性規範,在精神文化的生產領域也是如此。

資本的偏好,可能也是一大原因。張小北認為,「國內的娛樂工業體系剛剛開始走向成熟,產能還不足以全面滿足所有用戶需求,所以就只能先照顧好更願意在娛樂上花錢的群體,也就是青少年群體」。市場因素,使得年輕女演員在選角策略上更有利。

在電視劇方面,這一現象更為顯著。電視劇通常由平臺提前收購,因此更傾向於選擇流量明星以提高收購價格。編劇王豖直言,曾有多個獨立女性題材的項目找到自己,最後卻都不了了之了,就是因為「資本不喜歡」。展現成熟女性最好的載體是職場劇,但資本不願意為深入調研所需的時間和花費買單,也極少願意花錢聘請專業顧問,導致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場劇,絕大多數國產劇都是年輕女孩套著各種殼談戀愛。

年輕崇拜:背後的隱藏因素是基於性別歧視的年齡歧視

《中國婦女報》評論員莫蘭指出,限制中年女演員的原因,歸根結底是長期以來針對女性的年齡歧視,即英國學者約翰·伯傑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所揭示的「被觀看」現象:在男權社會的傳統觀念中,男性操縱著凝視權力,女性被定位於被看者的角色,女人的形象是用來討好男人的,這就意味著,外在的美貌成了衡量女性價值的唯一標準。隨著年齡的增長,美貌會衰減,女性的價值也在走下坡路。對「老女人」的歧視,其實包含著性別歧視與年齡歧視兩重含義,而後者又建立在前者之上。這種歧視在注重外在形象而又競爭激烈的演藝界表現得尤為突出。

澎湃評論員李勤餘發表文章《年齡鄙視鏈背後的審美隱憂》,指出這也是所有非年輕人群體的尷尬處境,是當下年齡鄙視鏈的生動寫照。「年輕崇拜」早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流行文化在有意無意之間,加速了這一趨勢的蔓延。作家周大新說:「我們國家說是敬老、尊老,其實是青春崇拜。影視作品、社會新聞也能體現出來,其實對老人是歧視的。」作家韓松也有同感: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看起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多。鋪天蓋地的電視和網絡綜藝節目,全方位展現著年輕人的喜悅、悲傷、憤怒、焦慮、困擾。年輕人的情緒填充著社交網絡的輿論場。而中年人和老年人則「隱身」了。

這種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不僅影響著影視作品的創作,也會直接影響每一位女性的實際生活。海清自稱的「便宜」是事實:根據北京交通大學的譚博和高紅巖教授對於中國影視產業勞動力市場議價機制的研究,男演員確實比女演員擁有更高的片酬水平。在其他行業也是如此,根據全球經濟論壇2018年發布的《全球性別差異報告》,女性平均工資是男性的62%,在從事同樣工作的情況下女性的平均工資是男性的64%,但女性的平均日工作時長卻超過男性,每日無償勞動的比例是男性的2.36倍。女性擔任立法者、高級職員和經理的比例僅為男性的20%。

中年女性,還面臨著其他方面的壓力。在星空演講中,姚晨介紹了自己因為兩次懷孕導致的「彷徨、沮喪、無力、失敗」,而「類似職業困境也不僅僅只局限於影視圈」。《中國婦女報》評論員韓亞聰發表文章《「中生代」女性的「劇本」更精彩》總結說,在各行各業的職場中,「中生代」女性的焦慮都並不鮮見。她們職場之路,會走得比男性更艱難,因為她們往往既要在職場奮鬥中掙錢養家,又要兼顧照料家庭的責任,生了孩子又要面臨職業斷檔,還常常遭遇若隱若現的歧視和忽視。

海清在電影《紅海行動》中飾演戰地記者夏楠

海清的發言有諸多不妥之處,包括默認女演員「傍大款」、女性只會八卦逛街的刻板印象,以及公開和朋友私下聊天的內容,等等。她也認識到自己的表達方式存在問題,但仍然希望大家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希望有更多人思考這個問題。「女人在這個社會上除了媽媽應該有很多身份,而且她不僅僅面對子女、家庭,也要面對社會,面對自己的人生、情感。」

「女性一生的價值,並不只存在於家庭等特定領域;影視劇中的女性,也不該只有甜美可愛、青春靚麗。」中年女性遇到的問題是社會文化造成的,不該只有她們獨自煎熬。影視劇也不該只關注年輕女性的愛情,誤導人們忽視中年女性和老年人的生存現狀。

總有人正年輕,但我們都終將老去。

參考資料:

https://piaofang.maoyan.com/rankings/year

https://m.weibo.cn/u/2041291667?sudaref=www.baidu.com&display=0&retcode=6102

https://womenandhollywood.com/study-stereotypes-about-gender-race-and-age-still-abound-in-film-e08d741a7a8b/

http://www.cankaoxiaoxi.com/culture/20181213/2365399.s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chdel_test

http://www.cssn.cn/zf/zf_dh/201601/t20160114_2826826_5.shtml

http://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2/28/057416.html

http://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7/31/062077.html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043409

https://mp.weixin.qq.com/s/B-_uOZJwg6RGICwCfshI2A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938516343_19d915b7700100mw24.html?from=animation

https://ent.sina.com.cn/v/j/2019-07-29/doc-ihytcerm7010514.s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5351861

作者 | 錢婧

編輯 | 李永博

校對 | 薛京寧

相關焦點

  • 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乘風破浪的姐姐何時才能逆風翻盤?
    原創 譯言讚賞 譯言 收錄於話題#性別平等1個譯言·譯眼看世界「所有女演員都很難出頭」,在最近熱播的綜藝《演員請就位》中,女演員趙薇發聲,道出了中年女演員身處娛樂圈的困境。
  • 如何避免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如何避免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 2004-12-09 11:07 來源:萬千英語族 作者:張宏
  • 性別歧視真的無處不在?
    廣告中的性別歧視  總被塑造成傳統的賢妻良母形象  網友KoKo上大學時曾進行過性別歧視的社會調查,她說,在廣告裡面性別歧視體現得很明顯,比如電視廣告中,一對父子在看電視,兒子隨口對媽媽說「媽,飯怎麼還沒做好!」在電視廣告中,女性往往被塑造成傳統的賢妻良母形象。  徐敏點評:在廣告中性別歧視很突出,很嚴重。
  • 關於就業性別歧視的淺談
    就業性別歧視就是基於性別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後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在我國的《就業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均明確提出用人單位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 中國的性別歧視現象嚴重嗎?
    (標題出處)中國的性別歧視現象嚴重嗎?非常的嚴重!用兩個細節來體現。假如你是一個男孩,在你青春期的時候,你的夢想就是當一個畫家,你並不想接下來的一生都浪費在賺錢養家之上,那麼周圍的人一定會認為像你這樣的男人十分的沒有責任心,並會千方百計的教導自己的孩子,不要學那個不務正業的人。
  • 男女平等了,為何還存在性別歧視?怎麼看就業性別歧視?
    人民網昨天發布《人社部等9部門:堅決禁止就業性別歧視行為》稱,人社部、教育部、司法部、衛生健康委、國資委、醫保局、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最高人民法院等九部門發布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說,要堅決禁止就業性別歧視行為。
  • 近一半職場人離AI很近,對性別歧視的感受卻分化明顯
    最分化:性別歧視性別歧視正受關注,但兩極分化比較明顯。其一顯示為關心的人往往感受很深,而不怎麼在意的人幾乎毫無感知。其二是性別歧視離「她」很近,離「他」還比較遠。在64位受訪者中,「性別歧視」的總提及率排名只在第五位,有17位表示自己在職場中與「性別歧視」的距離很近。
  • 生完孩子的趙麗穎,還是沒逃過觀眾的「歧視審美」
    因為提到女演員很多人想到的除了顏值還有年齡、身材、時尚感、少女感等,但不知從何時起,這些都成了評判女演員好與壞的標準。就像陳喬恩說的那樣,一旦女明星到了一定的年齡後,名字前面總會被帶上年齡來進行強調,但是男明星就不會這樣,反而是越老越有男人味。
  • 算法中的性別歧視,應被看見被糾正
    基於此,由於算法偏見可能帶來的法律與倫理風險也開始引起人們重視。而算法背後隱藏的「性別歧視」,也作為AI時代的倫理問題之一開始浮現。算法中的性別歧視是如何發生的?虛擬世界的算法偏見首先源於算法決策。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在他的政治小說《一九八四》中寫到:「誰掌握過去,誰就掌握未來。」
  • 學術界的第三種性別歧視
    文章說,學術界存在歧視女性的現象,這不僅對女性不公正,而且對科研質量也有不好影響。第一種歧視的表現是,學術機構中女性從業者佔比要比女性的人口佔比低得多,學術地位或職稱越高的群體(如院士、教授)中,女性佔比越低。第二種歧視的表現是,某些研究的結論只適用於男性,不適用於女性。
  • 漢語裡的隱性性別歧視
    近來學者們將注意力也轉移到了中文當中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上,並且在漢字,詞彙,成語,諺語當中都發現了極為相似的性別歧視現象。(詳見施玉惠,1984;王川,1986;伍鐵平,1991;劉丹青,1991;榮格-帕蘭德裡(Jung-Palandri),1991;陳順馨,1995;莫大偉及陳順馨,1995,等等。)
  • 40歲+女演員接戲難,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女人地位低
    他認為市場之所以畸形,是因為太多製作人不專業,需要依賴顏值和知名度來增加自己的信心,但他相信總有一群像他一樣的人能看到中年女演員的好,並樂觀地表示「所謂的市場觀念必將發生改變,未來一定是屬於表演者的!」於正身為一個男性,能為咱們女人發聲,筆者是挺感激的,但說真的,40歲+女演員的困境真的是因為製作人不專業嗎?
  • 舊好萊塢性別歧視的18個例子
    女性被認為是電影業中的一種商品,總是被年輕有抱負的女演員所取代,她們在尋找自己的大突破。克拉克·蓋博飾演瑞德·巴特勒,對於許多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明星的縮影來說不過,性騷擾和性別歧視的態度並不局限於明星的塑造,性別歧視的行為很突出,常常被忽視。
  • 逾七成中國女性對性別歧視現象有明確認識
    survey   中新網10月21日電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今日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等有關情況時指出,7成以上的女性對性別歧視現象有明確認識
  • 中年女演員:半是無戲可拍的尷尬,半是烤瓷牙+矽膠臉扮嫩的不適
    除了那些事業正如日中天,背後有大把資源的老資歷,大部分中年女演員分成了兩種局面,一種是無戲可拍的尷尬,一邊是烤瓷牙+矽膠等各種do臉後扮嫩的不適。首先,無戲可拍的尷尬。近年來我們可能聽到過無數女演員上綜藝節目「賣慘」,比如1984年出生的王媛可曾在上《演員的誕生》說自己曾經有11個月沒有接到過戲,差點放棄做演員,說著說著熱淚就盈了眶。
  • 智聯招聘:職場女性生存堪憂 「性別歧視」短期難消除
    22%的女性認為就業中性別歧視現象嚴重,比男性高出近8%。而27%的男性則認為就業中幾乎不存在性別歧視的現象,比女性高出9%。數據顯示,有25%的女性認為當前的晉升狀況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而男性的這一比例僅為18%。此外,還有26%的男性認為晉升中不存在性別歧視現象,高出女性7%。可見,女性感受到晉升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比過去更為嚴重了。
  • 我國適齡女性反就業性別歧視制度設計
    雖然《民權法案》影響深遠,但是它與其他聯邦法的共同缺陷是沒有界定歧視的涵義,法院對此作出闡釋:歧視是因為性別原因導致差異對待,典型情形則為僱傭女性時考慮其是否有學齡前的孩子,對男性則沒有相應考慮。性別歧視的情形諸如懷孕、年齡、婚姻狀況、以及外貌(對女性有要求是因為她們更具有吸引力)。
  • 40歲就不被需要的「打工人」,該如何應對年齡歧視
    那麼,置身於這個充滿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和裁員風險的時代,中年員工境況如何呢?儘管許多人的職業生涯在40歲到50年代達到頂峰,但也有許多員工都在這個年齡段成為了裁員名單上的一員。人們普遍認為,中年員工容易自滿、聘用價格比年輕人貴、病病歪歪,還愛缺勤。
  • 智聯招聘報告指出:超過81%的女性認為就業存在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不僅增加女性就業壓力和就業成本,同時給女性帶來很強的心理挫敗感;從智聯招聘本次發布的數據可知,女性群體對於就業中的性別歧視感知更為強烈。22%的女性認為就業中性別歧視現象嚴重,比男性高出近8%。而27%的男性則認為就業中幾乎不存在性別歧視的現象,比女性高出9%。在這些深刻感受到就業性別歧視的女性群體中,不同年齡、婚育情況以及學歷的女性也存在差異。
  • 性別歧視:顯性抑或隱性 ——基於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性別觀念差異的政治文化分析
    大陸地區飄高的顯性性別歧視其實不難理解。雖然相對於其他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來說,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陸女性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獲得了更多的管理職位,但這只不過是一些名義上的工作, 並沒有讓她們因此獲得更多的群眾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