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的第三種性別歧視

2021-03-02 科學網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雜誌2018年4月號發表了波蘭的Aleksandra Cislak、瑞士的Magdalena Formanowicz和以色列的Tamar Saguy等三位心理學者合著的文章,Bias against research on gender bias(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文章的研究視角很有意思。原文見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s11192-018-2667-0.pdf。


文章說,學術界存在歧視女性的現象,這不僅對女性不公正,而且對科研質量也有不好影響。

第一種歧視的表現是,學術機構中女性從業者佔比要比女性的人口佔比低得多,學術地位或職稱越高的群體(如院士、教授)中,女性佔比越低。

第二種歧視的表現是,某些研究的結論只適用於男性,不適用於女性。例如,在醫學研究中,男性受試者的佔比遠高於女性受試者,那麼,研究結論就未必能推廣到全體人群。

(博主舉一個假想的例子:某項新藥試驗以男性受試者為樣本,試驗結論是,該藥無毒副作用。但是,該藥對於女性,尤其是孕婦及其胎兒則可能有毒副作用。抽樣不具備足夠的代表性,就不能得出穩健的結論。更有甚者,連動物試驗中,多年來也一直是以雄性小白鼠為主要試驗對象。)


該文作者提出,學術界存在著第三種性別歧視,就是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怎麼講?他們收集了2008-2015年期間社會科學領域相關學科中研究性別歧視和研究種族歧視的論文共1485篇,它們發表在520種不同期刊上。性別歧視研究論文的作者中,女性佔66.42%;種族歧視研究論文的作者中,女性佔56.31%。

一對比就發現,同樣是歧視領域的研究,性別歧視研究方面的論文受資助者佔比(40%),要比種族歧視研究論文受資助者佔比要低(45%);發表了性別歧視研究論文的期刊的5年影響因子均值(2.12),要比發表了種族歧視研究論文的期刊的5年影響因子均值(2.92)要低。對於採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論文,性別歧視研究論文受資助者佔比(41%)與種族歧視研究論文受資助者佔比(51%)的差距更大。(博主:沒有理由認為,從事性別歧視研究的科研人員都是水平較低的,所以他們拿不到基金贊助,所以他們只能將稿件投到影響因子較低的刊物上。那麼,只能認為,存在著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這是一種元層次上的歧視,必須認真對待。

至於對以上現象的可能解釋,可以有很多方面,這裡不一一介紹。例如,曾有實證研究表明,凡是碰到內容是關於性別歧視研究的「摘要」,男性評審者就會比女性評審者更可能給出否定的評審結論。(博主:而從目前的職稱分布來看,多數評審者肯定是男性。)

當然,除了用「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來解釋外,對上述現象也可以有其他一些猜測性的解釋。例如,如果開展實證研究,招募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種的人參與實驗較為困難,而招募女性參與是較為容易的。也許由於這個差異,基金部門就有意識地多批准一些種族歧視研究方面的基金申請。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武夷山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04134.html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 (←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學術界性別偏見與歧視前沿研究文獻,我們給你譯出來了
    在這些討論中,有不少女權主義者(如發起聯署請馮鋼道歉的社科領域研究生群體,周韻@一音頃夏,@李思磐,@呂頻等)試圖將討論聚焦在學術界的性別歧視,並呼籲反思縱容學術界性別歧視、容許歧視言論發表者不被追責(以馮鋼「十輩子也不道歉」的態度為代表)的制度、社會和文化環境。
  • 科學家罷工,Nature停更一天,學術界為何也要反種族歧視?
    而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為何在學術界會存在這種「歧視」問題?學術界「種族歧視」的深層問題事實上,只要人群中存在差異化,就一定會存在歧視。在經濟學上,稀缺導致選擇,選擇就是區別對待,就會產生歧視。如果放在一般的商品交易上,人們用錢投票,這還無可厚非。而歧視一旦發生在不同人群之間,就會產生遠遠高於歧視本身的代價。
  • 性別歧視真的無處不在?
    三八國際婦女節百年特別報導  見習記者 黃陳鋒  性別歧視指的是一種性別成員對另一種性別成員的不平等對待,也指性別造成的差別待遇,尤其是男性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  本報3月1日第18版登出《關於女人的十個問題》後,讀者朋友紛紛通過熱線電話、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和微博等形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 關於就業性別歧視的淺談
    2010年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了第3屆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數據顯示,超過72%的女性對因性別而不被錄用或提拔的提示他有明確的認知,同時該次調查數據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比僅為初中級以下受教育程度,女性對因性別而不被錄用或提拔或因結婚生育而被解僱歧視認知的程度分別高出了14%和12%,即教育程度越高對就業性別歧視的認知程度也就越高。
  • 澳大利亞護照將新增「第三種性別」
    澳大利亞護照今後將新增「第三種性別」,以「X」作為標記。「第三種性別」僅適用於「陰陽人」,也就是在生理上無法完全歸屬於男性或女性的人群。  改變了性別,但沒有做過變性手術的護照持有者可以自由選擇是「男」還是「女」,但不能選擇第三種性別「X」。  此前,沒有做過變性手術的旅行者無法自由改變護照性別。
  • 男女平等了,為何還存在性別歧視?怎麼看就業性別歧視?
    人民網昨天發布《人社部等9部門:堅決禁止就業性別歧視行為》稱,人社部、教育部、司法部、衛生健康委、國資委、醫保局、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最高人民法院等九部門發布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說,要堅決禁止就業性別歧視行為。
  • 過半博士後想要離開學術界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發現,由於過長的工作時間,缺乏工作保障,再加上工作中的霸凌和歧視,許多博士後正考慮離開學術界。一位來自非洲的遺傳學家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知名科研院校裡做博士後研究,TA 在留言區表示:「作為少數族裔很難在學術界如魚得水。人們總是認為你很懶,不聰明,或是因為種族多樣性的目標才被僱傭的。」四分之一(24%)的受訪者表示曾在目前的博士後研究中遭遇歧視或騷擾(見「騷擾和歧視」),這個比例略高於我們在去年對博士生的調查。
  • 「性別男(無關性別歧視)」,這大概就是歧視的標配吧!
    去年,美團地域歧視、小米專業歧視等企業招聘中出現的問題引起爭議。最近,孟京輝戲劇工作室的一則招聘信息又被指性別歧視。21日,網友@大尾巴狼郭美含 曬出一張網頁截圖:這是我見過的最性別歧視和離譜的招聘啟示。她表示,作為一名女性舞臺監督,我相信我們和男性舞臺監督擁有平等的責任和發展可能性。
  • 學術研究領域 男女有別or性別歧視?
    在學術研究領域,確實男女有別,還是存在性別歧視?上海馮鋼教授的言論引發的爭論,正在從媒體端的新聞熱點成為理性思考的學術熱點。女社會學家和孫立平、趙鼎新等男性社會學家的視角有較大的不同。   然而,有關由「男女有別」的情感模式產生的有關女性更適合居家,男性更具有智力活動的能力的偏見依然彌散在學術界,「女研究生從事研究的十不足一現象」,正是這種有偏見的知識生產的結果。
  • 法國立法禁止口音歧視:與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同列
    據英國《衛報》27日報導,法國國民議會(即議會下院)26日以98對3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一項議案,將口音歧視加入可被起訴的歧視行為清單,與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對殘疾人歧視等同列。根據該法案,因口音而歧視個人,在勞工法和刑法下將被視為犯罪行為。觸犯此項法案的最高刑罰為三年監禁和罰款4.5萬歐元。
  • 英語中的性別歧視
    英語中的性別歧視(Sexism in English)是20世紀六十年代英語國家廣泛關注的問題。
  • 我國適齡女性反就業性別歧視制度設計
    從當前審視該法具有很強的歷史進步性,但是對於僱傭措施以及晉升沒有談及,使得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則對於女性而言,只能起到最低薪酬的保障作用,反倒會使僱主因為性別偏好拒絕僱傭或者減少僱傭女性員工。緊隨其後,1964年美國頒行《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該法案是美國最重要的反歧視的法律,其中第7章對就業歧視的立法規定,是美國所有就業歧視立法中影響最深遠、範圍最廣的。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為什么女性獲獎者屈指可數,是因為性別歧視嗎?假說這一傾向性上的男女性別差異,是天性使然,還是環境所迫?一個國家的傾向性男女性別差異與該國經濟發展及性別平等狀況有什麼相關性呢?圖3 性別差異與GDP指標圖4 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指標表1 性別差異與GDP、性別平等指標回歸結果此外,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這六大指標與GDP及性別平等指標之間也存在著相同的關係,結果如下圖:
  • 「隱形就業性別歧視」不容忽視
    &nbsp&nbsp&nbsp&nbsp就業性別歧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近日,人社部等九部門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要求各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不得限定性別或性別優先,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等。
  • 男生免費師範教育:性別歧視?性別失衡?還是老師工資太低?
    其一,檢察日報的這篇文章曲解了福建政策的本意,師範男生免費並非性別歧視,而是基於教師隊伍中女多男少的性別比例失衡之事實。例如:「這不是性別歧視,這是一種對男生從事教育工作的鼓勵措施。可以看出,佔比最多的第一類與第二類評論的論爭焦點在於「性別歧視」,所以今天我們就圍繞這一主題,拋磚引玉,做些探討。其實,福建省並不是唯一一個實行「師範教育男生免費」政策的省份,而圍繞這一政策的批評意見也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免費師範生政策自2007年開始實行,當時並未對性別作任何規定。
  • 「懷孕被解聘」是一種赤裸裸的性別歧視
    (11月18日《北京青年報》)一直以來,許多企事業單位,在人員招聘環節當中,往往存有一定的就業性別歧視現象。一些單位甚至採取限制生育、或縮短孕期、產期、哺乳期等「強制」措施,給女性求職者增設「門檻」。如果女性應聘者不能同意這些附加的限制條件,那求職的成功率就幾乎為零。可以說,很多女性求職者被性別歧視擋在了招聘的大門之外。
  • 漢語裡的隱性性別歧視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裡斯(Farris,1988)對於漢語中性別歧視現象的研究,其成果對於本篇論文的寫作也有著很大影響。與其它文明一樣,中國帶有性別歧視色彩的社會習俗歷史由來已久,相關證據在漢語語言中更是俯拾皆是。該領域的研究通常將體現文化傳統中性別歧視現象的漢語特性進行指認以及分類,例如,有性別歧視的成語,指代妻子的侮辱性詞彙,對女性的貶義稱呼,以及為數眾多的包含「女」字旁的貶義漢字。
  • 如何避免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如何避免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 2004-12-09 11:07 來源:萬千英語族 作者:張宏
  • 性騷擾:好萊塢與學術界令人不安的相同之處
    學術界性騷擾的黑幕從未以如此劇烈和集中的方式,突然在眾目睽睽中被撕扯下來。當一個廚房裡發現蟑螂時,意味著看不見的角落裡潛伏著上百隻。學術界被受害人揭露和媒體曝光的性騷擾事件,無疑是冰山一角。從近日相關涉事高校的回應來看,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中國學術界正面自己被扯下的這塊遮羞布,建立有效的保護和懲戒制度,扶持受害者,讓惡行曝光,讓正義聲張。
  • 中國婦女報:2017年性別歧視事件黑榜!
    其存在提醒我們,在性別平等已成主流話語的今天,躲在陰暗角落裡的性別歧視觀念與做法均可能「昨日重來」,或是招搖過市、自以為是,或是穿個「馬甲」、改頭換面。   性別平等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追求與必然走向,而消除性別歧視,是通向性別平等的必由之路。黑榜,讓歧視暴露在陽光之下,讓歧視的魔怪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