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雜誌2018年4月號發表了波蘭的Aleksandra Cislak、瑞士的Magdalena Formanowicz和以色列的Tamar Saguy等三位心理學者合著的文章,Bias against research on gender bias(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文章的研究視角很有意思。原文見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s11192-018-2667-0.pdf。
文章說,學術界存在歧視女性的現象,這不僅對女性不公正,而且對科研質量也有不好影響。
第一種歧視的表現是,學術機構中女性從業者佔比要比女性的人口佔比低得多,學術地位或職稱越高的群體(如院士、教授)中,女性佔比越低。
第二種歧視的表現是,某些研究的結論只適用於男性,不適用於女性。例如,在醫學研究中,男性受試者的佔比遠高於女性受試者,那麼,研究結論就未必能推廣到全體人群。
(博主舉一個假想的例子:某項新藥試驗以男性受試者為樣本,試驗結論是,該藥無毒副作用。但是,該藥對於女性,尤其是孕婦及其胎兒則可能有毒副作用。抽樣不具備足夠的代表性,就不能得出穩健的結論。更有甚者,連動物試驗中,多年來也一直是以雄性小白鼠為主要試驗對象。)
該文作者提出,學術界存在著第三種性別歧視,就是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怎麼講?他們收集了2008-2015年期間社會科學領域相關學科中研究性別歧視和研究種族歧視的論文共1485篇,它們發表在520種不同期刊上。性別歧視研究論文的作者中,女性佔66.42%;種族歧視研究論文的作者中,女性佔56.31%。
一對比就發現,同樣是歧視領域的研究,性別歧視研究方面的論文受資助者佔比(40%),要比種族歧視研究論文受資助者佔比要低(45%);發表了性別歧視研究論文的期刊的5年影響因子均值(2.12),要比發表了種族歧視研究論文的期刊的5年影響因子均值(2.92)要低。對於採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論文,性別歧視研究論文受資助者佔比(41%)與種族歧視研究論文受資助者佔比(51%)的差距更大。(博主:沒有理由認為,從事性別歧視研究的科研人員都是水平較低的,所以他們拿不到基金贊助,所以他們只能將稿件投到影響因子較低的刊物上。那麼,只能認為,存在著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這是一種元層次上的歧視,必須認真對待。
至於對以上現象的可能解釋,可以有很多方面,這裡不一一介紹。例如,曾有實證研究表明,凡是碰到內容是關於性別歧視研究的「摘要」,男性評審者就會比女性評審者更可能給出否定的評審結論。(博主:而從目前的職稱分布來看,多數評審者肯定是男性。)
當然,除了用「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來解釋外,對上述現象也可以有其他一些猜測性的解釋。例如,如果開展實證研究,招募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種的人參與實驗較為困難,而招募女性參與是較為容易的。也許由於這個差異,基金部門就有意識地多批准一些種族歧視研究方面的基金申請。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武夷山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04134.html
微信號:sciencenet-cas (←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