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春節馬上要到了,以史為鑑給大家講講:清代的時候北京城裡是如何過除夕的。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在除夕這天都有講究,都有不同。
一、白天
在清代,北京城被叫做京師。到了三十這一天,從皇帝到官員再到老百姓,在除夕這個節日的過法都有所差異,從上到下都體現出了階級的差異,我們一起看看都是怎麼過除夕的。
1、皇帝一大早就要升殿,接受百官的新年祝賀;
2、六部衙門的各個庶僚、小吏都要去拜見直屬領導,這就是所謂的「拜官年」;
3、世胄之家,到了三十這一天,都要去宗祠把祖先的畫像掛出來祭祀一番,寓意新年將要開始,希望先人和後輩一起團聚,家族蒸蒸日上。
二、傍晚
到了除夕下午,基本上所有人都要回家團聚了,每家每戶都準備好了美食美酒,各種燈燭,全家人喜氣洋洋聚在一起,婦女和小孩都聚在一起扔骰子、打牌玩鬧,只待夜晚的到來。
而且需要準備好祭祀用的年飯、唐花等除夕專用的物品。
1、年飯
這個「年飯」可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年夜飯」的意思,而是專門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物品。按照史書中的記載,年飯一般都是用金銀米做的,在上面插上松樹枝或者柏樹枝,還要在樹枝上掛滿金錢、大棗、慄子、龍眼、香枝等等代表著吉利的東西。
這「年飯」做好後,可是要從除夕夜開始一直供到初五之後才可以撤出。
2、唐花
唐花也叫堂花,也是古代專門用來祭祀或者擺設用的一種花卉或者是水果類。這種唐花專門是通過燻治的手段做出來的可以長久不敗,充滿香味的擺設用品。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臘月即賣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所謂唐花,又名堂花也。
在除夕的時候,在家裡擺上各種牡丹、金橘、梅花、探春等等不同時節的唐花,感覺從寒冬一下子來到了爭奇鬥豔的三春時節。在新年的時候,更是親朋之間互相贈送的上佳禮品。
三、晚上
到了除夕晚上,就更熱鬧了。等到天黑下來,每戶人家都要在自家庭院之中好好布置一番,越是大戶人家越是講究。晚上一般要舉行的活動包括:踩歲、接神、擺天地桌等等。
1、踩歲
到了除夕晚上,在門口、通道、院子……但凡是人要行走的地方,都要鋪上芝麻杆。人踩在芝麻杆上,跟鞭炮一樣劈啪作響,這個風俗就叫做踩歲。寓意著把穢氣都趕走,新的一年裡萬象更新。
2、接神
接神是除夕晚上最重要的事情了,到了亥時和子時交接之時(就是現在的半夜零點),要大放鞭炮,全家人列案焚香,接神下界。
3、天地桌
天地桌是新年必備的道具,也是接神、送神的必備用品。
每年除夕的時候,要提前準備一個長案擺在院子中庭,長案上要供諸天神佛的畫像,俗稱百分。在畫像前擺的就是各種供品。基本上都要包括各色蜜餞一層,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各一層。這些加起來叫做「全供」。
除了全供,還要供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等擺件,這些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供佛花」。
這些供品都準備好了,等到零點的時候,鞭炮一響,就要把諸天神佛畫像百分焚化,然後進入接神的儀式。接神完畢後,這個供桌要一直保持香火常在,一直到了正月十五的時候才會結束。
這就是天地桌。
除了上面這些風俗,在清代的時候,還有用松柏枝綁上古錢、元寶等做搖錢樹的;用彩繩綁上各種銅錢,編織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的壓歲錢;還有把吉祥語寫在尺餘長的紅紙之上的掛千……等等習俗,大家看看和今天的習俗有什麼差別嗎?
另外,您家裡有什麼特殊的除夕風俗,也可以留言大家一起探討哦。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資料參考/燕京歲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