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故事:皇帝升殿,官員拜官年,民間要擺天地桌

2020-12-22 以史為鑑

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春節馬上要到了,以史為鑑給大家講講:清代的時候北京城裡是如何過除夕的。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在除夕這天都有講究,都有不同。

除夕

一、白天

在清代,北京城被叫做京師。到了三十這一天,從皇帝到官員再到老百姓,在除夕這個節日的過法都有所差異,從上到下都體現出了階級的差異,我們一起看看都是怎麼過除夕的。

1、皇帝一大早就要升殿,接受百官的新年祝賀;

2、六部衙門的各個庶僚、小吏都要去拜見直屬領導,這就是所謂的「拜官年」;

3、世胄之家,到了三十這一天,都要去宗祠把祖先的畫像掛出來祭祀一番,寓意新年將要開始,希望先人和後輩一起團聚,家族蒸蒸日上。

皇帝

二、傍晚

到了除夕下午,基本上所有人都要回家團聚了,每家每戶都準備好了美食美酒,各種燈燭,全家人喜氣洋洋聚在一起,婦女和小孩都聚在一起扔骰子、打牌玩鬧,只待夜晚的到來。

而且需要準備好祭祀用的年飯、唐花等除夕專用的物品。

年飯

1、年飯

這個「年飯」可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年夜飯」的意思,而是專門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物品。按照史書中的記載,年飯一般都是用金銀米做的,在上面插上松樹枝或者柏樹枝,還要在樹枝上掛滿金錢、大棗、慄子、龍眼、香枝等等代表著吉利的東西。

這「年飯」做好後,可是要從除夕夜開始一直供到初五之後才可以撤出。

2、唐花

唐花也叫堂花,也是古代專門用來祭祀或者擺設用的一種花卉或者是水果類。這種唐花專門是通過燻治的手段做出來的可以長久不敗,充滿香味的擺設用品。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臘月即賣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所謂唐花,又名堂花也。

在除夕的時候,在家裡擺上各種牡丹、金橘、梅花、探春等等不同時節的唐花,感覺從寒冬一下子來到了爭奇鬥豔的三春時節。在新年的時候,更是親朋之間互相贈送的上佳禮品。

三、晚上

鞭炮

到了除夕晚上,就更熱鬧了。等到天黑下來,每戶人家都要在自家庭院之中好好布置一番,越是大戶人家越是講究。晚上一般要舉行的活動包括:踩歲、接神、擺天地桌等等。

1、踩歲

到了除夕晚上,在門口、通道、院子……但凡是人要行走的地方,都要鋪上芝麻杆。人踩在芝麻杆上,跟鞭炮一樣劈啪作響,這個風俗就叫做踩歲。寓意著把穢氣都趕走,新的一年裡萬象更新。

2、接神

接神是除夕晚上最重要的事情了,到了亥時和子時交接之時(就是現在的半夜零點),要大放鞭炮,全家人列案焚香,接神下界。

天地桌

3、天地桌

天地桌是新年必備的道具,也是接神、送神的必備用品。

每年除夕的時候,要提前準備一個長案擺在院子中庭,長案上要供諸天神佛的畫像,俗稱百分。在畫像前擺的就是各種供品。基本上都要包括各色蜜餞一層,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各一層。這些加起來叫做「全供」。

除了全供,還要供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等擺件,這些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供佛花」。

這些供品都準備好了,等到零點的時候,鞭炮一響,就要把諸天神佛畫像百分焚化,然後進入接神的儀式。接神完畢後,這個供桌要一直保持香火常在,一直到了正月十五的時候才會結束。

這就是天地桌。

掛千

除了上面這些風俗,在清代的時候,還有用松柏枝綁上古錢、元寶等做搖錢樹的;用彩繩綁上各種銅錢,編織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的壓歲錢;還有把吉祥語寫在尺餘長的紅紙之上的掛千……等等習俗,大家看看和今天的習俗有什麼差別嗎?

另外,您家裡有什麼特殊的除夕風俗,也可以留言大家一起探討哦。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資料參考/燕京歲時記

相關焦點

  • 在民間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
    熊熊燃燒的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洗地活蹦亂跳,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放爆竹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誠心。
  • 皇家難得一次的團圓飯,看看盛世之主乾隆的除夕家宴都吃了啥?
    宴會上,按照等級不同,皇帝、皇后、妃嬪的食物內容並不相同:皇帝御宴擺冷膳、熱膳、群膳四十品,後擺酒膳、茶膳各二十品,再加上餑餑、小菜、湯、粥、蜜餞食品等一百零八品;皇后頭等宴桌減少為六十四品;貴妃、妃的二等宴桌每桌兩人,妃、貴人三等宴桌每桌三人,膳饌為三十二品。
  • 除夕的傳說故事50字100字簡單介紹 除夕年獸的民間神話傳說
    除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人過除夕卻不知道除夕為何要守歲、放鞭炮。其實這和除夕的傳說故事有關。民間流傳著好幾個除夕的傳說,小編整理了除夕傳說故事的簡單介紹,帶大家了解除夕年獸的神話故事。除夕的傳說故事除夕的傳說故事50字簡單介紹  在上古時期,有一種怪獸就叫做「年」,每到現在農曆大年三十的時候出來作亂。
  • 清宮除夕年夜飯:主食素餡餃子,參加宮宴者不能真的吃喝
    掛天燈和萬壽燈民間過年有掛燈籠的習俗,皇家也不例外,但是較之民間更有新年氣象。清代宮廷沿明代舊制,元旦(即今日春節)前後要在乾清宮丹陛上下各立一對天燈和萬壽燈,乾隆五十四年開始在皇極殿各增立一對。按《國朝宮史》記載,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安設天燈萬壽燈。天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撤出,萬壽燈至正月十八日撤出。
  • 除夕為什麼要貼春聯,除夕有什麼習俗,除夕夜習俗有哪些
    除夕為什麼要貼春聯?又是一年的春節快要來臨了,而貼春聯是除夕的習俗。那麼,除夕為什麼要貼春聯?接下來養生之道網為你詳細介紹。除夕為什麼要貼春聯1、除夕為什麼要貼春聯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而且,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於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春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 喜迎除夕,要準備什麼?
    會在供桌上擺上豐富的供品及瓜果糕點,由長輩帶領全家祭拜神明祖先,而有吉祥寓意的水果更是必備。從除夕一直到「初五」,供於神明前之春飯,年糕,甜料,柑塔等物,才可撤供。【如何祭拜?】【祭拜對象】神明、祖先、地基主【時間】神明、祖先:【除夕】吉時。地基主:早上十點到傍晚以前。【地點】神明、祖先:神明廳前擺放供桌。地基主:由廚房後門向屋內祭拜,準備小供桌(矮桌或板凳)。
  • 清宮除夕家宴吃什麼?
    按皇家自身的情況,有皇帝的萬壽節、皇考的忌辰、太后的生日、皇后的生日等。再加上滿族接受漢族的文化和藏傳佛教,儒家、佛家的節日都過,還有民間神靈,所以關帝的生日、佛誕、宗喀巴大師的誕生日、孔子的誕辰都有宴席和祭祀。滿族從關外帶來的薩滿教更是講究祭祀,紫禁城裡有「堂子」,除夕第二天就是元旦祭,從皇太極的時候就規定下來的。坤寧宮也是一個祭祀場所,元旦、春秋都是大祭。
  • 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守歲、吃年夜飯、送財神習俗(2)
    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
  • 古「小說」與民間故事:《虞初周說》、《皇帝說》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研究中國小說史的學人,通常都要提到西漢班固所撰《漢書·藝文志》中的一段話:「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 除夕和春節年節故事多
    從臘八到二月二,都是歡慶的時候,而除夕和春節則是這場歡慶的高潮。節日年年有,但說到除夕和春節,你了解多少呢? 除夕,從古沿襲至今 說到除夕的來歷,就想到那個人們驅趕夕獸的傳說。這樣的故事給節日蒙上一層神秘色彩,也體現出人們向善向美的追求。
  • 古代皇帝嬪妃如何過年?故宮實景展現皇家年俗
    從臘月二十四開始,要安設萬壽燈和天燈,並燃放爆竹。立萬壽燈和天燈,曾是清宮早、中期過年最為盛大的活動之一,從立到撤,前後要動用8000人次,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皇帝取消,這一盛世之景淹沒於歷史,相關文物也早已分散各處。
  • 答案在民間故事裡
    說到12生肖,相信在座的各位即便無法流利地背下生肖歌,也能隨口說出那麼兩句「子鼠醜牛」吧,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生肖象徵著吉祥如意,人們把12個生肖作為每一年的屬相年,並且如果你的屬相與本年的生肖一樣的話,還可以在除夕夜裡迎著煙花一起穿的紅彤彤的,充滿了喜氣,真可謂是新年從頭旺到腳。
  • 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時間:2020-01-24 12: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除夕是新舊交替之際,所有活動都是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1、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
  • 除夕初一在婆家過,初二才能回娘家,這規矩原來是一皇帝定的
    出嫁的女兒,除夕為什麼必須在婆家過?初一為什麼必須呆在婆家?為什麼只有初二才能回娘家?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咱們還得說到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出生草根,自幼無拘無束。但是他建立大明王朝以後,卻制定了許多制度,用以約束後人。其中有一條,就是為了避免外戚幹政,公主只能擇選民間百姓家中的男子為駙馬。
  • 明天就是除夕了,關於除夕來歷、風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嗎?
    1、除夕來歷傳說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年),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年)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煙花,來驅除夕(年)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 清朝官員為什麼害怕生女兒,這個理由難以啟齒,好色皇帝笑而不語
    清朝皇帝後宮佳麗三千,絕大多數都不是皇帝自己看上的,只是因為要得人心,所以新皇帝都要和朝廷重臣的家屬通婚,皇后基本上都是政治聯姻的產物,這也是為什麼,皇帝都比較喜歡妃子而不是皇后。妃子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民間美女被官員推薦,然後一層一層推薦到皇帝面前,還有一個就是那些宮裡的秀女被皇帝喜歡上了,封為妃嬪。
  • 除夕了,你可知道除夕的由來和習俗?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二、節日習俗除夕是新舊交替之際,所有活動都是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1、守歲守歲,俗稱「熬年」。
  • 我們為什麼要過春節?在這些民間傳說故事裡,隱藏著祖先們的答案
    春節自古有百節之首的說法,有關春節的各種民間傳說故事更是遍布大江南北。這些傳說故事在各地流傳的過程中,其具體的內容細節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差異,但基本的故事框架卻大致穩定。追溯這些民間傳說的本源,仿佛是閱讀一封跨越數千年的信。我們為什麼要過春節?這些傳說故事中也隱藏著祖先們的答案。關於春節的民間傳說實在是太多了,可以說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春節故事。
  • 清朝皇帝的年夜飯有哪些人參加,有沒有吃山珍海味?_菜餚
    原標題:清朝皇帝的年夜飯有哪些人參加,有沒有吃山珍海味?中國是一個很講究「吃喝」的國度。每一個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除夕),當然得以一場盛大的晚宴來宣告結束——這一頓晚宴,人稱年夜飯。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因為,這頓飯要等家裡所有成員都到齊了才開動,有闔家聚餐的含義。
  • 小年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小年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2019年小年是哪一天?2019年1月28日臘月二十三是北方人的小年,而南方人小年是臘月二十四,為什麼南北方小年夜只差一天?小年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小編整理小年夜來源及傳說故事,過小年有哪些傳統習俗?小年夜節日由來及傳說故事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