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原標題:清朝皇帝的年夜飯有哪些人參加,有沒有吃山珍海味?
中國是一個很講究「吃喝」的國度。每一個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除夕),當然得以一場盛大的晚宴來宣告結束——這一頓晚宴,人稱年夜飯。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因為,這頓飯要等家裡所有成員都到齊了才開動,有闔家聚餐的含義。
清朝皇宮裡,有著自己的年夜飯。這頓年夜飯,通常是擺在乾清宮裡的。
乾清宮是皇宮內三宮之首(另外兩座是交泰殿、坤寧宮)。在清朝初期,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將年夜飯放在乾清宮舉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後來,從雍正皇帝開始,清朝皇帝將寢宮搬到了養心殿,乾清宮不再作為寢宮,成為皇帝召見和選派官吏、批閱奏報,處理日常政務和舉行重大賜宴活動的場所。皇帝家的年夜飯,依舊在乾清宮舉行。
皇帝家的年夜飯,當然是以皇帝為主角。此外,還有皇后、妃嬪參與。眾所周知,在平常日子裡,皇帝吃飯都是一個人一張桌子,不會與皇后、妃嬪一起進餐。皇后、妃嬪有自己的廚房和進餐場所。只有到了除夕之夜的年夜飯,皇后、嬪妃才有機會與皇帝一同進餐,給這頓晚宴賦予了一絲「闔家團圓」的特殊含義。
為什麼我要說「一絲」呢?
這是因為,在皇家的年夜飯裡,沒有成年皇子的身影。他們只能參加第二天(正月初一)在乾清宮舉行的宗室宴會。據《起居注》記載,1906年正月初一早餐,35歲的光緒皇帝在給慈禧太后「請安道新喜」、接受大臣的朝賀和后妃的行禮、陪慈禧太后看戲後,就來到乾清宮,「賜王、貝勒、貝子、公等宴座」。
按照清朝典禮制度,在皇宮裡,只有皇帝一人有資格與宮內的女性一同飲宴。皇子作為他們的兒子,都沒有這種資格。所以,皇宮的年夜飯與民間的年夜飯,都有很大區別。
而且,雖然是年夜飯,皇帝和后妃並不在同一張桌子上進餐。皇帝獨自在一張金龍大宴桌上進餐。皇后的餐桌位於左邊,坐東朝西擺放。其餘嬪妃的餐桌依照級別在左右依次擺放。同時,皇帝和后妃所使用的餐具也不一樣。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清朝皇帝的年夜飯,更像是分餐制,而非合餐制。
每到除夕這天,乾清宮內外懸掛著萬壽天燈、萬壽寶聯等,營造出過年的氣氛。上午,太監和宮女會將餐桌等擺設到乾清宮裡。中午12點左右,太監和宮女陸續給餐桌上點心和涼菜。下午4點,皇后、妃嬪悉數到場,等候皇帝駕到。晚上6點,夜幕剛剛降臨,皇帝趕到年夜飯現場,年夜飯正式開始。
年夜飯正式開始後,大家並不能動筷。皇后、嬪妃要向皇帝行禮,隨即才能入席,享用美食。期間,皇帝、后妃一起觀看承應宴戲。皇帝賜酒時,各位后妃均須離開坐席,向皇帝跪拜行禮,表示感謝。如果皇帝賜酒的次數比較多,整場宴會,后妃都在不斷跪拜中進行,相當勞累。
承應宴戲結束後,這場年夜飯也進入了尾聲。后妃給皇帝跪拜行禮,感謝賜宴。皇帝離去,后妃各回各家,年夜飯正式結束。
那麼,清朝皇帝的年夜飯,是不是都有山珍海味呢?這倒不是。
根據清宮膳食檔案記載, 1784年的年夜飯上,御膳房為乾隆皇帝金龍大宴桌準備的食材,有豬肉65斤、肥鴨1隻、菜鴨3隻、肥雞3隻、菜雞7隻、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隻、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隻、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白面5斤4兩、白糖6兩。這些食材除了鹿肉、野雞、鹿尾等少數「山珍」外,就是尋常之物,並無鮑魚、龍蝦之類的海鮮。
這與清朝皇帝的生活習慣有關。清朝皇帝先祖生活在關外,對於海鮮沒有格外的興趣,只是偶爾吃點各地進貢的河鮮。
當然,在清朝皇帝年夜飯的菜餚數量還是有很多,看上去琳琅滿目。
根據乾清宮家宴檔案記載,1779年,乾隆皇帝的金龍大宴桌上一共擺設了109碗(盤)菜餚,加上宴禮中所進湯膳、酒宴,共計153品。乾隆皇帝食量再大,也處理不了如此多的菜餚。絕大多數菜餚,他甚至連看都沒看,就被撤下去了。
這些撤下去的菜餚,會被賞賜給太監、宮女,以免出現浪費。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