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一周前,鷺客社發布了我寫的一篇名為《美食記憶:關於「卷仔粿」的念想與疑問》的文章,得到讀者的積極響應:
娜嚒留言:小時候聽奶奶說,我們也是平和人搬到南靖的。南靖有越南村,越南人逃避戰爭跑來這裡定居,最早粿條就是他們做的,泰國和越南也是這樣叫「粿條」(閩南語)。具體是不是這樣,有待考證,但是越南和泰國人叫「粿條」我是確認過的。(這種說法很讓人意外,我懷疑這逃避戰爭的「越南人」很可能就是下南洋的南靖人。)
鷹留言:這種粿條也可以做成甜食,加紅棗花生,口味也很好,做下午茶點。
老鄉江一平教授留言:平和人眾所周知的「大溪三寶」是「米粉、豆乾、煙腸」,那是因為古早時這三種東西相對比較容易保存和攜帶所以才會名聲在外,實際上應該說「大溪七寶」:「米粉、豆乾、煙腸、牛腸粄、粄子溜、鐵鍋鞭炮」才真正客觀,但現在後兩種被時代淘汰了,所以可謂「大溪五寶」。粄子溜就是小溪話的「米篩目」不贅。大溪牛腸粄即閩南話稱卷子粿。據我走南闖北的閱歷——有客家人足跡就有牛腸粄!本人親自吃過的地方有(1)福建省的閩西南所有含有客家人的縣份都有,以平和大溪九峰、永定、長汀、為最,北至永安(永安叫扎扎粿,大概他們把捲成為扎);(2)廣東潮汕梅州揭陽廣州(廣州叫河粉,可卷可不捲);(3)廣西的柳州玉林桂林,特別是柳州和玉林;(4)臺灣部分地區,也是客家人帶去的,主要是平和大溪客家人帶去的(這點不夠確定);(5)湖南局部地區(好像株洲,也是客家人)(6)越南,分布地不詳,但我在美國遇到過一個越南華人,據說越南做粉卷(牛腸粄)起源於在越南的廣東的客家華人。我所說不敢自詡正解,但為深刻印象而已。以我推測:所有的絆(粿)都是南遷的中原人(也許客家人為主)以米代麥發明的北方各種麵食的變種。比如,米粉(粉幹)和米篩目是麵條的變種;牛腸粄(卷子粿)就是北方人資金還保留的卷餅的變種。
綠鶯小島留言:九峰的卷子粿最地道,地瓜粉做的漿放豬香油和大蒜,那味道,想想都流口水。
小寒留言:類似腸粉。
諾留言:老家是漳州平和九峰,後搬至小溪,印象中小溪的卷仔粿全都是九峰人跑來開的店!這邊的卷仔粿配的醬是澱粉和水加蒜末(鹽味精醬油等調味)蔥油製作的,自家就可以製作,每家鋒味不同!卷仔粿由來……不曉得……一個吃貨的供稿。
Uminchu留言:九峰的卷子粿好像不是沾花生醬的,有點像蠔油,各家各有獨門秘方。廣州的河粉起源於沙河鎮,故而得名,和這玩意很像,也是大米磨成漿,但不知為何能做成透明的,賣相更好。沙河是客家人到廣府最早的落腳點之一。說到客家,不能忘了東半縣的老鄰居們--梅州那邊,還有卷了菜和肉進去的粿,叫xx粄(ban和大溪發音一樣),種類更多。綜上,這玩意的由來,估計偏客家影響多些。
老長留言:在大溪,卷仔粿叫「牛腸粄」,因形似而得名。就像大溪豆乾(不能叫豆腐)不加石膏一樣,大溪「牛腸粄」不加硼砂,柔軟可口!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牛腸粄」的蘸醬是用米漿調製而成,加入香油,味道特別香。不像其他地方,卷仔粿的醬料是地瓜粉調製的,沒那麼醇香。本人是大溪人。
榕留言:卷仔粿像廣東人吃的用米漿做的腸粉,可加醬油、芝麻醬、甜醬和辣椒醬一起進食。
Lam留言:坐標廣東省汕尾市,下轄的海豐稱之為粿卷,下轄的陸豐稱之為卷粿。前者做法與作者介紹的那樣感覺口味比較清淡,後者需要加多好多配料。並且有炒和蒸兩種,個人比較喜歡炒卷粿,但卷粿就是那種加上醬油就還不錯的食物。它的存在,我覺得是實現物盡其用,就是將米分出優劣,將較劣的用來做粿。
Xiaohui留言:「卷仔粿」在廣東及香港叫腸粉,用醬油或辣椒醬和著吃。
讀你留言:這種應該是客家人的美食,可能分布於客家人居住區,看外觀貌似在永定見過,只是未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