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可愛的女兒後,晨晨媽媽就把將寶寶照顧好當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她相當耐心,又認真負責,關於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事事關心,親力親為。
可是精心的呵護下,晨晨卻並沒有像媽媽期望的那樣健康。孩子平時顯得很敏感,常常莫名地哭鬧,最近拉肚子,小屁屁也紅了。
晨晨媽媽趕緊帶著孩子去醫院做檢查,醫生在細心檢查和詢問後,卻說出了一番讓晨晨媽媽為自己「細心照顧」孩子後悔的話。
「把孩子肚臍裡的灰摳掉,用護膚品給孩子洗屁股,是孩子拉肚子和屁股紅的原因。孩子有些地方必須髒一點,以後可不要這麼『愛乾淨』了!」
晨晨媽媽原本就是一個愛整潔,甚至有點潔癖的人,一直以來,她認為把孩子收拾整潔乾淨很重要,而且她也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聽了醫生的這番話,才讓她明白自己原來走入了誤區。
孩子有5個地方就該「髒」,寶爸寶媽不要隨意清潔。
肚臍
其實有經驗的老人經常會提醒新手媽媽肚臍裡的灰一定不能摳,豆媽從大寶那時起就經常被奶奶和姥姥提醒。
臍帶是懷孕時連接孩子與媽媽的樞紐,在生產之後,醫生會將臍帶剪斷,然後在小寶寶肚臍的位置打一個小結。這個「小結」在10天左右結痂脫落,就變成了肚臍。
因為肚臍像一個小漏鬥,隨著孩子長大,慢慢就會有一些汙垢留在肚臍眼裡。
晨晨媽媽因為本身有潔癖,就見不得一點點髒,所以,常常會將晨晨肚臍裡的灰摳出來,結果導致孩子著涼拉肚子。
肚臍本身就是身體最薄弱的地方,它的上面沒有任何的脂肪保護,如果過分的清潔和摳撓,一方面容易讓肚臍失去保護,受涼風和有害物質侵襲,也很容易讓肚臍兒受傷紅腫,並造成細菌感染。
屁屁
晨晨媽媽犯的第2個錯誤就是經常用嬰幼兒洗護用品給晨晨洗小屁屁。
有些家長認為嬰幼兒洗護用品是專門為小寶寶設計的,就是沒有傷害的。但卻忘記了,即使是嬰幼兒專用洗護用品,也是一種化學產品。小寶寶的皮膚極其嬌嫩,如果頻繁地使用洗護用品,容易讓皮膚受到刺激,引起過敏。
晨晨媽媽本來就很注重寶寶每次大小便後的清潔,而又經常使用洗護用品,這簡直就是給小寶寶的PP「雪上加霜」。她的做法是典型的「過度清潔」。
想來晨晨也是可憐,本來因為肚臍受涼拉肚子,這邊媽媽又不斷地給她清洗小屁屁,這一裡一外就把孩子折騰病了。
晨晨媽媽本來是愛寶寶,結果卻害了寶寶。
囟門
記得有一次在小區裡看到一個小男孩,他的頭髮比較稀少,可以清晰地看到頭皮。他可真是一個「髒」寶寶,頭皮上有一塊一塊小小的奶白色的油脂樣的東西,乍一看起來,還真的有點讓人不舒服。抱著他的媽媽有點兒不好意思,說自己給孩子洗了好幾次,都沒給洗掉。
周邊幾個阿姨趕緊跟這位媽媽講,千萬別給孩子拼命洗頭,也不能去摳那些「髒」東西,得等著它們自己慢慢掉。因為這些髒東西覆蓋的可是孩子緊要的地方一囟門。
孩子出生後,用手輕輕地摸孩子頭頂,會發現有一塊軟軟的地方,這就是孩子的前囟門。而在後腦勺的位置,其實還有一個後囟門,只是它比前囟門小得多,不容易被發現。囟門一般在孩子18個月左右的時候才會閉合。
小寶寶出生時身上會被一層胎脂裹著,這就是寶寶頭上「髒東西」的來源。因為囟門是一層軟組織,沒有骨頭,如果家長過度清洗,可能會傷到孩子。如果用指甲或者其它硬的物體摳頭皮,就更容易讓孩子受傷。寶爸寶媽們,可千萬不要這麼做。
如果實在是眼睛容不下髒,可以用棉花球蘸取一些橄欖油,將頭皮浸潤之後,等頭垢軟化了,輕輕擦拭。
耳朵
有寶爸寶媽經常會疑問,孩子的耳朵裡有耳垢,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聽力?要不要及時的給他清潔呀?
首先,少量的耳垢並不會影響寶寶的聽力,而且還會保護耳道不受外界傷害。
其次,耳朵是非常敏感的部位,如果用耳勺挖耳垢,會傷害寶寶正在形成的耳膜,並對孩子的聽力造成影響。
最後,小寶寶的耳垢有很多會隨著正常的新陳代謝自行排出的,細心的家長在孩子枕頭上,經常能夠觀察到掉出來的耳垢。
所以,小寶寶的耳朵不需要去特意清潔。
鼻孔
好多家長發現孩子鼻孔裡有鼻屎或者鼻涕,總喜歡給孩子清理掉,不少人是直接用指甲摳出來的。結果把孩子的鼻子搞得紅紅的,甚至有的還會流鼻血。
其實,鼻孔的黏膜也是很薄的,如果過度清潔,會讓寶寶的鼻腔黏膜受損。
建議:家長們可以用生理鹽水給寶寶清洗鼻腔或者在鼻孔塗一點軟化油,讓鼻屎軟化,自行排出。
豆媽逗娃寄語:
做媽媽就要眼裡容得下「髒」,不要因為自己的潔癖和講究乾淨,把愛孩子變成害孩子。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評論、點讚、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本文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多平臺籤約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