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咱們的話題說到要了解同學們十一期間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需要招募同學填寫問卷,此時有一部分同學已經回家,如果只收集在校同學的答案呢,必然導致測量結果出現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上期內容指路【專題:護理研究方法】1.研究想要做得好,問卷得先設計好
因此,這一期咱們接著來說說抽樣的問題。請同學們搬著小板凳來坐好了。
研究者想要了解中國護理實習生的職業防護行為,如果能把全中國護理實習生的職業防護行為都測量一遍,得出的結論當然是準確的,因為我們是對總體開展普查。但是,別說中國了,要把整個重慶市的護理實習生的職業防護行為都測量一遍,幾乎都是不闊能的!
普查開展的難度太大,咱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都不允許。一般在全國性人口普查、地區性高發疾病普查中才會用到該方法。
其實呢,流行病學早有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就是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一部分(一定數量的觀察單位)作為樣本,對樣本進行調查,利用樣本的研究結果去推論總體的特徵。喏,如下圖所示。這樣調查工作就便於執行了。
好的,那麼我們的重點就是怎麼獲取研究樣本了。總體(population)是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的全部同質個體的某個(或某些)變量值,樣本可以看作總體的縮影。
初步的研究設想可以天馬行空,但要形成一個清晰而完整的、真正可以進行研究的問題,應對研究的可行性進行評價,這就包括:在預計時間內能否接觸到足夠數量的受試者、如何進入研究現場收集資料等。
很多研究的受試者是從可及總體中進行抽樣,因此結果推廣到目標總體中必然會受到限制。抽樣(sampling)的方式能決定樣本對總體是否有很好的代表性。如果樣本具有代表性,樣本測量或觀察結果外推到總體中則正確可靠。
假設我校的護理實習生在6所醫院實習,這些醫院對護士職業防護的重視程度和防護教育水平不同,有的高、有的低,將導致護士和實習生對職業防護行為的依從性水平也出現差異。
第1次:抽取的樣本來自A醫院和B醫院,得出的結論是:護理實習生對標準預防行為的依從性高
第2次:抽取的樣本來自C醫院和D醫院,得出的結論是:護理實習生對標準預防行為的依從性較高
第3次:抽取的樣本來自E醫院和F醫院,得出的結論是:護理實習生對標準預防行為的依從性低
第4次:抽取的樣本來自A醫院和E醫院,得出的結論是:護理實習生對標準預防行為的依從性較低
將4次抽樣的結果,按照依從性由高到低排序:第1次>第2次>第4次>第3次
咦,明明都是在實習生中進行的問卷調查啊,為什麼依從性水平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其實就是誤差造成的。
每家醫院、每個學生的職業防護行為情況都是存在差異的,不同的抽樣自然會導致總體與樣本的差異,如果抽樣誤差越小,說明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越好,用樣本信息推斷總體信息的結果就越可靠準確。實際上我們在抽樣時,往往並不知道A~F醫院學生的行為依從性分布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增加樣本量或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來儘量控制隨機誤差。
概率抽樣可以使目標人群中的合格研究對象具有均等機會被抽中。
非概率抽樣就不是隨機抽樣啦,而是根據研究者的方便或主觀判斷抽樣。
本科同學開展小課題研究,難以使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方便抽樣是可行的,實際上這也是橫斷面研究中常見的抽樣方式,但樣本對總體的代表程度如何呢?下結論時要非常謹慎。所以呀,論文的對象與方法部分是需要詳細描述抽樣方法的。
為幫助同學們理解,下面進入講解時間
第1篇論文出自中華護理雜誌(CSCD核心期刊)2020年第1期
該文聚焦急診科護士銳器傷、血液暴露和工作場所暴力3種職業暴露的發生狀況和防護行為現狀,調查工具為課題組自製,邀請2名在急診科工作超過30年的急診科護士長進行修訂,最終研製而成。
資料收集時間是2018年10月21日~11月4日,顯而易見的,這是一項橫斷面研究。文中詳細描述了整群抽樣的過程:每所醫院的護理人員根據科室需求分為4~5組,每組保證老中青配比基本一致(也就是4~5組的年齡結構和經驗水平是基本一致的),然後從每家醫院的這4~5組中隨機抽取1組,相當於這個抽樣是以群為單位,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好
第2篇是韓國學者2013年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護理學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SCI期刊,護苗們應當多多關注哦)上的論文(PMID:22854116)。
題目告訴我們,這也是一篇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研究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收集了韓國60家醫院3079名註冊護士的數據,以前一年針刺傷和銳器傷(NSIs)的發生例數作為因變量,將個人防護設備(PPE)使用、護士特徵和醫院特徵作為自變量,採用Logistic回歸分析和廣義估計方程(GEE),分析了與NSIs發生相關的因素。
抽樣的方法是先從全國295家床位數大於100的醫院中,依據行政區域的劃分和床位數的多少,隨機抽取65醫院,其中5家拒絕參與研究;針對餘下60家醫院,根據床位數的多少,制定相應的抽樣方案,例如:床位數為100~699的,所有科室都納入研究;床位數≥1000的,隨機抽取20%的科室納入研究,並且要保證從ICU、產房、血液透析室、手術室、急診科、精神科、兒科、新生兒科、門診中隨機抽取1個科室。在資料收集當天,所有在納入科室上班的護士都被邀請參與研究。
分層隨機屬於概率抽樣方法,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好,研究結果可靠。
關於橫斷面研究的案例分享到此結束啦,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它的局限性和意義。
在流行病學中,橫斷面研究主要是為了了解疾病和健康水平的分布和影響因素,例如我們發現:
患肺癌的人群,很多人有吸菸的習慣
工作年限長的護士,針刺傷的發生率低
人手充足的科室,針刺傷的發生率低
那麼吸菸是不是肺癌的危險因素?工作年限和充足的護士配比是不是降低針刺傷發生的保護因素呢?我們暫時無法回答,因為橫斷面研究是在某時間點或短時間收集到的數據,我們沒法確定誰發生在前(因)、誰發生在後(果)。
如果10年前我們招募了一批研究對象進行規律的隨訪,他們的生活習慣、身體變化每天都被記錄下來,每天記錄一頁紙(理想狀態下),那麼10年後,我們手上就有一本3000多頁的書,可以讓我們完全掌握這個人群的健康變化情況。
有一天我把書交給你,但你只被允許查看其中的一頁,我們可以從這一頁去了解這一天這群人的健康與疾病情況,比如這群人當天吸菸量的大小,有多少人達到了肺癌的診斷標準。但是,和前一天、後一天,前一年、後一年相比,他們的情況怎麼樣,這群人的身體是更健康了還是更糟糕了,我們是無從得知的,這就是橫斷面研究的局限性:無法進行時間上的縱向比較,無法確認因果關係。
但是呢,通過橫斷面研究,吸菸與肺癌,工作年限和護士配比與針刺傷建立了聯繫,可以讓研究者提出合理的假設,作為研究基礎,在隊列研究中進一步地驗證和探索。
本科同學的第一個課題,不妨先從橫斷面研究入手。橫斷面研究無須等待結局發生,相對而言具有快速、經濟的特點,更容易上手。你們可以想想,自己最感興趣的研究問題是什麼,主要的研究變量怎麼定義,怎麼去對這個變量進行測量,有哪些因素可能與這個變量有關聯?
1.胡雁, 王志穩. 護理研究.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7.
2.李崢, 劉宇. 護理學研究方法.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