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常談11:填表時的歷史研究的方法片談
潘晟
歷史研究方法就像這兩張相片,遠近高低明暗層次豐富而多樣
(攝影潘晟19.11.16下午)
研究方法,有些是不同學科之間通用的, 比如歸納法,演繹法。研究方法也是分層次的,有些是觀察視角性質的,有些則是具體操作性質的。視角性的方法,比如地理學強調空間,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很自然地從地理(空間)角度出發,會問在哪裡,分布情況如何,地理或空間擴散過程是什麼形態,這是地理分析或空間分析。而歷史學則強調發生過程,不由自主地會問這件事情什麼時候發生的,會追根溯源,梳理時間軸上的發展過程,這一般稱為發生學的方法。 具體操作性的方法,比如定量研究的各種統計方法,數量統計、空間統計,關系統計等等。又如社會調查中的偶遇調查、隨機調查,等等。或者話語分析,敘事分析、符號分析等等。這些具體操作性的方法,也往往在各個學科之間具有通用性。比如地質學中的地層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中也是最為基礎的方法。比如歷史地理學中建立的連續的時空橫斷面(或稱橫剖面)的方法,在一般的歷史問題研究中也很好用。比如地理學中的GIS,已經在各學科中急速擴展。因此在考慮填寫研究方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方法的層次性與學科性。比較好的辦法是專門找一本講研究方法的書參考。就歷史學來說,在具體的研究方法與別的學科相比,常常給人無從下口的感覺。比如不少人會將文獻分析作為一種方法,這總讓人有點感覺怪怪的的。其實無論是歷史研究,還是其他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專業,進行文獻分析都是必須的。文獻是分析的對象,而不是方法本身。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所用的材料主要是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生成與留存下來的各種形式的文獻,它們都可以被稱作史料。史料作為分析與研究的基本對象,不能稱呼為方法,那麼進行史料考訂、分析的是什麼方法呢?或許還是基本的歸納、比較、演繹、推理,例證(所謂的二重證據,三重證據,就是用不同語言文字,不同存在類型的歷史記錄作為史料,進行比較,歸納,例證)。這些才是歷史學研究從事史料與史事考訂時,大家常用的方法。(攝影潘晟,19.11.16下午,涇縣桃花潭鎮前岸村王稼祥故居周圍的牆上)歷史學研究當然不僅僅限於史料與史事的考訂,而有著更大的關懷,比如總結各層次歷史規律(雖然不少人反對這一點或這種說法,可是絕大多數從事歷史研究工作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想要證明自己做的工作是有規律的,或者有內在邏輯的[常見的另一種說法是所謂的內在理路],可以為社會所用)。對此,不同的時代提出不同的觀察與思考方法,比如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湯因比的文明比較方法,比如布羅代爾的三個時段的長時段理論,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全球史觀,等等。無論是具體操作性的研究方法,還是相對虛一點的形而上的理論思考與觀察視野,目前的歷史研究工作,都表現出了大量吸收其他社會科學方法的趨勢,而其他社會科學則表現出了明顯地吸收自然科學方法的趨勢。就泛泛而談的話,一般來說自然科學方法中,物理學佔據上流;社會科學中經濟學佔據上流。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層面,自然不會如此刻板。教室裡的唐曉峰老師(攝影黃義軍,19.10.27合肥會議)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階段,導師唐曉峰先生曾指出,若從事某個專題的地理學研究,或歷史學研究,應該去學習該專題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比如從事經濟地理或經濟史研究,首先要學習和掌握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從事政治地理或政治史研究,應該要讀政治學論著掌握政治學的基本理論線索。而不應該只是讀經濟史或政治史的專著,因為從經濟史或政治史專著中展開方法與理論思考屬於二手工作,難度自然要比從直接的經濟學或政治學中汲取養料大。我個人認為,這是值得借鑑的學習思路。ps一方面希望上面不太嚴謹的泛泛而談,對正在攻讀學位的同學們有點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各學科,不僅僅是歷史學科,能請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開設方法論課程,以為我們這樣的從學者提供學習與提高的機會。ps最近審核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與開題,發現裡面有研究類型一欄需要填寫,學生們填寫的經常有點讓人感覺腦洞比較大。這也反映了本專業在方法論教學方面的不足。雖然研究類型本身的設置不一定合理,但是既然要填寫,那就需要儘量貼近一點。比如一般的歷史地理選題填什麼類型好?案例型研究,是說得過去的,但是文獻綜述類就說不過去了。文獻綜述型研究,大體上偏向學術史,通讀各種研究專題的已有論著,歸納出已有研究的取得的成績與進步,以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