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但在有的地方執行時卻走樣變味,成了層層填表、數字脫貧,不僅沒給貧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反而導致扶貧幹部把大量精力耗費在「浩瀚」的「表海」裡。(8月1日《人民日報》)
做扶貧工作,就是要真正解決群眾難處。通過填表,將群眾的困難、問題記得精準、記得實在、記得詳實,對後期分析梳理問題、解決突出矛盾、助理脫貧致富等,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填表終究是扶貧脫貧的有效「工具」之一,如何將這個「工具」用好、用實、用到位,才是廣大扶貧幹部應當關注的問題。
時下,扶貧填表被不少媒體詬病,不少一線的扶貧幹部也對填報工作抱怨連連、嗤之以鼻。誠然,過度填表消耗了扶貧幹部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讓本該給群眾送上實惠、服務的機會平白浪費,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但問題也來了,如果不填表,那麼問題如何進行細化梳理?如何進行橫向同化、縱向歸類?如何進一步形成體系化的解題思路,提升解決問題效率?由此可見,要讓扶貧「填表」發揮出正能量,其關鍵就在於做到「精準填表」。
填報要「精準」,就是要抓住問題的「痛點」、捏住矛盾的「麻筋」,確保填寫的信息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而非「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信息都要填。曾聽基層同志反應,單位發表格,一戶一套表,每套表上年齡、性別、家庭住址、聯繫電話等信息反覆出現、多處填寫,說走訪,更像是「人口普查」,對扶貧作用不大。的確,一旦信息填報過於寬泛,扶貧幹部自然是疲於填表,無暇顧及解決問題、服務百姓等環節,受訪群眾也會被無關痛癢的問題問得煩躁。
「精準填表」就是要實現表格製作的科學化、精準化,確保表格設計得足夠精簡、足夠有效,能不重複的信息不重複、效用不大的信息不多問,少一分尷尬和突兀、多一分理解和包容。要更加突出問題的收集和解決,多去收集一些群眾最關注,也最希望解決的困難,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詳細地記錄下來,讓小小的表格能夠體現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要實現填表到解題的過度,及時匯總、梳理、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點,讓收集到的所有問題得到充分比對、考慮、衡量,全面對症下藥,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扶貧工作的常態。要發揮表格的指向作用,開展階段性復盤,對照表格檢查扶貧實效,確保問題只要上表,就能解決;只要發現新問題,就能及時記錄,形成「發現-解決-反饋-再發現-再解決」的良性循環。
填表是推進扶貧工作的有效手段,但必須做到「精準填表」,為梳理解決問題、全面化解矛盾提供有力抓手、騰出足夠空間,真正發揮出填表的正能量。只有這樣,群眾才能在得到實惠中理解我們的工作、信任我們的服務、緊跟我們的步伐,共同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
文/儲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