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諮詢
老師您好:
四年前我離異了,沒想到重新遇見了幸福,和現任老公再婚了,他育有一子,9歲,我沒有自己的孩子。
我和老公感情很好,我也很喜歡他的孩子,視為己出,一直和兒子相處的很融洽,孩子也很黏著我,但最近有一個問題讓我很頭疼。
之前,孩子一直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因為條件有限孩子一直和奶奶睡。我們重組家庭後,接來兒子一起生活,兒子已經上四年級了,卻還是每天要和我一起睡,無論怎樣和孩子說,他都不答應自己睡。因為三個人一張床實在太擠,老公沒說什麼,去了客廳沙發睡。
我認為兒子已經九歲了,可以自己睡了,這樣也有利於他的身心健康。於是我很小心的和老公提出了這個想法並進行溝通,生怕他和孩子有不好的相法,畢竟再婚家庭關於孩子方面比較敏感。
但沒想到老公的相法不一樣,他覺得兒子想和我睡是和我親近的表現,也想讓我和兒子在新家好好培養下感情。等到孩子再大些,自然就能分床睡了,老公滿臉心疼覺得現在讓兒子自己睡還是有點小,擔心他自己睡會怕黑,會踢被子。
老公為此還懷疑我是不是真心疼孩子,我們大吵了一架。因為這件事,我們之間有了一些難以訴說的微妙隔閡。我也在擔心:如果兒子長期和我同床而睡,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性別意識?究竟什麼時候和孩子分床睡更合適?一直和兒子睡,老公在客廳睡時間長了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夫妻感情?
不知所措的小雨
友聯婚姻醫院情感專家答疑
小雨你好:
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和處境,剛進入再婚家庭的時候,由於問題層出不窮,處理不好是很容易影響夫妻感情和家庭幸福的。尤其是再婚家庭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你和老公雙方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環境,並建立一套清晰、公平且統一的家庭行為準則與價值標準。
父母與孩子分房睡,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與性教育無關,其實不然。分房睡涉及孩子身體界限感的建構、孩子的戀父戀母情感和性心理發展。所以,我們就從孩子與父母分房睡的問題開始,更寬泛地認識孩子的性健康教育。
分房睡其實是孩子心理上的一次「斷奶」,是TA成長過程中的裡程碑。如果孩子長期和父母同床睡,有可能會缺乏獨立性、依賴他人,而且孩子逐漸長大了,對性別間差異的問題會越來越好奇,越來越敏感,如果引導不好,有可能造成性別辨識障礙,對孩子們的未來身心發展都不利。
因為4-6歲是性萌芽期,細心的家長會發現這個時期孩子的性行為相對較活躍,如摸生殖器、夾緊大腿等,孩子開始意識到男女之間的性差異,如果過晚跟父母分房睡,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曾有孩子由於10歲才跟爸媽分房睡,導致孩子出現怪異行為,比如經常偷偷弄髒姐姐的內褲。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住房條件以及自己的育兒理念,決定與孩子分房睡的時機。建議在4歲前一定要分房睡。孩子年齡越大,分房睡會變得越來越困難,隨之帶來的問題也更加複雜。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呢?
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年齡段,每個年齡段的教育內容也是不同的:
3歲:父母應該讓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有明確的認識。
3-7歲:性角色意識的重要培養階段,要讓孩子從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進一步加深對性別、性角色的認識。7歲之前的性教育,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啟蒙教師。父母應從孩子懂事起就告訴孩子自己有哪些私密的部位是不允許別人觸摸的,如果有被侵犯的苗頭要立即告訴家長或報警。
7-10歲:孩子會逐漸對電視網絡上出現的戀人親熱的鏡頭產生濃烈的好奇心。此時,父母應告訴孩子相愛才會做出親密的舉動,但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要長大成人以後才能跟自己喜歡的人有這些舉動。
10-14歲:孩子會關注到異性的身體發育與自己產生很大差異,有些男孩、女孩接觸異性同學可能會產生羞澀感,父母應引導孩子認識男女生身體和生理方面的差異,讓孩子坦然與異性同學相處。
14-18歲:孩子漸漸會對異性同學產生莫名的好感,父母應引導孩子學會健康的異性交往,並告訴孩子,如何才是對自己喜歡的異性負責的行為,以及婚前性行為的負面影響。
最重要的是大人們以身作則,比如異性父母三歲後不要幫忙洗澡、上廁所時要關好門、不在孩子面前換衣服、光膀子......大人們的保護隱私的行為,孩子們也會模仿學習。
其實,和孩子分房睡這事兒不是拍腦門臨時決定的,要有計劃、有步驟,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過程中合理運用一些適合孩子的小方法,可以讓分房睡這件事進行得更順利。
最後,建議你要和老公想辦法好好的溝通,坦誠的說出你的擔憂。可以找一些性教育視頻或者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慢慢引導你老公他的捨不得,只會讓孩子更加依賴大人,會阻礙他獨立性的發展。再婚家庭夫妻雙方一定要多溝通,彼此信任,多些耐心,對孩子的教育方面達成共識,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藉助專業方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成就健康人格的孩子和幸福家庭。
只要及時發現家裡的問題並想辦法努力解決它們,再婚家庭也未嘗不是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地方。再婚家庭讓孩子有機會結識更多家庭成員,如果還有異性兄弟姐妹,一起解決問題也是一個寶貴的學習經歷。
在再婚家庭中長大成人的孩子具有比一般人更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更懂得容忍和讓步的價值,也更能從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獲得成長。對於有些孩子,和睦的再婚家庭還會讓他們產生以前從未體驗過的歸屬感和舒適感。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幫你解決情感和家庭中的困惑和問題,助力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