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藏師:噶陀仁珍千寶·才旺諾布
講解:仁珍千寶·貝瑪旺晴
(甲二)論義,分二:(乙一)聞法方式、(乙二)所講之法(乙二)
所講之法,分四:(丙一)
轉心向法、(丙二)
以法為道、(丙三)
息滅道惑、(丙四)
幻相現智所講之法分為四個:一、轉心向法;二、以法為道;三、息滅道惑;四、幻相現智。這四個是總的科判。所謂「科判」是指主要大綱,所講之法的大綱就是這四個。版依、發心、供曼達拉,修金剛薩埵等四加行是以法為道。龍欽傳承所修的加行,主要就是這些再加上師瑜伽和十萬個大禮拜,而仁珍才旺諾布的科判中,上師瑜伽已經屬於息滅道惑的部分,包括:共同的上師瑜伽法、不共的上師瑜伽法、秘密的上師瑜伽法等等,這些跟大圓滿有關,有些是大圓滿的前行、有些是大圓滿的正行,所以這裡的上師瑜伽法比較特別,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分的非常詳細,這也是傳承特色之一。一般俗稱的前行法門就是指這兩部分,在《普賢上師言教論》中,前面的四轉心法加上解脫利益和依止善知識等六項為「共同外前行」,以法為道的四個加行和上師瑜伽法為「不共內加行」。前行是什麼意思?是基礎的法門,是學密法之前一定要具備的基礎,就像蓋房子的時候,地基穩固的話,蓋多高都可以;如果地基不穩的話,蓋到一半就會倒下來。巴楚仁波切等很多傳承祖師,一再重複勸告我們:「前行法門比正行法門更重要。」基礎穩的話,修密法很快,只要對上師有信心、對口訣了解,修行會很快速,比較容易成就。因此,前行法門非常重要。而從廣義上講,進入佛門,修行佛法,到最後成佛的每個階段、每個次第都有前行,都要圓滿,譬如:跟上乘比起來,下乘就是一個前行。四轉心法(或稱「四反感法」)是進入佛門的第一個法門,包括:對輪迴的了解、對個人的了解、對痛苦的了解等等。然後是皈依,皈依是佛法的入門,而入佛門之後如果還要進入大乘佛法,就需要發廣大的菩提心,所以皈依是發菩提心的前行,大乘佛法的前行就是皈依;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礎,而發了菩提心以後還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大乘的一切顯密教法都歸納為兩類—修福和懺罪,所以發菩提心是修學顯密教法的前行,是一定要具備的心念;修持密乘的生起次弟、圓滿次弟、大圓滿法,或修四續部的前行是什麼呢?是修福、懺罪和上師瑜伽法。有關戒律的佛制罪,以及因果的自性罪,都要懺悔,修持的法門有很多種,而最方便、最殊勝的懺悔之王就是修金剛薩埵。入密乘之後,如果沒有福德資糧的靠山,生圓二次第的證悟比較不容易生起,因此要供曼達拉或修供養的儀式。懺罪和修福都是入密乘的前行。再來是上師瑜伽法,上師瑜伽法也是入密乘的前行。要進入密乘必須先領受灌頂,灌頂是從金剛上師面前獲得的,沒有金剛上師就沒辦法得到灌頂。灌頂之前,對上師要有如佛一般的信心,才能獲得如佛一般的加持,所以要依止善知識,這些都是入密乘的前行。 入密乘以後,生圓二次第的一切覺受和證悟,全部依靠上師的加持,壇城中的諸佛菩薩融入上師,我們經由上師而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學大圓滿法門的時候,大圓滿的智慧和證悟也要靠上師、傳承祖師的加持,特別是要念誦祈請文。所以廣義上來講,一切佛法都有前行法,這不是以法本身來區分的,而是看後面還有沒有修持的法來說的,譬如:你只想修顯宗的法門,想修淨土念佛法門,那修福、懺罪對你而言就不是前行,而是正行,念佛本身就是正行的法門;如果你想一直按照寧瑪派的九乘次第,修到大圓滿的話,那圓滿次第對你來說也只是前行,是大圓滿的前行。
(未完待續 to be continued)
弟子根據大恩上師開示整理,以此供養上師及所有大圓滿傳承祖師。若有曲解上師之意,悉皆向上師及傳承祖師頂禮懺悔圖片。
以此功德回向大圓滿教法昌盛;回向盡虛空界一切眾生早日解脫,證得佛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