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起手就是關於實修的轉化(變)道。有人說未獲得灌頂與授權,不得聽聞密法,這一定是誤導。倒是沒有上師的指導,盲修瞎練是不行的。
英文中關於那洛六法,大圓滿,大手印基本資料已經非常多,理解密續的轉化道對於學習佛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地摘錄摘自《鮮活的覺性》第十七章來說明一些基本概念。
這個第十七章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章。
1.第一部分, 那洛六法之一——中陰修法(可與《西藏生死書》對應)
第十七章 以中陰為道用-導入生命的實修方式
死亡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我們將會死亡並經驗中陰狀態,這是無法避免的。既然我們百分之百確定會經驗死亡與中陰,便需要能幫助我們的教言。佛教中,特別是在密咒金剛乘裡,有許多關於中陰時該怎麼做的教言。但在所有教言中,堪布岡夏所說的最為簡單且最容易,卻也極為有益且有力。
什麼是死亡?此生之中,我們有著身與心,此兩者是彼此相連的。我們的身是個組合物,是所有肌肉、血液和骨骼的物質蘊集體,但我們的心是清晰的覺性。於此生中,身與心相互依存:心認為身為其所有、心駐留於身內,由身所支持,但到了某個時刻,身與心將會分開。心像是房子裡的人:在裡面時,人由房子所支撐,但人終究會走出去。同樣地,我們的心駐留於外在的身體之內,但到了某個時刻、心就必須離開身。身與心分開的時刻,就是所謂的死亡。
當身與心分開,相隔兩邊,但這並不表示心就停止了。心的清晰層面(明分)從不止息,依然如前一般地持續著。死亡時,明性毫無改變地持續著。處於中陰的心識並非新生,而是前世心識之流的相續。
此生之中,有著此生的顯相;但死亡時,這些顯相會消融,下個投生的顯相終將開始。兩段時期之間,即我們所稱的中陰或中介狀態。舉例來說,當你從一個電視頻道轉換到另一個,看來似乎是直接從一個頻道前往下一個,但實際上是:當你看著第一個頻道覺得不喜歡而轉換頻道時,螢幕畫面自行消褪,並在下一個頻道畫面出現前暫時停止。當你決定也不喜歡這個頻道,再次轉換頻道時,畫面消失,而另一個出現。每一次轉換頻道,在新影像出現前,舊影像會先消褪,頻道與頻道之間是短暫而空白的暫停,這就是討論我們生命的顯相時所談的中陰。
電視頻道沒那麼重要,但中陰卻非常重要。當此生顯相停止,交換為下一生的顯相時,那是一個關鍵點。原因在於,如果我們未被恐懼或煩惱所淹沒,能維持良好、平靜且溫和之心的狀態,將有助於下一世的顯相為善的。反之,如果在中陰時遭受恐懼與煩惱的力量所壓迫,且我們的心因為感覺困難與憤怒等煩惱而惶亂不安,則我們的下一世也將騷動不安,就不會有善的投生。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必須在中陰時仍能維持良好的自我控制。確保我們能做得到的方法,便是在此生預先思考中陰。如果現在就恩惟並做淮備。我們的心在死亡時刻和中陰期間將變得輕緩而放鬆。我們不應該為不需要擔心而置之不理。如果不放淮備而突然察覺自己身處中陰時,將會感到害怕、沮喪,或甚至憤怒,而導致許多艱困。
因此,現在就修行轉中陰為道用有其重要性。
我們會經驗此生錯亂覺知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持命氣目前正在中脈之內。當持命氣的力量減弱,得自父親的白明點與得自母親的紅明點,將於心間相遇並交會,一這兩者交會,中陰的顯相就會生起。在死亡時刻,所有錯亂顯相的銘印會消褪於自心本性與法性之中。若本身有良好、堅定的禪修,此刻將能很有助益,因為禪修中所學習認出的道光明(又名子光明),將會和法性的基光明(又名母光明)相遇,有如母親與孩子那般地相會。若能於子母光明的雙運之中安住三摩地,將會很有幫助。但若本身沒有如此堅定的禪修,就無法認出基光明,而彷彿只是失去意識,我們不會感覺到法性顯相與自心本性顯相的出現。一旦離開此狀態,身與心將已然分離。
*關於bardo詞的翻譯,通用的譯詞為「中陰」,意思是中間時期的蘊集體,就如「五陰」是為五種蘊集一般。不過隨著時代演變,「陰」的常用意思已不再相同,故而學術界曾討論翻譯為「中有」的可能性,意思是中間時期的存有狀態:或有譯為「意生身」,因為此時並無色身,而是意念上以為有身。此處沿用通譯,並加上附註,以利讀者閱讀時能了解其意。
心是由八種不同的識所構成的,每一種識都有五十一心所(五十一種不同的心理要素》,例如我們所具的粗重念頭即是其一。裸識(bareconciOumneseS》通常是在我們的心中。死亡時,心與身分開,八識從身體鬆解出來,顯現為四十二位寂靜尊,包括八大男菩薩、八大女菩薩,以及其他。粗重念頭的運行,或說五十一心所的運行(51個憤怒尊)。通常命在髓中發生,但在死亡之時,它們從身體鬆解出來,這五十一心所便顯現為五十一位飲血忿怒尊。如果本身曾進行生起次第的觀想修持,我們就能認出這些本尊,促成善的投生;然而如果修行不穩定,將無法認出本尊,且受貪婪與厭惡、甚至大怖畏等煩惱所淹沒,那麼,中陰的所有錯亂覺知都將隨之而生。一如各種教書手冊輿教導所描述的,為了準備中陰階段而進行的修行如此重要的緣故,原因在此。
【要觀想51個憤怒尊,索達吉堪布講《前行廣釋·第十二節課》,原文標題為「記清中陰百尊像 死後認出獲解脫」。 「中陰百尊」即「文武百尊」,咒語為:嗡阿哄波滴吉大瑪哈速嘎 嘉那達都阿 嗡如路如路哄救哄(咒語唱法已上本博音樂)。文武百尊出自大幻化網,義即根本摧滅金剛地獄,亦稱「中陰百尊」,以人亡故後,在實相中陰期,由心識所現之本尊,合計四十二寂靜尊與五十八忿怒尊。所謂大幻化網者,以行者頂心二輪所化出的寂靜、忿怒本尊。其教授是蓮花生大士從普賢王如來所說之根本續密要中,摘要攝集。若只聞寂靜忿怒本尊之名,亦可超三惡趣,倘得入壇灌頂,則雖犯三昧耶戒者,修此法亦可還淨。藏人於親友亡故後,敦請喇嘛為亡者超度,即修此法,故稱為「中陰救度法」。忿怒尊乃是寂靜尊所幻化的忿怒相,現於亡者「二七」之八至十四日間,亡者當擇一淨土往生。未往生者只能於七七中陰之間,投往六道中之某一道。故修習此法,貴於以平日所修,於臨終熟練而往生佛土,亦可助念新亡,導引明路。以下內容到圖片之前皆為索達吉堪布開示。】
2、第二部分 清淨光明修法,即大圓滿修法
註:大圓滿修法也稱之清淨光明修法
17.1 熟悉自然明光與迴響
堪布岡夏轉中陰為道用的教言,簡單而不複雜,我們能輕易學習。修此教書時,輕輕地遮住雙眼或搗住耳朵,你會看到、聽到自然出現的光亮和聲音。當你覺察到這光亮與聲音時,自然地安住一段時間。堪布岡夏說:
當你用手指壓住耳朵或眼睛時,聲音會自然迴響,色彩和光亮會自然顯現。於此自然安住一段長的時間,漸漸習慣於那不存在任何處的全然性空之顯相!!它不存在於外、內、或外與內之間。既然在死亡時刻,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因此,屆時你將認出這些聲音、色彩和光亮,是為你(在遮住雙眼輿雙耳時所覺知)的自顯現,並且解脫。就像是遇見你的舊識,或是如孩童撲向母覆膝下。
堪布的教言包括緊閉雙眼,使外在形色不再顯現。剛開始,你只會看見一片漆黑。但若讓心輕緩而放鬆地安住於黑暗中,各種光亮將逐漸出現,將會有紅的、黃的、綠的或藍的光亮,包括許多顏色和形狀的光亮。只要繼續看著,此光將變得更強更亮。這絲光亮不必然有特定的顏色或形狀。這類顯相,在中陰稱為法性的自然光輝。
死亡時,眼睛失去功能,法性的自然光輝將會生起。如果對此缺乏經驗,將訝異於這生起的光亮,而對於這些錯亂的顯相感到驚恐。這就是現在要修行的原因:看著緊閉雙眼時會出現的形狀和顏色。這些光亮雖出現,卻無法建立為實有。只要輕緩自然地安住,看著光亮,不生起任何念頭。若是這麼做,法性的空性之光雖不會消失,但對它們的恐懼則會消減。這就是以空之法性的自然光輝為道用的方法。
聽覺的做法亦近似於此。安住於本然三摩地時,雙顎緊緊閉合,並仔細聆聽。剛開始沒有任何聲音,但接著開始聽到背景中輕微的鳴響,只要輕緩且故鬆吔安住,鳴擂打鼓的聲音,並非來自任何外在對境的聲音,既無真實音源,亦無發聲之處,而是法性的自然共鳴。只要傾聽,它會變得越來越響亮,直到如同上千雷鳴同時作響。
我們處於中陰時,這聲音也會響起,到時我們很可能在聽到時會感到驚恐,因此我們需要現在就來聽,屆時在中陰聽到就不會覺得那麼可怖了。當我們聽到這法性的自然共鳴時,它沒有任何來源,或任何物理、物質的層面;它只是空的、自然的共鳴。只是聽著它,讓心放鬆,不做任何改變,這聲音雖不會消失,但不再有令人害怕的事物,也沒有任何聲音會傷害你。這聲音聽在耳裡,便不會那麼壓迫了。
雖然堪布岡夏的教言是說要用手指壓住眼睛,但許多醫生說,如果這樣壓著眼睛,可能會傷害到視覺;而如果搗住耳朵,可能會傷害到聽覺。別傷害自己是重要的,但這不表示無法如此修行,亦即不必用手壓住眼球或蓋住耳朵,反之,不用手指來壓,只要緊咬雙顎並緊閉雙眼,則無論如何,光亮和聲音都將出現。你不必非得用手。因此該進行這個修持,但別用手指插入或塞住眼睛和耳朵,只要緊咬牙齒並緊閉雙眼,光亮和聲音就會出現。
當我從堪布岡夏那兒領受這個教言時,他把兩個大拇指放在我的眼睛上,輕輕地受到傷害。如果你不習慣它們,覺得之前從未看過這些光亮與聲音,那麼你可能感到一點兒害怕,懷疑這是什麼,而被法性中自然生起的光亮和聲音嚇到。
如果能認出這些顯相,如堪布岡夏所說的,將有如看見老朋友,或者孩童撲向母親膝下。你將會記得這只不過是自然的顯相,因為法性之自然且性空的聲音和影像將會生起,不需害怕。如果你能這麼想,並安住於法性的禪修中,那麼光亮就無法壓迫你,聲音也無法傷害你。
3.第三部分 大圓滿正行修法:徹且與託噶,閉黑關
註:堪布岡夏與秋陽創巴仁波切都屬於東藏青海的香巴噶舉。在竹巴噶舉,香巴噶舉很多人都是大圓滿,大手印雙修。
教言繼續說道:
關於修持「頓超」 【應該是大圓滿託噶(光明身修法)】(thegal)任運現起(任成)的顯現層面(顯分),包括白晝教言和黑暗教言,而此處的教導對應著黑暗教言的關鍵要點。此外,還有不同的修行法門,例如以日間的曙光與暮光來修,或是以夜間的月光、電燈光與油燈光來修的方式。
這些教言與大圓滿傳統的黑暗教言【大圓滿7日成佛黑關修法】相同。大圓滿修行有兩種類型:且卻【徹卻】(tnkChe)、或稱立斷,以及妥嘎(thegal)、或稱頓超。本初清淨的立斷修持,包括禪修於空性與內心本性的自身。頓超的修持則包括於禪修時看著太陽光或電燈光,以便能看見彩虹和雨滴的顯相。
此外還有黑暗教言【大圓滿7日成佛黑關修法】的修持,例如進入洞穴或伸手不見五指之處,於全然的黑暗中禪修。(堪布岡夏的)這些教言,本質上等同於黑暗修持或黑暗閉關(黑關)。進行這些修持時,會看到各種光亮,並看著其本質。堪布岡夏的教書與黑暗教言的唯一區別,在於教言的精細程度。
【黑關:大圓滿心髓的另一修法——黑關修持法,是與徹卻、脫噶鼎足三立的特殊修法。因它以徹卻、脫噶的修煉成就焉基礎,其法門較之徹卻、脫噶更高。這種在毫無光線的黑房中,不靠日、月、燈光的坐關法,更易於激發人體的智慧光芒和潛能,打通觀想中的人體孔竅,上根行者不足七天立使體內光明增長,成就光明虹身。但修持本法的先決條件是:「脈、明點道必須修習嫻熟;修徹卻定力已有進詣;修脫噶已見體外金剛鏈等光明。否則,難得成就且易遭魔障。上文已提到過,本法由貢噶上師於一九三七年單傳與陳健民上師,貢噶上師本世紀三十年代到漢土宏法,並未公開普傳此法,故罕有知者。】
【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秘法的修行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第一階段中,壇城的觀想可逐步生起。開始是本尊的種子字母,隨後是四大元素的種子字。當觀想中的壇城形象已經完成後,這時行者一面持續轉化自身為本尊的觀修,一面開始念誦咒語。這一階段中必須大量使用頭腦的想像力,將視覺圖像的觀想能力發揮到最大的極限。圓滿次第是第二階段,集中於內壇城,即輪與氣脈,以及那串毫無間斷地環繞著種子字母旋繞之咒語的觀修。修完成一座儀軌時,內外壇城將合二為一。與行者的身語意融合。修行的最終結果是清淨相不再需要依靠觀修而自行顯現,並成為自身明淨狀態的一部分。如此,行者可以達到將清淨相與不淨相重新結合在一起的完成狀態,即所謂輪迴與涅槃不二的「大手印」果位。
這種以逐步轉化為基礎的修行方式可見於寧瑪派的大瑜珈以及其它各派的無上密續。另一種密宗的修行法門卻是建立在瞬間的、非漸進的觀修之基礎上的。這種法門僅存於隨瑜珈中。隨瑜珈的修行原則可以如此表述:既然在個體的原始狀態中,從初始起本尊和壇城都是俱生圓滿的,因此便不必要去繁雜地逐步的觀修。故此本尊修行方式要求在一瞬間頓然圓成壇城。不僅如此,這種修行是建立在觀修的圓滿次第上的。在隨瑜珈中,修行成就後回歸到的完成圓融狀態並不被稱為大手印,而被稱為「大圓滿」。這可以證明此種修行法門的俱生圓滿見地與大圓滿是一致的,可謂殊途同歸。】
4.第四部分 格魯派時輪金剛修法:
時輪金剛的六支修持也包括白晝與黑暗修持,因此,堪布所教導的修持也是類似的。你也可進行看著日光、月光或各類光源的修持,只是如果想進行前述的任何一種修持,都應該從上師那裡得到教言,並依循教書禪修。如果只是自己來做,沒有任何教言,便將不易修持,且會遭遇許多的困難和問題。這是為什麼要依循上師的教言而修持的原因。
【時輪儀規是相當複雜的,時輪學院整天觀修需要十三四個鐘頭才能觀修一個過程。620個佛要觀修、要念咒,是相當複雜的。】
相較於其他修持,堪布岡夏的教言簡明且易於遵循。他告訴我們如何看著出現的光亮和聲音。不過,以它們為道用的方法和先前所教的相同:只要放鬆地安住於它們,下作任何的改變。
5.第五部分 那洛六法之夢瑜伽與睡瑜伽
7.2 以睡眠為道用(夢瑜伽)-導入生命的實修方式
接下來是轉睡眠為道用的教言,此為轉中陰為道用的輔助。有許多關於夢的不同修持與教言。一般而言,我們在白天想著許多不同的事情,在晚上睡覺時則要認出我們的夢境。有些修持包括了轉化夢境,亦即將惡夢轉變為好夢,或是在夢境中化現一些身體。以上,還有其他一些相關者,都是屬於夢瑜伽的教言。但堪布岡夏轉睡眠為道用的教言,則不包含這些在心理層面上的努力。他的教言是什麼呢?
你不靠著在夢境狀態中進行化現或轉換等心智上的努力,而是在無散漫的本然狀態中入睡。這時候,你可能會進入無夢的深層睡眠。一旦你醒覺,你是在本然狀態中,鮮活且清晰,這稱為「深層睡眠的明光.
在即將入睡時,首先藉由正念與覺性而安住於等持,並於此狀態中入睡。只要於覺性狀態入睡,自然地安住其中,如果能這麼睡著,一點都不分心,你的覺性將非常清晰、清新。由時候你可能睡得非常地沉,沒有許多夢境,而你也未分心。醒來時,你的心是在先前的修持和禪修狀態中,鮮活、清晰而敏銳。事物在內心生起.但不會因此分心。你是輕緩而放鬆的,睡眠中沒有打擾,沒有騷動。因為你有著三摩地的銘印,因此稱之為深層睡眠的明光。
有時候你或許完全睡不著,反而一直清醒著:
有時候你可能會完全睡不著,反倒是一直清醒著,鮮活且明晰,或是你睡著了。不過.雖然在睡眠中
有各種夢境生起,但翌日清晨醒來的瞬間就完全忘記了,這是夢境淨化的開始。
有時淮備入眠時仍維持修行。似卻睡不著。你鮮活清晰地安住於禪修;或是睡著了.或許做了夢。但並未因此分心、這些夢並末看似堅固或實有,這是開始淨化的徵兆。
對於上等根器與精進修持的人來說,夢境的停止是因為被遺忘。
對於中等根器的人來說,夢境的停止是因為被認出。
對於下等根器的人來說。則是藉由殊勝夢境的經驗來停止夢境。
對於上等根器的人來說,夢境消融於空性之中而被遺忘。對於中等根器的人來說,則在能認出夢境為夢境之後,夢境便會停止。下等根器的人只能在做了好夢之後,夢境才停止。以上是你可能具有的不同類經驗。無論是佛經、密續與釋論,都同意這一點:最終必須淨化夢境。
如所有佛經、密續與釋論所言,我們確實需要淨化夢境。在堪布岡夏的較短教言中,稱此教言為以迷惑為道用。一般當我們討論迷惑(delusion,痴、迷忘)時,通常的意思是將迷惑包含在貪、瞋、痴三毒之內。迷惑具有無法了知與誤解的層面,亦即不了知法性的樣貌,對於業、因和果無知。但這並非堪布岡夏所說以迷惑為道用的意義。由於睡眠被視為一種無明,故堪布所指的是轉睡眠為道用。
要入睡時,重要的是別讓我們的心被分心散漫所淹沒,需儘量保持正念和覺性,並試著把心自然安住於心的本質。如果入睡時能這麼做,睡眠將越來越清晰,夢境也將越來越清晰。最好的狀況是,早上醒來時,我們是在自心本性之內清醒。這或許難以做到,但若入睡時能保持正念與覺性,那麼當我們入睡時、清醒時,都能夠以此為道用。
(也可參見《西藏的夢瑜伽》 )
6.第六部分 那洛六法之頗瓦法-避免墮入輪迴下三道的方法之一
7.3 頗瓦法(phowa.遷識法)
接下來,堪布岡夏提到了修持頗瓦法(phowa.遷識法)的教言,其要點與以中陰為道是相關的。
修持頗瓦法的附加要點,應從其他來源學習。
有時在修行時,或許會突然遇到生命中的障礙。此時,頗瓦法的教言就是避免墮入輪迴下三道的方法之一。有許多關於修持頗瓦法的附加教言,但此處並未教導,你應該從其他來源學習。這裡的教言只是安住於俱生心的等持中。
以所有境況為道用的方法,即為安住於心的本質。在我們的內心中,有著三個層面:事物的顯現方式、如何會變得錯亂、事物的本來樣貌。這裡所提到的轉困境為道用,無關乎事物如何顯現或其如何變得錯亂此兩者,而是關乎事吻的本來樣貌。我們自然地安住於自性中,亦即心的清晰與空性,有時稱為明性與空性的合一 (明空不二),或是智慧與空界的合一 (智界不二)。我們認出它,安住於此。以疾病為道用時,我們看著疾病的本質,不作任何改變,只是自然地安住於此。以煩惱為道用時,我們只是看著所生起的貪、瞋、痴之本質,我們既不跟隨煩惱、也不封鎖煩惱。我們不試圖停止念頭,而是看著這些念頭,看著生起的煩惱,自然地安住其本來性空的本質。以中陰為道用時,法性的自然光亮與迴響會顯現,我們安住於此等持中,不作任何改變。以睡眠為道用時,我們安住於睡夢中出現的任何顯相,讓心方松,不去修改。所有這些應用的核心,均在於自然地安住於心的自性之中。
安住於心的自性,並不只是應用的核心而已。班智達分析式禪修的前行階段,是一種在安住本然狀態時生起了悟的方法。安住於心的本質,也是瑜伽士安住式禪修此一主要修持的精要。單純地安住於心的自性,不作任何修改,是在自身之中生起究竟體驗的方法之一。轉境況為道用的精要,也是於心的未變異本質中,安住於禪修。以此觀之,所有上述的修持均可歸於相同的重點:主要就是讓自己自然地安住於自心的本然之中。
這就是《鮮活的覺性》第十七章全部內容
這都是非常簡單的概念性介紹,由創古仁波切所講解。我摘錄此章全部加標題分段,以利於閱讀。
201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