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茅臺\\學區房下的供給遊戲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金融街見聞

作者:月風投資筆記

說幾個泡泡瑪特的趣事吧:

1、市場此前的預期是上市70億美元,如果業績和環境配合,有機會摸及千億港幣市值。而今天上市後,一步到位頂到千億市值,市場越來越聰明了;

2、大部分投資者,還是難以理解這個毛利率有65%、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接近於淨利潤、ROE有76%的盲盒業務到底是怎麼回事;

3、上海的一家公募組織過一次對公司的調研,男基金經理普遍滿頭問號,女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分位兩派,一派覺得沒什麼意思,一派抽了幾次,上癮,據說最多的至今也有百抽了;

4、很多人還是會把潮玩盲盒,和抽寶盲盒混淆在一起談;

5、投資者最常問的三個問題:「騰訊來做盲盒你們壓力會不會很大」、「迪斯尼來做盲盒你們壓力會不會很大」、「IP原作者來做盲盒你們壓力會不會很大」;

6、有機構投委會看完B站、芒果、泡泡瑪特的火爆後,開始認真考慮要不要提拔幾個90後的基金經理,不過壓力最大的是,他們的業績明顯跑不贏做白酒的70後,提拔理由不充分;

7、北京的一個基金經理朋友本來對盲盒毫無興趣,但是看到淘寶上火爆的限定款交易市場後,興趣大增,這不就是潮鞋和比特幣的女性版麼,他大喊一聲;

8、你對於盲盒認知越深,代表你對00後也認知越深。

這一篇其實流傳的很廣,但是其實裡面最有價值含量的,是那句「很多人還是會把潮玩盲盒,和抽寶盲盒混淆在一起談」。

這也是許多7080後投資者會問公司的一個問題:這到底算不算軟性賭博,有沒有監管風險。

我的答案是:基本沒有。

因為從明面上,每一個盲盒的標準價格都是59元,每一個娃娃對應的標準價值也是59元。

你可以認為隱藏款限定款的價值在數百元甚至數千元,但是這個價格,並不是由公司賣出去的,對於公司而言,賣出這個價值數十倍於59元的盲盒,它的收入就是59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像茅臺的零售價就是1499元一樣,二級市場炒到2800元,這和茅臺公司沒有直接關係。

隱藏款娃娃的高價值,明面上是在二級平臺和黑市裡實現的價格,是由盲盒玩家自行根據供需關係和心理預期決定的。

這一點就和抽寶盲盒不一樣,那些抽寶盲盒裡,每一個玩家包括廠家自己,都知道不同物品之間的價格是高度不同的,從幾塊錢的頭花、幾十塊的口紅、幾百塊的晚霜、甚至到上千元的3C科技品。——這才是典型的軟性賭博,一元奪寶的變種,因為每件商品的價格和價值都是高度不同的。

打個類似的比方,茅臺酒廠如果為了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比如原本是5萬噸產能,但是1000元單價賣了20萬噸的貨,告訴你裡面1/4是茅臺鎮酒,1/4是茅臺紀念品,1/4是習酒,1/4是飛天茅臺,那就有問題了,因為裡面每件商品的價值是明確不一樣的。

所以抽寶盲盒是有監管風險的,但是潮玩盲盒很難界定是否是軟性賭博,因為從廠家的帳目上看,它每個盲盒的收入就是59元,明碼標價。

這裡甚至涉及到經濟學裡,價格和價值差異性的基本知識點。

其實類似的情況,還在玩法高度相似的手遊裡出現。2017年5月1日起文化部所執行的《網路遊戲管理暫行辦法》中,對抽卡氪金做出了相關的規定:

1、網路遊戲廠商(包括手遊廠商)不得用法定貨幣或者法律虛擬貨幣來直接參與遊戲抽獎;

2、遊戲抽獎的概率以及合成概率必須公布;

3、要隨機抽取玩家參與抽獎的結果並公示、報備;

4、遊戲中止服務後,要歸還用戶未使用的充值金額。

其他條款都很容易理解,最重要的是第一條:不得用法定貨幣或者法律虛擬貨幣來「直接」參與遊戲抽獎,「直接」。

所以如果你心很細,那麼可以發現,每一個遊戲的抽卡環節,你用水晶/鑽石等虛擬幣抽卡,獲得的固定獎勵,其實並不是各種R/SR/SSR等角色或者武器,而是遊戲裡通用的基礎材料,比如10000金幣/1000QP/100瓶蓋/10Zeny等等,或者是低級強化材料,而那些閃亮亮的SSR人物武器,那是附贈的。

對,是依照不同概率,額外附贈的!

換句話說,你在手遊裡抽卡的過程,其實是用了30元RMB,去買了價值實際不符的10000金幣/1000QP/100瓶蓋,然後遊戲公司可憐你,再給你附贈了一個抽SSR的機會。這樣就饒開了用貨幣「直接」參與抽獎的規定,合法合規。

說到這裡你應該理解這裡的共通之處了,這就是這個遊戲規則的本質,潮玩盲盒,你買的就是一個價格固定59元、大概率價值低於59元、小概率價值大幅高於59元的商品。——也就是線下版的GACHA(日式抽卡)遊戲。

換一個說法,到底是買乾脆麵送水滸卡,還是買水滸卡送乾脆麵,你比我心裡有數。

只是,它的價值是由二級市場和玩家共同決定的。就像一個稀有角色,有些人認為它值只一抽碰運氣,有些人認為它值得花10萬元傾家蕩產滿命滿破,這個價值因人而異,你沒辦法用邏輯去證明遊戲公司在逼氪,因為它沒有按著你的手點抽卡啊。

有個段子經久不衰:股市裡如果一群人坐一起吃飯,但是看起來誰都沒有買單的樣子,那麼恭喜你,大概率就是你來買單了。

別看輕了任何人,商場如戰場,這裡沒人是傻子,

只有控制不住人性缺點、管不住自己手的人才是傻缺。

但是如果你再深究一點點,你會發現,這裡除了這些表面的邏輯外,還有一個深層商業邏輯:

無論是水滸卡、潮玩、學區房、還是茅臺,真正的核心邏輯就是核心供給在主觀或者客觀的被控制,供給是收縮的。

前面談到了隱藏款潮玩的供給是高度控制的,而茅臺和學區房也是類似的邏輯:

1、茅臺本身是高價的,但是它的生產成本是極低的;學區房本身是高價的,但是它(老破小)的真實成本是很低的;

2、茅臺表面上的高價值在於它的口味獨特性;學區房表面上的高價值在於它對應的教育資源;

3、茅臺高價格的內核在於供給的高度不足;學區房高價格的內核在於優質學位的高度不足;

4、茅臺高價格的外在支撐是需求的穩定旺盛;學區房高價格的外在支撐是需求的穩定旺盛;

5、基於供需關係,兩者都形成了局部性的、供不應求的價格環境,從而誕生了類似於拍賣型的定價機制;

6、喝茅臺的每一個人都知道茅臺並沒有任何的延年益壽功效;買學區房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學區房並不能保證上大學和就業;

7、你無法指責茅臺對普通人的不公平,因為它的內涵本質也還是白酒,市場上並不缺少普通白酒,你無法論證普通人喝不到白酒這一個泛概念的商品;你無法指責學區房對普通人的不公平,因為它的內涵本質也還是義務教育,市場上並不缺乏普通教育資源,你無法論證普通孩子會存在無法上小學中學這種義務教育的可能性;

8、換句話說,如果你認為「茅臺應該讓每個人都能常喝到喝的起」,那麼其實也是在認為「學區房應該讓每個人都能買的起」,「奔馳應該讓每個人都買的起」,「雅詩蘭黛應該每個人都買的起」,內核邏輯本質上是一樣的;

9、真正讓茅臺和學區房的價格穩在當前區間的,還是因為中國頭部家庭的崛起和拍賣價機制的完美融合,內核其實還是這類商品供給的高度有限;

10、不只是白酒和學區房,比如易方達的張坤在訪談中提到美國菸草巨頭菲利普莫裡斯發展歷史中,由於美國政府禁止菸草公司打廣告,使得新品牌無法進入,供給格局的改善將其從優秀變成偉大;

11、包括格力的發展更是動態地展示了這個過程。回到二十年前,行業需求很好,增速很高,但市場參與者眾多,大家一起價格戰,最後誰也不掙錢。那時的格力還不是大牛。2006年之後,行業增速放緩了,但競爭也放緩了,行業集中度提升,格力的市場份額從2成提升到4成,淨利潤率也從2.8%提升到13%以上,經過層層放大,這才成就了利潤的高速增長和大牛股;

12、你以為我只在談學區房,實際上A股的每一個角落,都在反映著類似的邏輯,包括泡泡瑪特裡也參照了這種特定的供給控制方式;

13、話說回來,鍋在哪裡,鍋在於教育這個資源,是有牌照管制的,而實質性供給方比如教育監管部門,沒有動力和意願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類似於茅臺公司一直喊著原漿酒的產能是有限的;

14、想明白這裡的情況,才容易幫你想明白未來還會發生什麼。資源是在稀缺化的,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年輕人開始變「頹」、喊著「內卷」了;

15、某種意義上,潮玩就成了一部分年輕人的茅臺。

從水泥、玻璃到挖機、鐵礦石再到茅臺、學區房最後到盲盒、潮玩,總有一款供給側改革適合你。

因為只有虛幻的稀缺,才能填滿大家空虛的內心。

今年你的投資收益怎麼樣?是眼睜睜地錯過了春節後入市的機會?還是隨隨便便就有30%-50%的收益率?A股每年春節後基本都會有一波行情,這是我們所特有的神奇的文化心理現象,你現在能做點啥呢,你首先得有一個A股帳戶。如果你有,也可以考慮換一家更低佣金的,或許還能同時改善一下你明年在股(du)市(chang)的手氣。

相關焦點

  • 「後浪」們的茅臺?泡泡瑪特「泡沫」飛起?
    圖 / 北京海澱一商場內的盲盒機截至12月21日收盤,泡泡瑪特收報86.95港元/股,較發行價38.5港元/股暴漲超125.8%。另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泡泡瑪特股價上揚,其被比作是「後浪們的茅臺」。然而,泡泡瑪特真的能與茅臺相提並論嗎?01盲盒誘惑與背後暴利泡泡瑪特終端單價59元,這看似不貴,可卻能讓其總收益從2017年的1.5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16.83億元,增長幅度達965.2%。對應地,泡泡瑪特的淨利潤從2017年157萬元增長287倍至2019年的4.51億元。
  • 看不懂的泡泡瑪特,是喝著茅臺中年人,消散的青春
    看不懂的泡泡瑪特,是喝著茅臺中年人,消散的青春 2020-12-11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泡泡瑪特:做年輕人的茅臺,割中年人的韭菜
    正如年輕人不理解一瓶售價3000元+的茅臺白酒還供不應求,中年人也難以相信竟然有人「傻」到為這麼個小玩意兒去花錢。不確定的刺激疊加「限量款」的稀有性,驅動了盲盒愛好者重複消費心理,「盲盒」成了讓人上癮的存在,也使泡泡瑪特成為了一家評價兩極分化的公司。2019年,泡泡瑪特靠著Molly一個IP,狂賣了4.56億的營收。
  • 泡泡瑪特是什麼?
    01 年輕人的「茅臺」 Z世代用戶(特指出生在1995年-2010年之間的年輕一代)對潮玩、對盲盒的熱愛,把泡泡瑪特推上了市。泡泡瑪特的賺錢能力也是相當出色,3年時間營收翻了16倍,淨利潤翻了289倍,業績可謂是爆發式增長,被譽為潮玩界的「茅臺」。
  • 如何給泡泡瑪特估值?
    作者 | 崔鵬泡泡瑪特在香港上市及其估值似乎成了投資界的一個現象級問題。我們這次也可以就這一熱點來聊聊公司估值的問題,當然,激起我聊泡泡瑪特的原因還有,這家公司最近發的輿情軟文太過惡俗——即使塗脂抹粉,能不能稍微高雅一點?
  • 「泡泡瑪特」盲盒上市,下一個中國迪士尼要誕生?
    12月11日,被譽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赴港上市,首日市值就近千億。在自己的腦海裡嘗試一下,讓毛利率70%和市值千億結合一下,會有種比農夫山泉更水的感覺。而那個罪惡的源頭——泡泡瑪特,靠盲盒賺了16個億!僅在雙十一,泡泡瑪特的銷量就有1.42億。盲盒的歡迎程度可想而知。那麼這麼受歡迎的盲盒產品,為什麼以前很少聽過?看看盲盒的受眾人群你會有答案的。
  • 泡泡瑪特「泡沫」飛起,Molly吸金能力被其他IP超過
    圖 / 北京海澱一商場內的盲盒機截至12月21日收盤,泡泡瑪特收報86.95港元/股,較發行價38.5港元/股暴漲超125.8%。另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泡泡瑪特股價上揚,其被比作是「後浪們的茅臺」。然而,泡泡瑪特真的能與茅臺相提並論嗎?01盲盒誘惑與背後暴利泡泡瑪特終端單價59元,這看似不貴,可卻能讓其總收益從2017年的1.5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16.83億元,增長幅度達965.2%。對應地,泡泡瑪特的淨利潤從2017年157萬元增長287倍至2019年的4.51億元。快速暴漲下,自遞交招股書後,泡泡瑪特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 疫情下的泡泡瑪特
    泡泡瑪特的新版招股書,信息量豐富,詳細列舉了泡泡瑪特旗下主要IP的詳情(包括與藝術家的合作方式)、各個渠道的收益數字(具體到線下店、機器人商店和天貓店、抽盒機經營數據)以及各產品線的進展(包括盲盒銷售個數和平均售價)。回顧三文娛昨天的報導:泡泡瑪特上半年收入8.18億元,賣出1350萬個盲盒,Molly創收1.12億
  • 泡泡瑪特的成功不止是盲盒
    而當盲盒成為線上線下賣小玩意的標配時,泡泡瑪特究竟還有什麼優勢?其實這些討論都默認了一個前提,那就是泡泡瑪特的成功就是因為盲盒。然而同樣在做盲盒的公司還有很多,比如IP Station,52 toys,再比如同為上市公司的奧飛娛樂,可為什麼一年營收能做到十幾個億的,卻只有泡泡瑪特呢?
  • 泡泡瑪特的AB面:是盲盒還是賭盒?
    而在泡泡瑪特的盲盒中,一個系列一般有13款,除了限定隱藏之外,其餘12款的樣式基本公開,由於不確定性一直存在,因此,作為買家,你無法知道,下一次購買,你究竟能買到哪一款。略帶驚喜的開箱模式,讓玩玩具變得有趣,飢餓營銷之下,收集全套的盲盒娃娃會讓人們產生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 看不懂泡泡瑪特,中年人投資的一次大潰敗
    2.年輕群體的共性特徵,我也講過:獨生而孤獨、低生育率、受教育程度高、見證過國家的高增長、有些錢但並買不起房。年輕人購買國產非必選消費品的趨勢是確定的,而當我將此需求與泡泡瑪特對標時,我發現:設計獨特、有限量款、可承受範圍內最好的,泡泡瑪特竟然全部匹配。2泡泡瑪特吸引年輕人的是賭博嗎?
  • 為什麼泡泡瑪特上市是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
    基本面上,泡泡瑪特可以定義為「帶有情感屬性的消費品」。消費品層面,泡泡瑪特擁有僅次於喜茶的坪效,100平的店去年月銷在80萬,今年會更高。而目前僅在一二線城市開了114家店,如果考慮下沉空間的話,10~30倍的開店成長空間是可以想像的。
  • 靠資本和年輕人加持 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泡泡瑪特市場表現「驚」與「喜」交織,在玩家和投資人的「吹捧下」,其「泡泡」還能吹多久?弗若斯沙利文報告稱,分別以2019年的收益以及2017年至2019年的收益增長計算,泡泡瑪特是中國最大且增長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事實上,在此之前,成立於2010年的泡泡瑪特只是一家普通的線下潮玩店鋪。且公司於2017年新三板上市前,業績還持續處於虧損狀態。
  •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上市 泡泡瑪特有泡沫嗎?
    公告顯示,公開發售項下初步可供認購的香港發售股份共接獲479253份有效申請,認購合共約58.1億股,相當於香港公開發售項下初步可供認購香港發售股份總數的356.74倍,可謂大幅超額認購。  泡泡瑪特計劃全球共發售1.357億股。公告稱,最終,香港公開發售項下股份發售增至6378.62萬股,相當於全球發售初步可供認購發售股份總數的約47%(於行使任何超額配股權前)。
  • 千億市值驚豔市場,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資料來源:泡泡瑪特,零壹智庫根據泡泡瑪特披露的信息,目前POP MART泡泡瑪特的線下直營門店已經突破了150家,擁有超900臺機器人(300024,股吧)商店,深度覆蓋了全國在銷售渠道上,泡泡瑪特主要依靠線下零售店、線上、機器人商店、批發和展會,線下零售店、線上渠道和機器人商店合計貢獻了超過9成的收入。其中,機器人商店在2017年推出,類似食品飲料的自動販賣機,顧客在機器上面選擇購買對應的系列盲盒。機器人商店主要投放在購物中心以及人流較高的如地鐵站等位置,在租賃費、人工費和維護成本方面比線下零售店要低,並且能夠幫助泡泡瑪特迅速滲透零售店沒有覆蓋的區域。
  • 泡泡瑪特的「盲盒故事」還能講多久?
    泡泡瑪特自身也因「產品質量」、「被控抄襲」等問題頻頻「翻車」。利潤暴增,融資8輪,泡泡瑪特應該「並不缺錢」,那麼為何急著投入資本市場「懷抱」呢?在愛好者開始「退坑」的背景下,其盲盒故事還能講多久?就像《阿甘正傳》中說過,「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盲盒也一樣,沒買下並拆開它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款式。這種由不確定性帶來的心理情感,就像賭博和遊戲一樣,往往讓人慾罷不能。同時,盲盒還戳中了人們的「收藏癖」。
  • 泡泡瑪特的「泡泡」會被戳破嗎?
    (2)銷售渠道的迅猛發展的優劣   泡泡瑪特的線下門店發展迅猛,其線上渠道(天貓旗艦店、小程序抽盒機等)也不容小覷。   據統計,截止到今年的6月底,泡泡瑪特在中國內地33個城市共擁有136間零售店,在62個城市擁有1001家無人售賣點。零售店幫助泡泡瑪特打造品牌形象,使顧客在店內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包裹感";無人售賣點則是無人收銀的機器售賣,其目的是作為線下零售店的補充,更好的幫助泡泡瑪特把店開在地鐵站、圖書館、購物中心等人流密集的點位。
  • 1000億的泡泡瑪特和盲盒裡的95後
    她們把泡泡瑪特買成了一家年收入十幾億的公司,也讓盲盒潮玩成了跟漢服、JK、Lo裙相媲美的「少女破產四坑」。平時只愛喝茅臺的中年人,還沒搞懂這個小小的玩具為什麼會受到年輕女生的歡迎,泡泡瑪特就要在明天在香港上市了。
  • 年輕人的金融遊戲,泡泡瑪特憑什麼有千億市值?
    作為中國潮流玩具文化,尤其是盲盒的先驅,泡泡瑪特擁有強大的IP創作及運營能力以及全渠道銷售及經銷網絡和粘性極高的粉絲群,2019年泡泡瑪特註冊會員的整體復購率為58%。 王寧在港交所敲鐘(圖源:泡泡瑪特官網) 縱觀潮流玩具的發展歷史和泡泡瑪特自身的成長可以發現,泡泡瑪特的核心能力並非是創造了molly等一眾潮玩
  • 泡泡瑪特的「乘數效應」
    它會在泡泡瑪特平臺化的角色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值得期待一下。下為正文,已經熟悉財務數據的follower,請自動忽略第一部分財務數據。2017~2020年,泡泡瑪特在確立以潮玩為核心的基礎上全面發展,進一步加碼IP和線上線下渠道。IP方面,除核心IP Molly外,泡泡瑪特還成功打造出Dimoo、Pucky、The Monsters、SATYR RORY等系列,19年這五個IP為公司貢獻了61.8%的銷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