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這「而立」指成就事業。成就事業靠的是能力加機遇。俗話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空有能力,沒有機遇也難「而立」。《易經》上就講究:十年一大運,五年一小運。《毛澤東選集》裡也說:「世界是在運動中發展的。」可見,三十歲左右「而立」,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不惑」指看透世事。看透世事靠的是閱歷豐富。有的事經歷了才明白,不經歷永遠不明白。所以「不惑」要到四十歲左右,要給積累閱歷留出時間。
然而又有另一種人,也就是人們說的「大器晚成」。這類人錯過大運,先「不惑」,後「而立」,往往厚積薄發,卻成就非凡。今天要說的主角便屬於這類人,他就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鄧艾。
明朝哲人王陽明在其《傳習錄》裡反覆強調「立志」,因為一個人所立之志向,往往決定了其成就之上限。而且一個人立志越早——最好在世界觀形成初期的十來歲的年紀,其志嚮往往越堅定。鄧艾年少時,便早早立下了當一流人物的大志。
公元197年,鄧艾出生於南陽新野一帶。當地鄧氏曾是南陽大族。鄧艾的家世已無從考證,不過從鄧艾幼年受過良好教育推測,他與本地大族鄧氏有一定關係。
公元208年,曹操南徵荊州,途中攻下南陽,並遷徙一批南陽百姓到汝南屯田。是年,十二三歲的鄧艾被迫中斷學業,與母親一同被遷徙到汝南郡襄城,淪為屯田部民。屯田就是專門給政府和軍隊種糧食,屬於強制性勞動,屯田部民類似奴隸,自由度很低,往往地位低下,連普通百姓都不如。
某天鄧艾放牛路過潁川時,瞻仰了前太丘長陳寔的墓碑,見碑上刻著「文為世範,行為世則」這兩句話,他深有感觸,便立志將來也能像陳寔一樣,被後人銘記,成為後世典範,於是給自己起名為範,字士則。後來由於同族中有人也叫範,鄧艾才改名為艾,字士載。
古代生產力低下,糧食尚且稀缺,記錄文字的竹簡、布帛、紙張更是稀缺,一般老百姓接觸不到。這也是為什麼古代門閥現象嚴重,因為記載知識的竹簡、布帛都是官宦世族的家傳寶物,所以文化知識只在上層社會的家族內部傳承,普通百姓極少有機會接觸。也正因如此,底層百姓中如果有個人識字,那簡直是浩渺天空中的一顆亮星,尤為耀眼。
鄧艾便是這顆亮星。由於他早年接受過教育,所以很快從屯田部民中脫穎而出,被上級舉薦為襄城典農都尉學士。這個官職大概就是襄城這個縣最高行政長官的副手。
在迎來改變命運的契機之後,鄧艾卻又很快被現實沉重打擊。原來鄧艾天生結巴,典農校尉,也就是縣長,覺得鄧艾不堪重任,只分派給鄧艾一個守叢草吏的小職務。這個職務大概就是監工,在田間地頭盯著農民幹活,防止有人偷懶或偷糧食。
進身之路雖不如意,但鄧艾這個監工卻幹得頗為認真,而且他並未安於現狀。史書上說鄧艾在田間幹活時,經常觀察地形地貌,設想有敵人來攻時,該如何防禦、進攻。有時候還講給田間幹活的農民聽,卻引來嗤笑。雖然鄧艾平日裡思考的這些問題對他的本職工作來說毫無用處,但卻為他將來一展軍事才能打下了基礎。
鄧艾在「監工」這個職位上熬到了快四十歲。想當初被舉薦為典農校尉學士時,十來歲的鄧艾意氣風發,他當時絕想不到自己要在守叢草吏的職位上幹二十年,才能晉升一級,成為典農功曹。典農功曹是典農校尉的直屬下級。
又過了幾年,鄧艾四十四歲左右時,上級要選派下屬去京城洛陽匯報工作,並選中了鄧艾。這時是公元241年左右,正趕上司馬懿權傾朝野,收攬人才,培植黨羽的時期。
可以想見,為了把握這次機遇,鄧艾必定做足了準備。後來在與鄧艾的幾問幾答間,司馬懿看中了鄧艾的才幹,乾脆也不讓他回襄城那小地方了,直接留在京城,任命其為太尉府的掾吏。太尉相當於魏國的宰相,掾吏是輔佐官員,可以做謀臣、助手、下派地方的預備官員等等。
雖然已過不惑之年,但這次晉升,對鄧艾來說可謂是一飛沖天。
局面打開之後,鄧艾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謹慎認真。不久之後朝廷派他巡視陳縣、項縣。鄧艾多年積累的閱歷和思考成果有了施展的機會。他經過實地考察,提出了兩項建議,一是開鑿漕運,方便屯田、運兵、運糧;二是在淮北、淮南屯田。這兩項建議都被司馬懿採納並實施。公元243年,四十六歲的鄧艾被任命為南安太守。南安郡相當於市級行政單位,太守相當於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