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讓過去日本車在全世界的汽車上得到兩極化的評價,昔日各家產品均質性過高,設計基本上大同小異,為了改善缺乏個性的問題,近年日本品牌開始自省變革,然而結果卻往往矯枉過正,猶如美學全面崩壞。馬自達大概是其中極少數沒有得到太多惡評的異數,或許也因為這家車廠一向反骨,源自日式美學精髓演化的魂動設計,受到全球汽車圈一致讚賞,全新馬自達3又把這樣的概念延伸到全車內外,把強化人車關係視為最重要的主軸。
前代馬自達3優美流暢的外形實在讓大家印象太深刻,新一代四門房車延續這樣的精神,變得更加成熟,至於五門則是打造不同的性格,透過增加運動化希望換來更多速度感,最後確實讓兩款車產生區隔,可惜前代車的協調感也就此消失。座艙設計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人體工學,為此特別把空調控制面板上移與方向盤等高,再把出風口位置推向兩側,而且左右採用完全不同的造型。
儀錶板可顯示交通速限與標誌,不過似乎不是影像辨識結果,而是從導航地圖中擷取,實時與精確性不算太理想。中央則配置7速液晶屏幕,並仿圓形儀表呈現,因此平常看起來和一般類比三環儀表沒兩樣,但其實能夠切換顯示其他車輛信息功能,至於中高規版本上還多了抬頭顯示器,可以顯示車速、巡航控制和導航指示等信息。
中央8.8寸主屏幕沒有觸控功能,原廠理由是為了避免駕駛分散注意力,這點我們倒是同意;很多新車標榜的整合系統,把一堆功能都包進數字屏幕中,的確讓人感覺先進又新奇,但有些常用功能必須透過觸控才能操作,甚至還會藏在選單底層,導致必須分心點選,其實是不太安全的設計。不過讓我們納悶的是,這套界面雖然容易上手,選單設計卻改為文字重於圖像,字體也稍微有點小,浪費了高解析面板,反倒因此延長了操作時眼睛停留的時間。
除此之外,我們也注意到原廠導航還是必須加價選配,不過現在手機蘋果Carplay或安卓Auto聯結功能,已經不需要另外花錢升級了。較寬的A柱和後窗尺寸會讓前後視野出現盲點,所幸馬自達3配置了一堆雷達感應器、主動剎停、倒車顯影和360度環景輔助功能來對應;其中的MRCC全速域主動車距控制巡航系統、LDWS車道偏移警示系統、LDS車道偏移防止、BSM盲點偵測系統,都是很實用而且使用率很高的配置。
試駕時發現除了MRCC在雨中的偵測能力會受到很大影響,比較高端車型所增加的CTS巡航模式主動車道維持輔助,即使在晴天出錯的機率也不低,顯然整套系統還有不少改良空間,使用時請不要完全信任它。對於舒適配置特別要求的買家,好消息是,這一代幾乎全車系都標配雙區恆溫空調和後座出風口,座椅和中央扶手長度和高度搭配很完美,很容易就能調整出適當的駕駛坐姿。
壞消息是,就算直上旗艦型也買不到電動座椅,尤其這套手動皮椅只有腿靠而缺乏調整腰靠的機構,很難同時滿足不同體型的人,長時間駕駛就會特別有感。隔音問題幾乎是每一款馬自達共同的缺陷,因此也成為原廠努力改善的重點。而這次關於NVH工程的改良,除了強化車內隔音、改良減震節點,還搭配懸掛的重新設計和輪胎配方的調整,希望獲得與高級車相同的底盤反饋風格。
為了讓音響效果得到最大發揮,原廠還更動車門揚聲器的安裝位置,工程師甚至以飛越式的進化形容新車音質的改善成果。坦白說,實際的表現真的沒有這麼戲劇化,新馬自達3的隔音比前代確實有所進步,特別是在車窗外的噪音和風切聲這方面,但行駛時來自底盤的低頻轟隆聲還是很明顯,個人對於這次靜肅性的進化程度沒有感覺太驚豔。
由於造型的緣故,三門馬自達3從過去就一直被包裝成運動型房車,不過實際上無論是動力輸出或是運動表現,相比其他同級車並不會特別突出。而今整個產品重點偏向高級化走向之後,運動性能當然不再是訴求重點,當然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新款馬自達3沒有帶來SkyactivX,而是繼續使用老派的2.0升自然吸氣引擎,畢竟165ps/21.7kgm的動力等級,在渦輪當道的近期,已經沒有太多亮點。
駕乘質量和工藝質感才是馬自達3真正的價值所在,即使路感有點模糊,轉向不太精準,輪胎抓地力無法跟上激烈駕駛的意圖,舒適取向的懸掛設定足以消除挑戰彎道的欲望,但是馬自達3以美學藝品自居的思維,創造出來的質感,在同等級中並沒有第二款車可以達到同樣的水平,對於從本土化車升級又喜愛日本品牌的買家,想必還是相當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