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6日,在結束對法國的訪問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選擇了低調的離開。由於事前法國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強調會談內容會全部對拜登團隊公開,所以歐洲媒體形容蓬佩奧這趟出訪尷尬且悽涼。
表面上看,美國的親密盟友基本已經拋棄川普,第一時間都向拜登送去賀電,向他宣誓「效忠」,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似乎也未必。
路透社在當地時間16日報導稱,蓬佩奧才剛走,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即便美國總統換成對歐洲更為友好的拜登,歐洲也不能太依靠美國,而是需要有自己獨立自主的防衛戰略,就像中國那樣。
同時馬克龍還強調,他完全不同意德國防長卡倫鮑姆在該問題上的相反看法,並聲稱德國總理默克爾應該能在獨立自主這一目標上和自己持相同立場。據悉,卡倫鮑姆不久前曾旗幟鮮明地表示,歐洲在未來仍然需要依附於美國的軍事保護,馬克龍聽後勃然大怒,痛批卡倫鮑姆的「跪美論」。
在英國退出後,法國和德國成為了歐盟實際上的領導者,而由於兩者國家屬性不同,所以在歐盟內部也有著較為明確的分工。一般來說歐盟在經濟領域更多的是由德國主導,軍事和外交領域則由法國來領頭,所以由法國喊出獨立自主的口號,對歐盟各國是有分量的。
而馬克龍之所以自信默克爾會站在他這邊,除了法德兩國有一套可以達成共識的有效機制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2018年11月馬克龍首次提出「歐洲聯軍」時,曾獲得了默克爾的力挺。況且默克爾作為一位老辣的政治家,她對歐盟的前途有足夠的理解能力。
任何思想的誕生絕非一朝一夕,很多人認為是川普的出現,讓歐洲意識到了危機。這種觀點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川普主張走孤立主義路線,不太注重和盟友肩並肩,更別談對其提供保護,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和歐盟這幾年因為軍費分攤問題鬧得不可開交。
但實際上,川普的出現僅僅只是一個導火索罷了,這一切根源還是在於國際局勢的變化。這個就和川普上臺一樣,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不是因而是果,並非川普改變了美國,而是美國自己發生改變,給了川普這些右翼政客發揮的舞臺。
這點放在歐洲身上也同樣適用,隨著美國的逐步衰落,其國內日益民粹化,不是一個拜登就能改變右轉趨勢的,如果一味的依靠美國最後可能會被賣;再者由於美國的霸主地位動搖,世界一超多強的格局在未來將徹底改變。
這意味著繼續跟在美國後面站隊可能無法收穫像此前那麼大的利益,歐盟作為全球最強大的區域聯盟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負,可以和美國並列的話為何要當小弟呢?所以馬克龍看上去只是出於對美國的不信任,想要發展歐洲的軍事力量,這背後卻隱含著歐盟對於未來道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