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霄鵬,中國近現代軍事史、抗戰史研究學者,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2018年春節,當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時,卻有一件事引起全民公憤。2月19日,兩名男子身著侵華日軍軍服,手持軍刀和帶刺刀的步槍,在南京紫金山抗戰碉堡遺址前擺拍合影,褻瀆抗日英烈,挑戰正義良知。80多年前,正是在南京,日寇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在南京城破之前,中國軍隊進行了壯烈的南京保衛戰,雨花臺、紫金山、光華門……處處灑下中國軍人的鮮血。尤其是在紫金山地區教導總隊與日寇進行了殊死拼殺,血染紫金山,展現出中華兒女不畏強敵、血戰到底的不屈意志。
龍蟠之地
紫金山又稱鐘山,位於南京城東,山勢磅礴,地勢險要,3座山峰列如筆架,主峰居中,名北高峰,海拔448.9米,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第二峰居東,稱小茅山,海拔365.8米,其南坡建有中山陵;第三峰居西,名天堡山,海拔244.5米,峰頂曾建有天堡城,下方靠近城牆處建有地堡城,民國時又建紫金山天文臺於其上。
紫金山不論攻防,均為兵家必爭必守之地。南京有一句俗語:紫金焚則金陵失!太平天國時期,清軍就是在奪取了紫金山西側的天堡城、地堡城後攻破南京城的。辛亥革命時,江浙聯軍光復南京的戰役中,紫金山是最激烈的戰場之一,聯軍以死傷數百人的代價拿下天堡城進而攻佔了南京城。由此可見紫金山之於南京城的重要戰略地位。
自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開始,南京的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淞滬停戰協定》籤訂後,上海成為不設防城市,近在咫尺的南京危險驟增。南京城防就成了國防戰備的重中之重。
從1932年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全國防衛計劃》開始,到1937年制定《民國廿六年度國防作戰計劃》為止,國民政府先後制定了《南京方面之防禦方案》、《南京防守計劃》、《對敵襲擊首都之防禦要領》《首都要塞計劃》、《首都警衛計劃》及《首都方面之防禦計劃》等一系列方案。由此可見對首都防衛的重視。
1932年12月,在參謀本部內成立城塞組,專門負責國防工事的計劃、修築,「在德國軍事顧問指導下,開始修整長江沿岸的江陰、鎮江、江寧等各要塞,並準備在南京以東構築國防工事」。「在南京地區,構築了外圍和復廓兩道陣地:沿大勝關、牛首山、方山、淳化鎮、青龍山、棲霞山至烏龍山要塞之線為內衛線的外圍陣地;以南京城垣為內廓,環城以雨花臺、孝陵衛、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炮臺之線為外廓,以上構成復廓陣地。」為了拱衛首都安全,在修築南京城防的同時,還修築了吳福、錫澄、乍平嘉三條國防工事線。三條國防線和南京的城防共同構成了防衛南京的屏障。
根據方案要求,城防工事的種類包括「重兵器(如重炮、野炮、山炮、小炮等)掩體、機關槍掩體、炮兵觀測所、指揮所、掩蔽部(包括兵員、彈藥)等」以其堅固程度可分為永久工事和半永久工事兩種。另外,還有交通通信網、糧秣庫、彈藥庫、材料場、發電所、照明設備等附屬工事。
據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截至1937年8月,全國完成的國防工事總數為4553個,南京地區533個。其中紫金山作為復廓陣地中的制高點,修築了大量防禦陣地工事。截至1935年春第一期防禦工程完工,紫金山地區共計修築159座碉堡和配套工事,主要布置於第一峰、第二峰、第三峰和老虎洞、西山一帶。
日軍第33聯隊戰鬥詳報中也記載:在△227.5高地上,面向東及東北方向,從山底到山頂都修建了配備著碉堡的機槍地堡,將該高地連向西邊。△382.5高地東西一帶的山脊主要面向北方及南方,有建好的陣地。頂峰東麓及東側環形曲線高地頂峰南麓附近有數條配備了堅固的碉堡及機槍地堡的散兵壕,其四周圍著鐵絲網。另外,連接頂峰北麓及岔路口的高地上修建了數條堅固的陣地。……天文臺高地上有獨立而堅固的防禦工事。
時至今日,紫金山地區還存留有很大一部分工事,據原南京炮兵學院費仲興教授實地探查,現存碉堡等工事約64個。此次「精日」分子所拍照片中的碉堡即為西山陣地上的碉堡。教導總隊第1團官兵曾在此抗擊日寇。
可以說,至全國抗戰爆發,紫金山地區已經修築了比較完備的防禦陣地工事。南京保衛戰開始後,防守此地的教導總隊官兵依託這些工事同日軍進行了殊死搏鬥。
攻防決策
1937年11月5日,日軍柳川平助的第十軍突然從杭州灣北岸的金山衛登陸,致使中國軍隊腹背受敵,導致戰局急轉直下,在上海與敵鏖戰3個月的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後,中國統帥部深感事態嚴重,多次開會討論南京防禦的問題。雖然以劉斐為代表的多數將領認為,南京在地理上是一「死地」,難以進行長期防禦,建議避免在南京進行決戰,僅作象徵性的適當抵抗即主動撤退。但蔣介石、唐生智則認為「南京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因此非死守不可。11月19日,正式組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唐生智被任命為司令長官。
5天之後,也就是11月24日,天皇裕仁親自主持大本營第一次會議,決定侵華日軍「不失時機地向南京果敢進行追擊」。12月1日,日軍大本營正式下達「大陸命第8號」指示:「華中方面軍應與海軍協同,進攻敵國首都南京」。
除第101師團留守上海外,華中方面軍將其他全部兵力都投入到進攻南京的作戰中,共有6個師團又2個旅團,約10萬以上兵力。日軍採取中間突破,左右迂迴包抄的戰術,沿太湖南北兩側,多路向南京進行,妄圖徹底消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
唐生智將防守紫金山的重任交給了國軍中的精銳部隊教導總隊。教導總隊是國軍在全面抗戰爆發前改裝的德械師之一,其一、三、五團完全效仿德國步兵團編制,每團有16個連,即每個團轄3個步兵營,每營3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連、1一個迫擊炮排,團還配屬有1個榴彈炮連,1個戰防炮連,1個通信連,1個輸送連。此外,教導總隊還有直屬隊,即炮兵、騎兵、工兵、通信、軍士、特務、輸送等7個營。
除了戰鬥力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教導總隊營區就在紫金山南側的孝陵衛,官兵對紫金山及周圍地形非常熟悉,而且還參與了國防工事的修築。
受領任務後,總隊長桂永清下達命令,據副總隊長周振強和第2旅第3團團長李西開回憶,當時的兵力部署為:步兵第1旅,擔任工兵學校左側、孝陵衛、西山、中山門一帶地區之守備。步兵第2旅,擔任陵園新村、中山陵西側、靈谷寺至老虎洞南側一帶地區之守備。步兵第3旅,擔任紫金山第二峰、老虎洞至岔路口一帶地區之守備。炮兵團陣地置於富貴山地區。特務、軍士、工兵、輸送團為預備隊,位於太平門中山門內附近地域。通信營以總隊指揮所為中心,向各旅及直屬團營構成通信聯絡。總隊指揮所設在富貴山隧道內。
然而此時號稱「鐵衛隊」的教導總隊戰鬥力下降非常嚴重。教導總隊第2團及第1、第3團先後趕赴淞滬前線,雖給日軍以重創,但自身傷亡也很慘重。據周振強回憶,教導總隊在撤退到蘇州時僅剩下3000餘人。雖然在句容等地進行了整補,但新兵未經訓練,戰鬥力薄,而且裝備短缺。雖然明知敵強我弱,但是在國家危亡之際,教導總隊將士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誓與來犯之敵血戰到底。
教導總隊面對的來犯之敵是日軍第16師團。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第16師團先被派往華北參加作戰,10月底被編入上海派遣軍戰鬥序列,增援淞滬地區作戰。11月13日,第16師團由長江南岸的白茆口登陸,「正好此時中國軍隊開始撤退,隨即開始全線追擊」。由於沒有參加淞滬作戰,所以損傷很少,成為進攻南京的主力。
第16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參謀長中澤三夫。下轄2個旅團,共4個步兵聯隊,另配屬有直屬部隊騎兵第20聯隊,野炮兵第22聯隊,工兵第16聯隊,輜重兵第16聯隊。
第16師團還有幾個著名人物,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製造「百人斬」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還有一位是數次來中國謝罪的東史郎。佔領南京後,第16師團曾擔任南京警備,一直駐紮到1938年1月22日,可以說是從始至終參與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是罪惡極為深重的部隊。
12月8日下午,第16師團佔領南京城東面的門戶湯山後,中島今朝吾作出分兵計劃,其中第30旅團長佐佐木到一率第38聯隊和第33聯隊第1大隊從紫金山北側地區直插下關江邊,妄圖截斷中國守軍北撤退路。剩餘兵力分為右翼隊和左翼隊進攻紫金山。野田謙吾的第33聯隊(欠第1大隊及第5、第8中隊)為右翼隊,主攻紫金山山脊一線;草場辰巳的第19旅團為左翼隊,攻擊麒麟門至中山門沿路地區,其中第9聯隊進攻靈谷寺、中山陵、明孝陵一線,第20聯隊沿京杭國道向西山和中山門進攻。
殊死搏殺
12月8日,日軍先頭部隊從湯山出發,進攻紫金山。教導總隊首先給日軍一個下馬威。第3旅第5團通信連連長石懷瑜回憶:「12月8日晨,榴彈炮連觀測班報告京(南京)杭大道發現一股大隊敵軍,以行軍密集隊形毫無顧慮地由馬群西進。陳斯健連長當即命令兩門德造榴彈炮瞄準,連發擊射,只見炮彈落處,敵兵紛紛倒地,猶如鍋上螞蟻亂成一堆,未死的瘋狂逃跑。」
日軍遭到炮轟後,立即報復。日軍先以75毫米野戰炮、150毫米加農炮對紫金山猛轟,之後日海軍第二聯合航空隊也輪番轟炸紫金山。
日軍對紫金山陣地轟炸非常之猛,後來南京紅十字會人士上紫金山收屍的時候,發現山上幾乎沒有一具完整的屍體,都是被轟碎的。
作為在中國活動多年的「中國通」,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還妄圖進行誘降,不費兵力佔領南京。9日中午,兩架日機向南京空投勸降書,要求唐生智在10日正午前投降,否則將摧毀南京。面對威脅唐生智沒有屈服投降,反而在9日晚下達「衛參作第36號」命令,要求「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地」。松井石根惱羞成怒,於10下午1時下達對南京的總攻擊命令,一場血戰正式開始。
按照中日雙方的部署,紫金山戰鬥大致可以分成三條戰線:第一條是北側戰線,中日雙方沿紫金山山脊線進行攻防作戰,主要在老虎洞、第二峰、第一峰等陣地展開;第二條是南側戰線,中日雙方沿京杭國道在體育場、西山、中山門等陣地進行戰鬥;第三條是中部戰線,位於南北兩條戰線之間,戰鬥主要在靈谷寺、中山陵、明孝陵等陣地展開。其中最激烈的戰鬥有老虎洞、第二峰、第一峰以及西山等陣地戰鬥。
1、老虎洞陣地戰鬥
老虎洞也稱為△227.5高地,它是紫金山東麓一個突起的小高地,不僅是山脊線最東側的屏障,而且向南控扼通向中山門的京杭國道,所以要想攻佔紫金山或由京杭國道進攻中山門就必須要佔領老虎洞。教導總隊作戰參謀劉庸誠先生講:「要控制南京城,必須要佔領第一、二峰,要奪取第一、二峰,必須要先攻下老虎洞。故老虎洞之得失,頗為重要。」
第3旅旅長馬威龍將他兼任團長的第5團按縱深梯次配置於山脊一線,以羅雨豐的第3營據守最前端的老虎洞陣地;歐陽俊的第2營防守第二峰陣地;博守開的第1營據守第一峰陣地。另有陳斯健的榴彈炮連在一、二峰之間據守陣地,選修炮位;石懷瑜的通信連在團指揮所開設交換所;團指揮所設在天堡城與第一峰間的北坡隱蔽部。
第33聯隊長野田謙吾也將主攻方向放在老虎洞。由於紫金山北側是峭立的斷崖,極難攀爬;南側是平緩的山坡,但從山腰處山勢突然變得陡峭,且中國守軍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從南側進攻不是最佳方案。所以他決定派主力進攻老虎洞,然後繼續沿著紫金山山脊向西擴大戰果。
野田謙吾將部隊一分為三。上田孝的第3大隊從青馬村東北側山脊上對老虎洞陣地展開進攻,同時特地讓聯隊炮兵、速射炮中隊密切協助第3大隊;三浦俊雄的第2大隊(欠第2中隊和1個小隊)從黃馬北側由第二峰東邊比較容易攀登的地區先進攻紫金山東北部;井源義澄的第9中隊從黃馬南側附近兩個大隊之間進攻紫金山東北角。
10日早7時,第33聯隊以第3大隊(欠第2中隊)為前衛,從上麒麟門出發,經獅子壩前進至青塘東北側地區。
在步兵發起進攻前,日軍首先用聯隊炮和速射炮對中國守軍陣地進行炮擊。之後,第3大隊第11中隊從老虎洞陣地正面發起進攻。第9中隊從右翼進行包抄。
日軍兵力雖多,武器精良,但當時教導總隊在紫金山陣地修建了數量繁多的鐵絲網,木柵,散兵坑和碉堡,羅雨豐營利用構築好的陣地,以密集的火力向敵猛烈射擊。居高臨下,目標明顯,日軍第3大隊仰攻非常吃力,傷亡慘重。
由於進攻受阻,日軍投擲並發射了許多炸彈、燒夷彈、煙幕彈,一時紫金山東麓煙火沖天。日軍再次發起衝鋒,羅雨豐營堅持抵抗,同時又得到左翼第6團的側擊支援,敵人這次進攻仍未得逞。
當時日軍的師團直屬炮兵尚未到達,沒能直接支援戰鬥。為此,中島純雄指揮速射炮中隊將兩門大炮分解搬運,瞄準中方的碉堡的射擊孔實施射擊,破壞碉堡。教導總隊缺乏反制手段,日軍屢屢得手。中方火力被壓制後,日軍利用有利的風向,又發射更多的炮彈和燃燒彈,再次猛攻,步兵前鋒攻佔山麓和山腰的陣地,逐步登上山頂。10時30分,敵我雙方陷入殘酷的肉搏戰。第3營營長羅雨豐殉國,官兵犧牲大半。由於增援不易,教導總隊決定放棄老虎洞陣地,退守紫金山第二峰陣地。
2、 第二峰陣地戰鬥
日軍攻佔了老虎洞陣地後,按照預定方案經鞍部也就是東馬腰向西擴大戰果。此時第2大隊已由紫金山東北的懸崖攀上山脊,日軍便以第2大隊為第一線,第3大隊為第二線的順序,繼續向第二峰進攻。
第二峰也被稱為△382.5高地,位於老虎洞與第一峰之間山脊上,是第一峰東部的屏障,歐陽俊的第2營負責防守此陣地。這段山脊如馬背一樣較為平坦,易攻難守。在第二峰東側有一個小高地,被稱為△336高地。雙方經過激烈交戰,直到下午4時,第2大隊才奪取了△336高地。
經過10日一天的攻擊,日軍第2大隊勉強攻入第二峰的山脊,但是直到入夜,一直受到第二峰中國守軍的抵抗,進展不利。
為迅速奪取紫金山主峰,野田謙吾連夜下達「第128號」第129號」兩個命令,命第2大隊繼續全力進攻△382.5高地。
第2大隊三浦俊雄大隊長「考慮到狹小的地形,認為以少數兵力進行夜襲較為合適。」於是命令辻四五郎的第6中隊進行夜襲。但是這次夜襲很不成功。第5團官兵用手榴彈進行頑強抵抗,並且日軍左後方受到兩百餘名中國守軍的反擊,「中隊出現多人傷亡,進攻暫時受挫。」
見此情形,野田謙吾只好命令速射炮中隊前來支援。川瀨準尉指揮速射炮中隊第2分隊於早上7時10分進入陣地。第33聯隊速射炮中隊的《戰鬥詳報》寫道:「昨天被摧毀的機槍掩體半夜裡又有敵兵進入,向第2大隊的正面猛烈射擊。於是立即炮擊,將其完全摧毀。然而,在此後檢查該機槍掩體時發現十五六名敵兵的屍體居然互相重疊在一起,可見他們是何等頑強,前僕後繼地死守該機槍掩體。」
第2大隊許多老兵對這次夜襲記憶深刻。池端正巳回憶:「深夜3點,我們部隊接近敵人,一聽到衝過去的命令,就哇地衝了過去。但是敵人就在眼前。敵人馬上應戰,子彈、手榴彈飛了過來,戰場上一片混亂。同伴接連中彈,實在是慘烈。」
1938年1月10日,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鳩彥、參謀長飯沼守、副參謀長上村利道以及中島今朝吾等人專門到紫金山視察戰場遺蹟,野田謙吾、辻四五郎均在現場作了介紹。由於第6中隊夜襲損失慘重,以至於上村利道在當天日記中寫道:第6中隊的夜襲就是個深刻教訓。
與此同時,第9師團第35聯隊也在這一天派出菅原梅吉第3大隊,前往紫金山增援,參加了第二峰的戰鬥。據第35聯隊戰史記載:大隊長菅原梅吉被擊穿頭部身亡,第9中隊長野田耕一被擊中腹部身亡。由於中國守軍不斷反擊,雙方在最後時刻還進行了白刃格鬥,可見戰事之慘烈。11時30分,第35聯隊第3大隊首先攻佔了紫金山第二峰。
在這一戰鬥中日軍傷亡慘重,教導總隊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第2營營長歐陽俊負傷,連長張仲獻陣亡,官兵大部犧牲。日軍雖然勉強攻佔了第二峰陣地,但教導總隊又退守第一峰陣地繼續抵抗。
3、第一峰陣地戰鬥
第一峰是紫金山的最高峰,第二峰地勢雖比較平緩,但過了中馬腰後山勢急劇抬升,所以想要攻下第一峰仍然困難。
防守第一峰的是博守開的第1營。第二峰失守後剩餘的第2營和第3營官兵也撤退到此,繼續抵抗。
為迅速攻克紫金山第一峰,野田謙吾將聯隊本部移至第二峰,親自到前線附近督戰。他將第3大隊配置到第2大隊左翼,大致進入平行位置。準備兩個大隊合力攻取第一峰。
11日下午4時30分,下達「步三三作命甲第130號」命令,第2大隊從山脊一線進入北側地區,第3大隊從該地南側進入。同時集中聯隊全部重武器投入戰鬥。中島純雄故伎重演,將一門炮運到山上,瞄準中國守軍碉堡的射擊孔實施炮擊。為了消除日軍火炮的影響,當夜中國守軍發動夜襲,偷襲了聯隊炮兵中隊,由於日軍警戒,未能取得戰果。
在第一峰的東側下方為△371高地。教導總隊在此構築了兩道防線。前方設置有一道2米高的屋簷狀鐵絲網,後方構築了配備有迫擊炮和重機槍的碉堡和散兵壕,準備進行最後的決戰。
12日凌晨0時45分,野田謙吾下達第131號命令。三浦俊雄根據命令向左側第一線配屬了第7中隊第2小隊,向右側第一線配屬了第5中隊及一個機關槍小隊。第6中隊及第7中隊第1小隊、工兵小隊作為預備隊。
早上6時30分,天色漸亮,日軍第一線部隊已經展開完畢。日軍將攻擊重點放在第5中隊正面。但是第二峰到第一峰的山脊如同馬背一樣狹小險峻,右斜面是數十米的斷崖,左側會受到中國軍隊的側面射擊,展開隊形艱難,所以只能將隊形改為一列縱隊前進。
第5中隊在重火器的掩護下開始攻擊,但是剛開始進攻,就遭到中方槍炮的猛烈射擊,無法突破。三浦俊雄決定將重點變更為第7中隊正面,將第2小隊作為左側第一線,將第1小隊作為右側第一線,展開對371高地的進攻。第33聯隊《戰鬥詳報》稱:「這期間,敵軍也利用步槍、機槍的猛烈射擊及投擲手榴彈等進行頑強抵抗。佔領著頂峰東北方地區數道陣地的敵兵從頂峰北側方向參加戰鬥,同時,從頂峰南側地區後方陸續增加了敵軍援兵,戰鬥逐漸激烈起來。」
日軍匍匐攀登,破壞了鐵絲網,之後在重火器的掩護下繼續接近中方陣地,在發射擲彈筒榴彈和投擲手榴彈的同時突進中方陣地,將戰果擴大至第二線陣地。
與此同時,左翼第一線的第3大隊在第一峰南麓的松樹稀疏高地(日軍戰鬥詳報中稱呼)與中國軍隊持續戰鬥。下午1時左右,第9中隊率先突入陣地,與教導總隊官兵展開白刃戰,之後艱難地佔領了該高地。
在這個戰鬥中日軍付出了相當大代價。第3機關槍中隊長菅野淨大尉、第9中隊長井源義澄中尉等多人負傷,接替井源義澄的福田寅造,以及三輪少尉、乙部準尉等被擊斃。
下午2時左右,野炮兵第8中隊將陣地轉移到上五旗西南方高地。對中國守軍陣地進行猛烈轟擊,壓制住了中國守軍,日軍才在日落前佔領了△371高地。
在奪取△371高地後,第7中隊隨即向第一峰發起仰攻。該聯隊戰史記述了激烈戰況:「敵軍不愧是精銳的教導總隊的士兵,其抵抗無比猛烈,從山頂的碉堡和下方的水泥機槍掩體到處不斷有迫擊炮和機關槍的近距離反擊,…一場激烈的戰鬥隨即展開,紫金山上已成為雙方肉搏的戰場。」日落後,日軍仍然無法取得進展。川戶代理中隊長經過觀察發現左側有中國守軍的射擊死角,但前面有兩米多高的鐵絲網,便請求派遣工兵隊。工兵小隊到達後,經過隱蔽作業用炸藥炸開了突擊道路上的障礙。與此同時,還請求炮兵實施火力支援。在炮兵將中國守軍碉堡摧毀後,日軍迅速展開突擊。
下午5時30分,第7中隊攀登上頂峰並於6時完全佔領,至此紫金山第一峰失守。
4.西山陣地戰鬥
就在老虎洞、第二峰、第一峰陣地進行激烈交戰的同時,南側戰線也進行著慘烈的戰鬥,主要在西山陣地展開。
西山也稱為邵家山,位於紫金山南麓,呈南北走向。其最高點在北半部,稱85高地(日軍稱△84.6高地)。南半部也叫溝山,緊挨京杭國道,是中山門外的重要屏障。
按照教導總隊部署,第1旅秦士銓的第1團及直屬軍士營、工兵營負責防守西山。當時索本勤的第1營從烏龍山交防後防禦陣地不斷變化,最後負責防守中山門,而周士泉的第3營又奉命支援紅土山,所以第1團中真正防守西山的部隊就只剩下姚明德的第2營。
受命後姚明德將部隊防禦布署如下∶高振芳的第1連為左翼連,負責防守西山北端;王鍔千的第2連為右翼連,防守西山南端及京杭公路一帶,並派出一名排副帶領強幹的士兵數名,設伏於孝陵衛西公路橋下涵洞內,以側射火力消滅進入西山陣地前沿之敵;黃光朔的第3連為前哨連,守衛農業實驗場一帶前哨陣地,並向前方派出遠程哨兵偵察瞭望。湯國俊的重機槍連在第1、2連間的隘路路口選擇陣地;迫擊炮排於西山中部高峰選修炮位;戰防炮排於孝陵衛街西、西山公路旁選修炮位,阻擊日軍戰車西進;營指揮所設在第1、2兩連陣地中間後側。
進攻西山的是大野宣明的第20聯隊,這支部隊在翻越青龍山後先攻佔了滄波鎮,之後向運動場(今南京體育學院)和西山一帶進攻。
12月9日凌晨,天尚未明,前哨連報告,發現少數日軍。9時左右,日軍向前哨陣地兩翼包抄進犯。姚明德命前哨第3連抵抗後撤到五棵松一帶抵抗。下午6時,姚明德命前哨連撤到西山後方作預備隊。
12月10日拂曉,第20聯隊以步炮空聯合作戰的慣用戰術開始進攻,先升起兩個觀察汽球,指揮炮兵向西山、孝陵衛一線陣地猛轟,傾瀉了上千發炮彈,彈如雨下,聲震山嶽。之後,日軍以坦克開道攻擊山上的機槍掩體,步兵緊隨進攻。日軍坦克驕橫慣了,如入無人之地,沒想到教導總隊戰防炮連給其迎頭痛擊,日軍坦克被擊毀2輛,其餘倉皇逃去。
戰鬥到下午5時,槍炮聲逐漸稀疏,日軍攻勢頓挫,中日雙方暫時形成對峙。由於戰鬥慘烈,戰防炮連連長王峻和全連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次日,日軍再次發動進攻,2營官兵憑藉事先構築的工事給日軍造成了極大傷亡。當時,西山陣地前沿挖有寬深的壕溝,壕邊設有一公尺多高有刺鐵絲網。當日軍步兵前進到壕邊不易通過之時,2營官兵以密集的步機槍火力和手榴彈予以痛擊,埋伏在公路橋下的伏兵又以猛烈的側射,將進入陣地的日軍殲滅。
日軍不甘挫敗,又增加兵力,向西山陣地兩翼進攻。右翼的第2連連長王鍔千陣亡。營長姚明德命令3連連長黃光朔率兩排增援並指揮右翼戰鬥。左翼連戰鬥同樣激烈。重機槍連連長湯國俊重傷,此時日軍已攻到西山腳下,戰況緊急。姚明德親臨戰壕指揮,大聲急呼︰「弟兄們,要沉著打,把敵人消滅在陣地前,一個也不能逃。」官兵士氣大振,愈戰愈勇,終將敵人擊退。
下午2時,西崎逸雄的第1大隊佔領了陵園郵局。傍晚,日軍集中全部火炮猛烈轟擊西山陣地,然後派第4中隊發動夜襲,於晚6時攻佔了西山的北半部。第4中隊老兵山田芳造在回憶文章《最先登上西山高地》中寫到:「12月11日傍晚6時,我聯隊的血達魔隊松尾小隊第6分隊的八名勇士率先到達並佔領了中山門東面2000米的西山84.6高地,在血達魔隊長的帶領下三呼『萬歲』。」
青木國雄的第3大隊見第4中隊夜襲成功,便以第9中隊、第10中隊、第12中隊為主力對西山高地的南半部發起進攻,在付出極大傷亡代價後佔領了南半部高地。
教導總隊的官兵不甘心重要陣地丟失,當晚進行了多次反擊,試圖奪回陣地。
中島今朝吾在當天日記中寫到,「幾乎整夜不停地連續進行了四次反擊。」第20聯隊士兵田中實男記述:「奪取了西山後,敵兵又利用夜色逼近到我們附近,並用機關槍向我們掃射。山上、山下敵我雙方的炮彈雨點般落下,發出『轟、轟』的爆炸聲。彈片擊中右邊的樹木,折斷了樹枝,戰鬥十分慘烈。我看到一個敵人就開了槍,把他擊斃了。我們度過了一個令人不快的夜晚。敵人猛烈的射擊與前一天一樣。山上有許多敵人的屍體,土地都被染紅了。」
12日,雙方仍在主陣地激戰。日軍調來加農炮用穿甲彈直射中國守軍陣地,一些機槍掩體被擊毀。由於西山、孝陵衛陣地過於突出,加之光華門被日軍偷襲,右後方受到很大威脅,故秦士銓團長命令2營放棄西山陣地,後撤到衛崗、中山門一帶陣地,繼續戰鬥。
不屈脊梁
隨著戰況的急劇惡化,12日下午5點,唐生智召集各部將領開會,宣布撤退突圍的命令。但教導總隊的將士誓死守衛紫金山。第2團戰防炮連連長顏希儒表示:「不管怎樣撤退,我都不走了!」他腰裡藏著兩顆手榴彈,決心與敵人同歸於盡。後來,該連接到撤退命令,他在組織部隊撤退後帶兩名戰士留下來,從此再也沒有歸隊。
13日凌晨,已經撤退到明孝陵的教導總隊排長李慕超回憶:「中山門外的陣地上,一片沉寂,惟獨紫金山上的守軍,與敵鏖戰正酣,火光沖天,呼聲震地。」
同樣誓死不退的還有輜重營的一個排,在撤退到南京城裡後並沒有突圍或渡江北上,而是在五臺山一帶嚴陣以待,給進城的日軍先頭部隊以突襲,最終被敵人調集重兵圍攻,全部壯烈殉國。
連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也不得不承認:「南京的教導總隊曾發揮了相當勇猛的抵抗。」日軍《第九師團戰史》寫道:「據守紫金山的敵軍雖然是敵人,但的確很勇猛,他們也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明知結果肯定是死,但還是頑強抵抗,一直奮勇地阻擋我軍的進攻。」
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在事後寫給蔣介石的報告中給予教導總隊高度評價:「守紫金山之部隊,亦能沉著勇敢,迨我軍退出南京之翌日,猶有一部官兵死守陣地,作壯烈之犧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日本侵華、民族危亡之際,無數抗日英雄浴血奮鬥、不屈抗爭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然而一小撮「中國人的敗類」卻在抗戰遺址前猖狂挑釁,挑戰正義良知。在歷史的天空上,每一位英烈都是永恆的星辰,標註著民族精神的高地,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捍衛英雄,守護好我們民族的根和魂。
參考資料:
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江蘇古籍出版社。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華書局。
南京戰史編集會:《南京戰史資料集》,(日)偕行社。
唐生智等:《南京保衛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
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江蘇人民出版社。
郭汝瑰、黃玉章主編:《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
孫宅巍著:《南京保衛戰史》,南京出版社。
松岡環:《南京戰·尋找被封閉的記憶》,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