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的選擇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5日,記者來到位於仙遊縣鯉城街道與榜頭鎮交界處的三福藝術館。大師工作室內,51歲的家具製作雕刻藝術大師黃福華正在一尊色澤暗沉的木樁上精雕細刻,刻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飛,刀起刀落間,圖案慢慢呈現,淡淡的木材特有的清香擴散開來。

每天帶著傷口回家

黃福華的祖父、父親都是出色的木雕師,他13歲開始學藝。

「那時候,有錢人家會請三五個師傅『打擂臺』,誰的做工好、快,就留誰。有次看到父親參加『打擂臺』,心裡極其不安,萬一打輸,一家人生計就成問題了。在擔心的同時,我也暗下決心學好技藝,做最好的木工。」黃福華談到自己的學藝經歷時說,這是一段辛酸但也磨礪意志的經歷,更是他一生的財富,「出師後,我最得意的就是雕龍,活靈活現,坊間一致稱讚」。

黃福華跟著父親到處去給人家做木工,開始了他的木雕生涯。「在別人讀書的時候,我就拿起了雕刻刀。那個時候,我父親辛苦一天的工錢1.8元,我幫著打下手,一分錢沒有。但我立志要學藝,再苦再累,都要堅持。」黃福華說,「做木雕,基本功就要學上4年,有時候還不一定能學好。」

黃福華介紹,最初學木雕,單單是把20多種刻刀認清楚,就讓人有點吃力。「簡單說來,仙作的雕刻手法只有平地雕、透雕、圓雕、鏤雕、雙面透雕、錦地浮雕、透空浮雕等。但實際雕刻中,還會因器件大小、作品圖案繁簡等延伸出更多雕法。什麼時候用什麼刻刀,用什麼手法才能雕出自然的線條,這些都是有要求和講究的。或許在多年的實踐中,每個雕刻師都有了自己的雕刻習慣,但初學者握刀、走刀一定要有規範,肯定不能按照自己生活中養成的習慣來操刀。」

「說實話,學藝過程很痛苦,每天十四五個小時,除了仔細看父親的每一個動作,還要學習辨認各種木材以及它的年齡,要學習選木材、設計作品、鋸木頭、刨平、拼接,要掌握一個木工應具備的所有技能。受傷更是家常便飯。」黃福華一邊把滿是傷痕的雙手展示給記者看,一邊說,「那些年我每天都會帶著傷口回家,舊傷沒好又添新傷,手上除了灰塵就是鮮血。這些年下來,手上沒有一條完整的手紋。」

如今,黃福華能將普通的木料變成一件件藝術作品。做了多年木雕匠人,對於這門傳統技藝,他早已是愛入骨髓。每天拿起工具在木料上細心雕琢,這就是黃福華最幸福、最高興的時刻。

刻錯一刀沒法修補

來到加工車間,陣陣拉鋸聲和敲擊聲傳出,這裡沒有現代化機器設備的蹤影,只有一張張排列有序的手工操作臺和正在低頭幹活的匠人,他們或挑或鑿,或琢或磨,對記者的到來全然不覺。

「工匠眼裡只有手中的活,不閒聊或主動跟人寒暄,做事認真專注。」黃福華說,這手中的活可不一般,是一整套純手工製作的紅木家具。

黃福華走過一張張操作臺,不時接過工匠手上的刻刀操作一番,修補雕刻中的不足之處。「古典家具生產流程極為繁雜,需要群體智慧和勞作方能完成。每件完美的古典家具,都是集思廣益的結晶。」黃福華說,「每天穿行在車間,看著身邊形形色色的紅木製品,我總有一種面對歷史的感覺,讓人褪去都市生活的煩躁。」

「作為一名合格的工匠,必須熟練地應用仙遊古典家具製作雕藝,要懂得巧妙融合平、透、鏤、微等雕刻技巧,在行刀運鑿時要洗鍊灑脫,刀下的線條要清晰流暢。」黃福華說。

紅木家具的製作是精雕細琢的過程,凝聚著工匠的大量心血。時至今日,黃福華和他的團隊依然堅持秉承祖傳古典工藝的要領,傳承明清家具的精髓,製作出來的古典家具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

「一件紅木家具的誕生,往往需要依次經歷造型設計、選材開料、木工製作、雕刻裝飾、打磨拋光、上膠油漆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絲毫馬虎。」談到紅木家具,黃福華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古典家具製作周期長,快要兩三個月,慢則數年。原木購入後首先根據所制家具的尺寸量體裁衣進行鋸板,要長短搭配、綜合利用,並且注意木材紋理,否則會造成嚴重浪費和材質搭配不當。」

黃福華說,榫卯是中國古典家具的「靈魂」,凸出的榫頭與凹入的卯眼通過相互咬合,巧妙地將木構件緊密結合起來,達到天衣無縫的境界。它還能通過不同的形態、構造,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家具達到功能、結構與外觀的完美統一。

紅木家具的全部工藝,雕刻工藝佔了一半以上。因此對手工雕刻的要求非常嚴格,在雕刻車間,每一名雕刻工在雕刻時都要集中精力,一旦刻錯一刀,整張木板就沒法修補了。黃福華說,再具天賦的人,要合格出師,也要10年左右。

用一生成就手藝

要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木雕師,前後需要十幾年的磨鍊。「在這裡,大家只看到一件木雕作品,但是這件作品背後的付出沒幾個人知道。通常,一件雕品光原料打磨拋光就要好幾天,箇中辛苦,無人能知。我們每一位木雕師都是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和時間鍛造自己的技藝。我們不僅在學藝的時候每天抱著木頭研習,承受著日復一日的枯燥、平淡。就是事業有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仍是不停練習,一個程序都不放過,一刻都不放鬆。」黃福華說。

「作為一名手藝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斷努力學習提升自己,不僅是維持生計,更是要得到市場的認可。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的選擇,也是我們的飯碗,得用一生的時間去捧。」黃福華說。

仙遊的紅木家具文化和技藝亟須傳承,如今已有不少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

黃福華說:「在仙遊有很多紅木三代、四代,甚至五代。我們也曾有過斷鏈的階段,很多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榫卯,什麼是鎪空、鏤空,什麼是浮雕、通雕、淺雕、陰雕。現在許多年輕人接過父輩們的接力棒,繼承父輩們的手藝,推動仙遊紅木文化傳播。我們感到很高興。」(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鄭志忠 文/圖)

來源:福建日報

相關焦點

  • SQL是一門手藝
    SQL不是一門語言,而是一門手藝。
  • 學一門手藝 免費教殘疾人
    在他看來,從2015年的「尋匠之旅」開始,做一名「手藝人」不僅是自己謀生的手段,還寄託著他幫助身邊「殘友」們走出困境的夢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曉宜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張曉宜  尋匠之旅:找到適合自己的手藝  1990年出生的唐劍臉龐稜角分明,身材瘦削。
  • 傳統手藝:鬧市中拉臉毛,這是一門老手藝
    拉臉毛,也稱挽面,一門老手藝,現在很少有人聽說過了,在小吃街偶爾遇見到的一兩攤,也是一些老一輩的手藝人,年輕的拉臉毛手藝人沒有了,不是這門手藝多難,而是這門手藝已經沒有什麼市場了,都被現在的美容院給搶完了。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俗話說得好呀「藝多不壓身」,農村人學一門手藝,總比只會種地強,不說別的,我們鄰村以前有個剃頭匠,除了會種地還會剃頭,承包了四鄰八鄉的幾個村子,專門給人家剃頭,記得小時候還給我剃過頭,我嫌棄他剃的頭不好看以後就不找他了,人家幹了一輩子剃頭匠,不管啥年代人都要剃頭對吧?這就是手藝,能幹一輩子。
  • 30多歲的全職媽媽,想學一門手藝還來的及嗎
    有讀者在後臺問我,我32歲,是全職主婦,現在有了自己的時間,想去上班又覺得中間離開了四五年,回不去了,想學一門手藝,靠技術養活自己,可能嗎?所有想學一技之長的,都值得鼓勵。多數人喜歡問的是我好像沒什麼特長,所以不知道幹什麼。
  • 改行做家具美容師,老師傅踏實掌握了一門手藝
    比如有些逐漸被智能AI取代的職業,人們應該在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前學一門實在、有其不可替代性的職業。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個例子,一位老師傅的改行故事。丁師傅以前是做水果生意的,每天忙忙碌碌,進貨、出貨,還有幾個月總是很忙,日子也過得踏實的很。
  • 沒有手藝沒有學歷找什麼工作呢
    我是打算一天寫一篇文章,寫一輩子……2,其實,好多人都是沒有手藝和學歷的。要麼打工,要麼創業。其實,對於現在網際網路年代來說,不是說必須得有手藝和學歷。你可以在一個行業裡專注的學習,學精,等你擅長了,其實,這也算是一門手藝。比如,我是專注做副業的,知道的方法也多,這樣,我就是在這個領域有點專業。比如你是開網店的,你做好了,也不錯。
  • 「來這學一門手藝」,長虹大姐家政培訓班開課啦!
    「來這學一門手藝,我想往育嬰、糕點方向發展,一方面是對這些感興趣,另一方面這些日常生活也都用得到。」王群芳說道。與王群芳一起報名參加培訓的還有幾個要好的姐妹,她們紛紛表示,因為培訓後有參加實習的機會,學好了以後可以先做一下,能勝任的話就堅持做下去。
  • 六個員工都是聾啞人,老闆說:要讓殘疾人學一門手藝
    在湖南長沙有一家特殊的「無聲麵包店」不僅吸引很多當地的顧客還成為一家「網紅」店受到網友的關注↓↓↓「麵包店開了快九年要讓殘疾人學一門手藝」這家麵包店名叫「吧赫西點店主是一位德國大叔他有個地道的中文名字叫吳正榮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能熟練使用中國手語吳正榮介紹說他和太太2002年來長沙到現在已經十八年了最初,他們是在湖南省殘聯的一個項目工作幫助聽障兒童做康復訓練「因為覺得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後來就留下來了」2011年,為幫聽障人士學一門手藝他在湖南長沙開了這家麵包店吳正榮介紹說現在店裡有八位員工和兩個學徒其中六個員工都是聾啞人
  •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提高手藝都會是我一輩子的功課
    原標題: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提高手藝都會是我一輩子的功課【編者按】小野二郎被譽為壽司之神,日本厚生勞動省選他為「現代巨匠」。91歲的小野二郎也是世界上最年長的三星米其林主廚,他在東京經營的這家米其林三星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被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預定座位的餐廳之一。
  • 男生最吃香的十大手藝有哪些
    未來最值錢的手藝將是寫作和演講,寫作將是一門不可代替的手藝活。打造個人IP(影響力),在未來將越來越吃香,記住兩點,一個是專注深耕,一個是堅持。02二、汽修。選擇大於努力,當你開始學習一門技術,必須要有肯吃苦,有前途,專業,專注,你的薪資待遇不會差。03三、烘焙。
  • 長安區掏耳老師傅用刀子採耳 稱別人沒這手藝
    楊曉旭用刀子採耳  作為一門精湛技術,採耳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且已經發展成為一種保健養生方式。在西安有一位專門從事理髮、掏耳朵的師傅,他用的工具卻是刀子。  今年50歲的楊曉旭是長安區楊莊鄉人,15歲時就開始學習剃頭手藝,至今已經30多年。「民間有三大快活之說,採耳、捏腳、洗澡。採耳,顧名思義就是掏耳朵。」
  • 學手藝現在還有出路嗎?從職校高考喜報,說說職校生到底該學什麼
    在看這份榜單的時候,旁邊也有人對這些學生取得的成績嗤之以鼻,認為他們學的無非就是一門手藝而已,上不上大學好像無所謂,最終都靠手藝吃飯。作為一個手藝人,當然明白一門手藝的不同層次。想當年我是在父輩的安排下,抱著「荒年餓不死手藝人」的心態讓我拜師學了門裁縫手藝,那個年代在農村學手藝,其實是沒有章法和體系的一種傳承。
  • 傾訴| 我給別人做了一輩子衣服, 想把手藝穿下去
    我知道,不能想入非非,就是單純的美。用現在的話說,我一下子就對這行當肅然起敬了。師傅說做裁縫的,其實也是伺候人的,衣服要做得服服帖帖,人也要做得老老實實。做了這麼多年我才知道,這份老實,其實都藏在每一個線腳裡了。
  • 高中男生考不上大學,學習這些「手藝」也是好出路,比大學生吃香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選擇,高考是一條分水嶺,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有些學子常常被灌輸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出路了,但是其實很多學子就是真的不喜歡讀書,喜歡很多專業上或者技術上有高要求的東西,喜歡探索新的可能。
  • 心理測試:三種果糖,你選擇吃哪個?測你將來靠什麼養活自己
    測試答案:選擇A將來你靠自己的手藝養活自己這一生,你是一個很有手藝,手很巧,心靈手巧的人,有很多想法,有太多的想像力,能力很強,不用靠別人,你靠自己的手藝,就能養活自己,獨立自強,十分堅定,是一個很堅強的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挫折都能走過去,都能跨過這個門檻,逐漸變得強大,不愁金錢,生活順利,順心如意,十分輕鬆,你有一門手藝,到什麼時候都不用害怕,能養活自己,還能養家餬口,帶給了你更多希望
  • 有多少人還記得,有一種手藝叫—毛氈
    這種古老的智慧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直接,柔軟的直接,變化的直接,表達的也直接。 擀氈的技藝僅有簡單的幾個步驟,而這幾個步驟就夠你用一輩子,幾輩子,直到現在。 他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現在都已經成家,兩個孩子現在都在外地工作,以後他還是想要把這門祖輩傳下的手藝傳給兒子,不管掙不掙錢也要將手藝傳下去,他的語氣堅定又誠懇。在大理的一周內我們兩次拜訪楊師傅,第二次去的時候楊師傅還特意給我們做了示範。
  • 以「包水餃」一門手藝白手起家的「水餃皇后」——臧健和
    它就是香港知名品牌「灣仔碼頭水餃」。 那麼這品牌的創始人大家又知道是誰嗎?她就是香港的一位創業傳奇人物,令牛叔敬佩的一位職業女性,已逝世的「臧健和」女士。 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也就是「灣仔碼頭」速凍食品品牌的創始人。 年輕的臧健和因家境貧窮而輟學,並做了護士,20歲的她在工作期間認識了一位泰籍的華僑醫生,並在同一年結婚,之後還生了兩個女兒。
  • 獨臂小夥遍訪匠人學手藝:想幫更多殘疾人朋友學會自力更生
    「學會一門適合自己的手藝,幫助更多殘疾人自力更生。」抱著這樣的想法,從2015年開始,他開啟了自己的第一趟「尋匠之旅」,花了五個月的時間走了大半個中國,拜訪了上百名手工藝人,最終緣定皮具手藝,「除了欣賞手工皮具的質感以外,相比刺繡、編織等手工藝品,皮具製作對工具的操縱性要求低些,更適合學習。」
  • 如何正確理解一門深入?哪些人需要一門深入?
    你只要一論在手,別的一切經典論典都不用再看了,就這一個就可以了,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說,這就是一門深入。那一門深入就容易成就,這就是他們最最巨大的一個說法。那到底是對還是錯?這個還真的很不好說。